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pidus手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畸形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4
1
作者 丰波 田维庆 +3 位作者 邹英财 张佩光 张澜 林立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15-221,共7页
背景:Lapidus及其改良手术通过稳定足的内侧序列,可有效纠正伴有第1跖楔关节(TMTJ1)不稳定的中、重度外翻,但存在技术更难掌握、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比其他手术更多等问题。目的:评价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TMTJ1不稳定的中、重度外翻的... 背景:Lapidus及其改良手术通过稳定足的内侧序列,可有效纠正伴有第1跖楔关节(TMTJ1)不稳定的中、重度外翻,但存在技术更难掌握、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比其他手术更多等问题。目的:评价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TMTJ1不稳定的中、重度外翻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应用Lapidus手术治疗的中、重度外翻患者24例,共28足。其中4例患者共5足采用传统Lapidus术,20例23足采用改良Lapidus术。13例共15足采用2枚空心螺钉交叉固定,11例共13足采用1枚螺钉联合锁定接骨板固定。测量或评估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负重正位X线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TSP)及第1跖骨头外侧缘圆弧征,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AOFAS)评价跖趾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0.0±8.3)个月。末次随访时HVA角、IMA角、TSP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18足(85.7%)第1跖骨头外侧缘圆弧征消失;2枚交叉螺钉与螺钉联合接骨板这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AOFAS评分较术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跖趾关节功能为优20足,良5足,可3足,差0足,优良率89.3%(25/28)。结论:对于合并TMTJ1不稳定的中、重度外翻畸形,正确选用Lapidus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第1跖楔关节 Lapidus手术
下载PDF
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丰波 邹英财 +2 位作者 林立功 张佩光 代光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929-935,953,共8页
目的:评价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Scarf截骨术的中、重度外翻畸形患者38例共40足。其中采用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17例18足,两枚枚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 目的:评价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畸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Scarf截骨术的中、重度外翻畸形患者38例共40足。其中采用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17例18足,两枚枚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治疗21例22足。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负重正位X线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胫侧籽骨位置(TSP)及第1跖骨(M1)头外侧缘圆弧征、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AOF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olesMaudsley评分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随访(13.5±2.9)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VA、IMA、DMAA、TSP、M1圆弧征、AOFAS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枚螺钉固定组患者比较,无螺钉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患者满意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截骨固定方法均可很好地矫正中、重度外翻畸形。无螺钉固定Scarf截骨术因不需考虑内固定位置,可以更好地进行移位,最大限度纠正外翻畸形,愈合时间短,手术费用低,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患者依从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Scarf截骨术 无螺钉固定
下载PDF
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丰波 邹英财 +3 位作者 王永军 高卿博 孙建国 代光明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9-14,共6页
目的通过评估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评价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8月应用HyProcure稳定器治疗的11例儿童柔韧性平足症(14足),其中男6例(8足),女5例(6足);左侧3例,右侧5... 目的通过评估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评价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8月应用HyProcure稳定器治疗的11例儿童柔韧性平足症(14足),其中男6例(8足),女5例(6足);左侧3例,右侧5例,双侧3例;年龄8~13岁,平均年龄(10.50±1.66)岁。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负重正位X线片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CA)、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T1MT)、距骨第2跖骨角(talar 2th metatarsal angle,T2MT);侧位片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2个月(30~81个月)。末次随访时TCA角、T1MT角、T2MT角、Meary角、Pitch角、TT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优良率为92.86%。结论应用HyProcure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可以有效纠正畸形,外观及功能满意,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制动术 HyProcure 儿童 柔韧性平足 中期疗效
下载PDF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指和手指指腹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丰波 镡云艳 +3 位作者 邹英财 牛克成 张澜 王永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示指3例,中指1例;左侧6例,右侧10例;合并末节指骨骨折7例,示指屈指肌腱断裂1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端端缝合;缺损面积为2.5 cm×3.0 cm^3.0 cm×4.5 cm,5~7 d后予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0 cm×3.5 cm^3.0 cm×5.0 cm;供区植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防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拆线后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3~8年,平均5.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1例,TPD 4~7 mm,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供区植皮区无破溃,行走、穿鞋无障碍,步态正常。结论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接近原拇、手指的指腹,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趾腓侧游离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5
作者 丰波 邹英财 +3 位作者 张澜 王永军 张佩光 田维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8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足踝外科采用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男17...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8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足踝外科采用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27±4)(23~45)岁,左侧8例,右侧11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12例,电击伤、烧伤6例,外伤瘢痕挛缩1例;修复部位:示指7例,中指3例,手指并手背6例,手掌、背侧2例,虎口区1例;合并掌骨、指骨骨折10例,伸、屈肌腱断裂12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断端吻合,缺损面积:2.0 cm×4.0 cm~5.0 cm×9.5 cm。6~9 d后,予皮瓣修复,皮瓣大小:3.5 cm×5.5 cm~7.0 cm×11.0 cm。术后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肿胀及毛细血管返流情况,予常规抗炎、抗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1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3~17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3例,良2例,S3+9例,S35例,S21例,两点辨别觉6~13 mm,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供区除1例植皮外均直接缝合,无明显并发症,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操作简便,皮瓣厚薄适中,感觉恢复良好,外形较美观,供区创伤小,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15.0 cm)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兔跟腱断裂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丰波 王执宇 +3 位作者 邹英财 代光明 孙建国 高卿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9期714-720,共7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跟腱断裂对跟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切断跟腱,制造模型,均行Kessler法缝合,并石膏超踝膝固定4周后拆除。随机分为高压氧组(A组)、超短波组(B组)、高压氧联合超短波组(C组)、对照组(D组),...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超短波辅助治疗跟腱断裂对跟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白兔切断跟腱,制造模型,均行Kessler法缝合,并石膏超踝膝固定4周后拆除。随机分为高压氧组(A组)、超短波组(B组)、高压氧联合超短波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20只。A组、C组术后即刻行高压氧治疗,前3天每天2次,后4天每天1次,共治疗7 d。B组、C组术后每天给予超短波治疗,共6 d,D组不予治疗。术后分别于4周、8周各组分别处死10只白兔,取跟腱组织行生物力学检测(最大拉伸长度和最大抗拉力)、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术后4周和8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的组间差异,并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4周A组、B组、C组跟腱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最大拉伸长度与D组相比显著升高[最大抗拉力:(276.20±8.16)N vs(278.10±7.92)N vs(309.90±9.78)N vs(259.50±4.99)N;最大拉伸长度:(4.62±0.14)mm vs(4.67±0.16)mm vs(5.05±0.17)mm vs(4.18±0.3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5.519、6.280、14.513,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3.934、4.136、7.563,P=0.001、<0.001、<0.001),且C组更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8.366、7.989,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6.164、5.190,P均<0.001)。术后8周A组、B组、C组跟腱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最大拉伸长度与D组相比显著升高[最大抗拉力:(354.60±5.68)N vs(355.30±9.62)N vs(390.70±7.48)N vs(339.60±5.60)N;最大拉伸长度:(4.88±0.18)mm vs(5.10±0.16)mm vs(5.38±0.15)mm vs(4.46±0.2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5.946、4.461、17.286,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4.578、7.327、10.628,P均<0.001),且C组更优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抗拉力:t=12.150、9.187,P均<0.001;最大拉伸长度:t=6.600、3.925,P<0.001、=0.001)。组织学观察结果:C组发现大量成纤维细胞在跟腱断端附近增生,并有少量炎性细胞。A组和B组中虽然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但较C组少,且炎性细胞数量较多。D组镜下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3组,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明显落后于其他3组,且排列杂乱,并见较多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术后可见Ⅰ型胶原纤维呈现阳性表达,且C组Ⅰ型胶原纤维表达数目最为丰富,B组略多于A组,D组最少。结论高压氧联合超短波可促进跟腱断裂后跟腱愈合生物学性能,促进Ⅰ型胶原纤维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辅助治疗 高压氧 超短波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碎片套管对修复损伤神经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丰波 王执宇 +2 位作者 邹英财 代光明 徐立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 目的探讨富含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观察各组一般形态、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以及组织学表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施旺细胞数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的组间差异,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1)A组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部分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12周时仍未出现明显的自愈,右下肢无活动;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大鼠在第8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3组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第12周时,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22.30±4.66)根/400视野,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1.60±4.45)根/400视野,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6.20±4.66)根/400视野,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59.20±5.81)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48,P <0.001);抗S-100染色单位视野下,A组施旺细胞数目为(16.00±2.24)根/400视野,B组施旺细胞数目为(21.00±3.40)根/400视野,C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0.20±3.03)根/400视野,D组施旺细胞数目为(34.80±3.35)根/400视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7.63,P <0.001)。术后第12周时,A组MNCV值为(7.57±1.79)m/s,B组MNCV值为(11.49±1.12)m/s,C组MNCV值为(13.86±2.03)m/s,D组MNCV值为(20.16±2.48)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80,P <0.001)。D组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后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施旺细胞数目以及MNCV均具有明显优势,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5、5.45、2.15,P <0.001、<0.001、=0.034;t=21.87、16.05、5.35,P均<0.001;t=23.19、15.97、11.60,P均<0.001)。结论本实验证实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套管 神经生长因子 自体神经碎片 周围神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