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次正电荷区与暖云区厚度的关系
1
作者 邹迪可 郭凤霞 +4 位作者 张志伟 初雨 鲁鲜 刘舟 吴泽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为了弥补青藏高原雷暴观测个例的不足,从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解释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次正电荷区(LPCC)和暖云区厚度(WCD)之间的关系,本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LPCC明显... 为了弥补青藏高原雷暴观测个例的不足,从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解释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次正电荷区(LPCC)和暖云区厚度(WCD)之间的关系,本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LPCC明显且对流较强的雷暴过程的探空初始场,得到10组具有不同WCD值的初始场算例,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WCD和LPCC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WCD并不是决定LPCC大小的唯一因素,明显的LPCC的形成需要较薄的WCD配合较强但不能太强的上升速度,即使WCD很薄,太强的上升气流也仅容易形成主正和主负电荷区非常强的一般型雷暴,太弱的上升气流,也仅能形成主正和主负电荷区很弱的一般型雷暴。雨滴的两个主要源项,即雨滴通过重力碰并收集云水和霰融化形成雨水,及霰的主要源项霰撞冻云水,这三个微物理过程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对流强度。薄的WCD对暖云降水过程的抑制作用不及强的上升速度对暖云降水过程的增强作用。在对流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WCD主要影响着冰粒子的分布高度,WCD越薄,向0℃层以上输送的云滴尺寸越小,数目越多,越利于低层冰粒子的生长,LPCC和主负电荷区越明显;WCD越厚,越利于较高高度冰粒子的生长,LPCC趋于减弱,而主负和主正电荷区趋于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底部次正电荷区 暖云区厚度 数值模式
下载PDF
超强台风“山竹”(1822)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伟 郭凤霞 +4 位作者 初雨 邹迪可 鲁鲜 吴泽怡 刘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9-416,共18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热带气旋(TC)全生命期中闪电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中央气象台的TC路径数据、风云四号A星(FY-4A)的相当黑体温度(TBB)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8年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山竹”从生成到消... 为了进一步认识热带气旋(TC)全生命期中闪电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中央气象台的TC路径数据、风云四号A星(FY-4A)的相当黑体温度(TBB)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8年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山竹”从生成到消亡全生命期中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和随强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闪电活动与风圈半径及下垫面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竹”中的闪电活动有明显的三圈结构,内核闪电密度最大,内雨带几乎没有闪电,外雨带闪电数量最多。内核闪电与外雨带闪电的主要发生时间不同,外雨带在远海也能产生大量闪电。(2)闪电活动的方位分布与TC强度、所处地理位置及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时期闪电方位分布不同。(3)闪电活动与风圈半径没有明确的关系,闪电活动多发于风圈半径较小的东南和西南方位。(4)TC快速增强期间及前后,内核闪电活动对TC强度增强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此外,内核闪电活动与对流强度呈现较好的相关性。(5)岛屿和陆地的存在对于强对流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气流遇到较高地形被迫抬升,形成闪电。TC西南方位距岛屿东南侧约300 km的海面,水汽、热量充足且人为气溶胶较多,有利于上升气流的发展,进而产生闪电。这些认识有助于闪电资料在TC中小尺度强对流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山竹 闪电 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
下载PDF
一次暖云降水主导的暴雨过程中电荷结构特征及其成因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坤 郭凤霞 +6 位作者 谭涌波 蔡彬彬 刘泽 张志伟 初雨 邹迪可 吴泽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89,共12页
为了认识以暖云强降水为主导的对流单体中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拟了2017年5月7日广州局地突发的以暖云降水为主导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讨论了此次过程中一个单体成熟发展阶段的电荷结构的... 为了认识以暖云强降水为主导的对流单体中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拟了2017年5月7日广州局地突发的以暖云降水为主导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讨论了此次过程中一个单体成熟发展阶段的电荷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此次以暖云降水为主导的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单体对流强度较弱,云顶高度低于同地区典型对流过程,强回波区由大雨滴形成,范围较小,顶较低,对流运动向0℃层以上输送的过冷水较少,不利于冰相粒子形成,导致大小冰相粒子含量均较少,其中含量最多的冰相粒子为雪花,其次依次为霰、冰晶、冰雹。云内起电较弱,以非感应起电为主。非感应起电主要以对流区中-15℃层以下正的起电率为主,感应起电率以对流区中的负极性为主。对流区中空间净电荷呈三极性结构,其中中部负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中心电荷密度及电荷区范围相当,上部正电荷区相对较弱,范围较小。对流区外围仅有弱的中部负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中部负电荷区由带负电荷的冰晶和雪花共同主导,上部正电荷区由带正电荷的雪花主导,底部正电荷区主要是由带正电荷的霰粒子及带正电荷的雨滴主导。强起电区和放电区重合,主要集中在回波中心上部35~50 dBZ的对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云降水 暴雨 WRF 水成物粒子 电荷结构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y over the Pacific Ocean and Adjacent Lan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OD and CAPE
4
作者 初雨 郭凤霞 +4 位作者 张志伟 邹迪可 吴泽怡 刘舟 鲁鲜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4期473-488,共16页
Based on LIS/OTD gridded lightning climatology data,ERA5 reanalysis data,and MODIS atmosphere monthly global products,we examined latitudinal and daily variations of lightning activity over land,offshore areas,open se... Based on LIS/OTD gridded lightning climatology data,ERA5 reanalysis data,and MODIS atmosphere monthly global products,we examined latitudinal and daily variations of lightning activity over land,offshore areas,open sea,and all marine areas(i.e.,the aggregate of open sea and offshore areas)for different seasons over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adjacent land areas at 65°N-50°S,99°E-78°W,and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s of lightning activity with 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and AOD(Aerosol Optical Depth).At any given latitude,the lightning density is the highest over land,followed by offshore areas,all marine areas and the open sea in sequence.The lightning density over land is approximately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at over all marine areas.Lightning activity over land,offshore areas,open sea,and all marine areas varies with season.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lightning density over land has a single-peak pattern.Over the offshore area,open sea,and all marine areas,lightning densities have two maxima per day.The magnitude of the daily variation in mean lightning density is the largest over land and the smallest over the open sea.The lightning density over the Pacific Ocean and adjacent land areas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PE.The correlation is the strongest over land and the weakest over the open sea.Cloud Base Height(CBH)may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CAPE conversion to updraft.CAP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lightning activity and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land than on the ocean.Over the sea,both CAPE and AOD can contribute to lightning activity,but the magnitudes of the influence of CAPE and AOD on lightning activity remain to be determined.Lightning activity over land and sea i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AOD and C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IFIC LIGHTNING land-sea contrast thermal conditions aerosol
下载PDF
太平洋和其相邻陆地闪电活动特征及差异
5
作者 初雨 郭凤霞 +4 位作者 张志伟 邹迪可 吴泽怡 刘舟 鲁鲜 《电瓷避雷器》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太平洋及其相邻陆地闪电活动特征及其差异,以及进一步验证关于陆海闪电差异原因的两种观点,基于1995~2015年的OTD/LIS卫星资料、MOD08_M3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太平洋相邻陆地、近海、远海和太平洋总海域不同季节闪电随纬度... 为了进一步明确太平洋及其相邻陆地闪电活动特征及其差异,以及进一步验证关于陆海闪电差异原因的两种观点,基于1995~2015年的OTD/LIS卫星资料、MOD08_M3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太平洋相邻陆地、近海、远海和太平洋总海域不同季节闪电随纬度的变化特征及闪电活动与对流有效位能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表明:同纬度,闪电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相邻陆地、近海、总海和远海海域。相邻陆地、近海和总海的夏季是全年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季节,远海地区为春季。相邻陆地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单谷特征,其余3个区域呈双峰值特征。CAPE与太平洋地区的闪电活动呈明显正相关,且对不同区域的闪电活动影响不同,在陆地上,这种影响最为明显,远海最不明显,而AOD对太平洋地区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影响不同且影响程度不能确定。因此对于陆海闪电活动差异的原因解释,本研究的结论更支持热力学假说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闪电 海陆差异 热力条件 气溶胶
原文传递
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电荷结构成因数值模拟
6
作者 蔡彬彬 郭凤霞 +4 位作者 张坤 张志伟 邹迪可 初雨 吴泽怡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对青海东北部地区2011年7月29日一次雷暴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模拟,分析了青海东北部地区雷暴的电荷结构演变特征并从微物理方面讨论了其过程主要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对流过程中霰粒子比含水量分布...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对青海东北部地区2011年7月29日一次雷暴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模拟,分析了青海东北部地区雷暴的电荷结构演变特征并从微物理方面讨论了其过程主要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对流过程中霰粒子比含水量分布广,雹粒子比较少,以液态降水为主。青海地区雷暴以三极性结构为主,在上升气流比较弱时电荷结构呈现出下正中负的电荷结构,结构整体电荷密度分布较低,底部正电荷区与负电荷区深厚,霰粒子在下荷正电,冰晶在上荷正电。随着上升气流增大,冰晶粒子随着上升气流抬升碰并时荷正电在负电荷区上形成比较强的正电荷区,中部负电荷区主要是由霰粒子所携带负电荷形成,霰分布广且贴近地面,霰粒子在较低地方主要荷正电荷形成下部弱的正电荷区,随着降水过程拖拽霰粒子下部正电荷区消失,此时霰粒子对下部弱正电荷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雷暴 电荷结构 比含水量 冰相水成物粒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