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瑞巴林的药理学机制及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Noor M. Gajraj FRCA, DABPM +1 位作者 邹蓉() 崔苏扬(校) 《麻醉与镇痛》 2008年第5期25-35,共11页
新合成的分子——普瑞巴林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构衍生物。作为α2-δ亚单位配体的普瑞巴林具有镇痛、抗惊厥、抗焦虑,以及调节睡眠的功能。普瑞巴林能够与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单位结合,导致包括谷氨酸、去甲肾... 新合成的分子——普瑞巴林是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构衍生物。作为α2-δ亚单位配体的普瑞巴林具有镇痛、抗惊厥、抗焦虑,以及调节睡眠的功能。普瑞巴林能够与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单位结合,导致包括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和P物质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本篇综述着重讨论了2005年以来普瑞巴林药理学机制以及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药理学机制 疼痛治疗 抑制性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 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递质释放 钙离子通道
原文传递
复合应用利多卡因对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时效的影响
2
作者 Sung-Jin Lee Sun-Joon Bai +5 位作者 Jong-Seok Lee Won-Ok Kim Yang-Sik Shin Ki-Young Lee 邹蓉() 崔苏扬(校) 《麻醉与镇痛》 2010年第1期16-19,共4页
背景由于阻滞持续时间较长,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在门诊手术中使用受限。近期动物研究结果证实复合利多卡因后能缩短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持续时间。我们的研究旨在证实人类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布比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是否如同动... 背景由于阻滞持续时间较长,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技术在门诊手术中使用受限。近期动物研究结果证实复合利多卡因后能缩短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持续时间。我们的研究旨在证实人类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布比卡因复合利多卡因是否如同动物实验结果一样能够缩短其阻滞时间。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90例纳入本项研究的经尿道行膀胱肿瘤切除或前列腺切除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均鞘内注射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ml及下述溶液0.6ml:组Ⅰ(30例,对照组)生理盐水,组Ⅱ(30例)1%利多卡因,组Ⅲ(30侧)2%利多卡因。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的时间、从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到消退两个节段以及消退至L1和S2平面的时间、在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时和平面消退至L1和S2时的运动阻滞评分及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留观时间。结果3组患者达到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的时间相似。组Ⅱ患者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消退两个节段和消退至L1和S2水平的时间,以及PACU内留观时间均较组Ⅰ患者显著缩短。组Ⅲ患者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消退至L1和S2水平的时间,以及PACU内留观时间均显著延长。结论复合使用利多卡因(6mg)能够缩短布比卡因(7.5mg)的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间,阻滞后患者恢复程度较单独使用相同剂量布比卡因(7.5mg)的脊髓麻醉更加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复合应用 鞘内注射 蛛网膜下腔阻滞 感觉阻滞 时效 膀胱肿瘤切除
原文传递
麻醉恢复室内残余肌肉松弛作用与严重Ⅱ乎吸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3
作者 Glenn S. Murphy Joseph W. Szokol +5 位作者 Jesse H. Marymont Steven B. Greenberg Michael J. Avram Jeffery S. Vender 邹蓉() 崔苏扬(校) 《麻醉与镇痛》 2009年第4期23-30,共8页
背景麻醉恢复室内(PACU)患者肌肉松弛作用恢复不全可能影响其肺和上呼吸道的功能,导致呼吸系统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评估和定量分析PACU内发生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CREs)患者残余肌肉松弛作用的严重程度。方法资料收集持续1年。根据... 背景麻醉恢复室内(PACU)患者肌肉松弛作用恢复不全可能影响其肺和上呼吸道的功能,导致呼吸系统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评估和定量分析PACU内发生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CREs)患者残余肌肉松弛作用的严重程度。方法资料收集持续1年。根据事先定义的CRE,PACU的护士在患者入室15分钟内评估是否存在CRE。应用肌肉加速度描记图评估这些患者的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TOF)值(病例组)。同时记录对照组的TOF值,对照组亦为全身麻醉,且其年龄、性别以及手术过程与病例组配对。结果1年内有7459例患者接受全身麻醉,61例发生CRE。其中42例有与其配对的对照组,且能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常见的CRE是严重低氧血症(22例,52.4%)以及上呼吸道梗阻(15例,35.7%)。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手术前或手术中数据没有显著差异。病例组平均TOF值(±SD)是0.62(±0.20),73.8%的病例TOF值〈0.70。相反,对照组平均TOF值(±SD)是0.98(±0.07)(差值-0.36,95%可信区间是-0.43=0.30,P〈0.0001),并且没有患者TOF值〈0.70(95%可信区间是59%-85%,P〈0.0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在CREs患者中严重的残余肌肉松弛作用的影响很大。研究结果提示,肌肉松弛作用恢复不全是PACU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肌肉松弛作用 麻醉恢复 残余 室内 上呼吸道梗阻 PACU 严重低氧血症
原文传递
肩关节手术后关节内应用酮洛酸、吗啡、罗哌卡因联合患者自控关节内镇痛对疼痛缓解影响的随机双盲研究
4
作者 Kjell Axelsson, MD, PhD Anti Gupta, MD, FRCA, PhD +6 位作者 Eva Johanzon, BSc Elisabeth Berg, BSc Gustav Ekbaeck, MD, PhD Narinder Rawal, MD, PhD Peter Enstroem, MD Ulf Nordensson, MD 邹蓉() 《麻醉与镇痛》 2009年第2期42-48,共7页
背景本研究评估关节内镇痛对手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需要量的影响。方法51例接受肩关节手术(Bankart)的患者纳入本随机双盲研究。手术结束后在关节内置入导管,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下述药物:组1,罗哌卡因90mg(9ml)、吗啡4mg(10ml... 背景本研究评估关节内镇痛对手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需要量的影响。方法51例接受肩关节手术(Bankart)的患者纳入本随机双盲研究。手术结束后在关节内置入导管,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下述药物:组1,罗哌卡因90mg(9ml)、吗啡4mg(10ml)、酮洛酸30mg(1ml)(总量20ml);组2和组3,生理盐水(20ml)。此外,组1和组3的患者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组2则静脉注射酮洛酸30mg(1ml)。手术后,组1通过关节内导管应用10ml 0.5%的罗哌卡因按需行手术后镇痛,而组2和组3应用生理盐水。组3是对照组。结果在最初的30和120分钟内,组1患者较组2和组3患者手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的疼痛减轻。组1患者较组2和组3手术后首次需要应用局麻药的时间延长(P〈0.001)。手术后最初24小时内,组1和组2患者的平均吗啡用量小于组3(P〈0.001)。组1和组2患者镇痛药物用量差异无显著性。与组2(P〈0.05)和组3(P〈0.001)相比,组1患者的平均满意度较高。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内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吗啡、酮洛酸,随后按需间断应用罗哌卡因可以达到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较少的吗啡用量以及更高的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静脉注射酮洛酸组患者吗啡用量减少,并且治疗满意度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疼痛 随机双盲研究 罗哌卡因 镇痛药物 肩关节手术 关节内 酮洛酸 吗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