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分泌物中ECP、MPO表达在不同类型鼻炎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1
作者 邹知欣 邓玉琴 +7 位作者 张启迪 龙子怡 祝婉婷 高培 许昱 周玥 陶泽璋 陈建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通过评估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在不同类型鼻炎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的鼻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选取684例受试者,其中急性鼻炎... 目的:通过评估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在不同类型鼻炎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的鼻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选取684例受试者,其中急性鼻炎组62例,变应性鼻炎(AR组)378例,血管运动性鼻炎组94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AR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NARES组)70例以及8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收集5组受试者的鼻分泌物样本,利用瑞氏染色计数炎性细胞百分比,胶体金法检测ECP/MPO的表达,并分析临床诊断、鼻分泌物中的炎性细胞与ECP/MPO表达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鼻细胞学涂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R组和NARES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鼻炎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运动性鼻炎组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鼻炎ECP/MPO表达存在差异,其中急性鼻炎组49例(79.0%)表达为ECP+/MPO+;AR组267例(70.6%)和NARES组56例(75.7%)表达为ECP+/MPO-;血管运动性鼻炎组80例(85.1%)和对照组69例(86.3%)表达为ECP-/MPO-。结论:不同类型的鼻炎ECP和MPO表达存在差异,对各类型鼻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鼻细胞学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髓过氧化物酶
原文传递
组分过敏原IgE检测显示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导致新增致敏的发生
2
作者 龙子怡 张启迪 +2 位作者 邹知欣 郑轶武 陈建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2-577,共6页
目的:由于患者过敏原分子致敏特征和脱敏制剂组成的差异,患者可能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产生新的致敏。本研究探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否会产生新的致敏,以及新的致敏的临床重要性。方法:53例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伴随或不伴随哮... 目的:由于患者过敏原分子致敏特征和脱敏制剂组成的差异,患者可能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产生新的致敏。本研究探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否会产生新的致敏,以及新的致敏的临床重要性。方法:53例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伴随或不伴随哮喘患者接受为期1年的免疫治疗,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需接受对症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采集患者血清,检测屋尘螨、粉尘螨及其组分过敏原(Der p 1/2/3和Der f 1/2/3)特异性IgE抗体及IgG4抗体水平(Der p,Der p 1/2,Der f,Der f 1/2),同时收集3个时间点的VAS评分。结果:免疫治疗1年后免疫治疗组患者Der p,Der p1/3及Der f 1/3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显著增高,尤其是Derp 3,其中69.2%(18/26)治疗前该过敏原阴性的患者转为阳性即产生新增过敏。免疫治疗组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G4抗体浓度1年后显著增高,VAS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特异性IgE及IgG4抗体浓度及VAS评分和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新增致敏的患者和未新增致敏的患者比较,IgG4抗体浓度和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产生了新的致敏,但其临床重要性并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屋尘螨 新增致敏 IGE IGG4 分子致敏谱
原文传递
小鼠局部变应性鼻炎耐受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启迪 祝婉婷 +4 位作者 邹知欣 余文婷 高培 王颖 陈建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44-950,共7页
目的:通过鼻腔滴入过敏原建立小鼠局部变应性鼻炎动物耐受模型,并对其免疫学指标及特征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小鼠每日局部滴鼻,记录过敏症状,检测小鼠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IgG2a)及脾脏细胞... 目的:通过鼻腔滴入过敏原建立小鼠局部变应性鼻炎动物耐受模型,并对其免疫学指标及特征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小鼠每日局部滴鼻,记录过敏症状,检测小鼠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IgG2a)及脾脏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IL-4、IL-10、IFN-γ)浓度,观察鼻黏膜嗜酸粒细胞及杯状细胞的浸润情况,用RNA-seq技术分析局部鼻黏膜基因的变化。结果:小鼠在OVA刺激下首先表现为过敏症状加重,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IgG2a和体外培养脾细胞上清中IL-4、IFN-γ、IL-10升高,鼻黏膜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显著升高,鼻黏膜编码IL-10、TGF-β基因表达上调,嗜酸粒细胞活化基因上调。随着滴鼻时间继续延长,过敏症状逐渐减轻,血清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IgG2a则持续增加,体外培养脾脏细胞上清IL-4下降,IL-10升高,IFN-γ有下降的趋势,鼻黏膜杯状细胞显著减少,嗜酸粒细胞活化基因显著下调,鼻黏膜编码IL-10、TGF-β等耐受基因维持高表达。筛选出10个与局部变应性鼻炎免疫耐受相关的核心基因:Rps27a、Uba52、Kng2、Gnal、C3、Rtp4、Reep1、Rtp2、Rtp1、Reep5。结论:通过局部持续滴入过敏原,可使小鼠先形成过敏,继而产生免疫耐受。这种免疫耐受的产生,可能是在变应原的持续作用下,诱导了全身及局部的免疫耐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免疫耐受 变应原 小鼠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