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时期红色歌剧的道德感化功能及当代启示
1
作者 郁甲坤 龚羽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延安时期红色歌剧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夺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殷切期许,其内在的道德感化功能是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延安时期红色歌剧在团结性道德叙事和革命性道德叙事上意义显著... 延安时期红色歌剧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夺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殷切期许,其内在的道德感化功能是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延安时期红色歌剧在团结性道德叙事和革命性道德叙事上意义显著,其激发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和斗争意志,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凝聚向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延安时期红色歌剧对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激励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赓续和实现延安时期红色歌剧的道德感化功能需要从认知、媒介和实践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红色歌剧 道德感化
下载PDF
数字时代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评《对新时期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
作者 郁甲坤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I0014-I0014,共1页
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助力传统声乐教学、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应深刻认识数字化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的特征,明确... 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助力传统声乐教学、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应深刻认识数字化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的特征,明确现代媒体技术与高校声乐教学相融合的必要性,探索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发展策略。由方永、韩立品、宋曦萌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的《对新时期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书,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 音乐人才 传统声乐教学 现代媒体技术 数字化时代 教学模式 创新发展策略
下载PDF
陈勇艺术歌曲《彩云之南 心的向往》演唱分析
3
作者 郁甲坤 《音乐时空》 2014年第18期138-139,共2页
在当代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中,陈勇先生的艺术歌曲《彩云之南心的向往》既与国际接轨又不乏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本文简要的从歌曲的歌词、旋律、钢琴伴奏及声乐表现力诸多方面进行剖析,以期演唱者能正确理解作品,在演唱中钢琴伴奏... 在当代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中,陈勇先生的艺术歌曲《彩云之南心的向往》既与国际接轨又不乏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本文简要的从歌曲的歌词、旋律、钢琴伴奏及声乐表现力诸多方面进行剖析,以期演唱者能正确理解作品,在演唱中钢琴伴奏与演唱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勇艺术歌曲 演唱分析
下载PDF
非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4
作者 郁甲坤 《音乐生活》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一、非遗民歌及其传承现状非遗民歌是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我国民歌历史悠久,现拥有一大批非遗民歌,包括左权开海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当涂民歌、巢湖民歌等。我国非遗民歌种类多样,每一种民歌和当地历史、人文... 一、非遗民歌及其传承现状非遗民歌是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我国民歌历史悠久,现拥有一大批非遗民歌,包括左权开海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当涂民歌、巢湖民歌等。我国非遗民歌种类多样,每一种民歌和当地历史、人文、社会风俗息息相关,是当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包括非遗民歌在内的一切非遗文化都具有活态性、原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其中,传承性特点体现出传承非遗民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长调民歌 河曲民歌 巢湖民歌 高校声乐教学 当涂民歌 传承现状 民歌种类 原生性
原文传递
被支配的“音乐女性”?——音乐之爱欲支配性的本构逻辑批判
5
作者 王志国 郁甲坤 《上海文化》 CSSCI 2023年第6期99-108,126,共11页
女性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对于男性音乐家的繁星璀璨,女性音乐家则稍显黯淡。在父权制的“支配性”格局之下,更体现出一种“男性—支配”和“女性—被支配”的关系。“男性—支配”意义下的女性地位反映为男性“爱音乐”的... 女性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对于男性音乐家的繁星璀璨,女性音乐家则稍显黯淡。在父权制的“支配性”格局之下,更体现出一种“男性—支配”和“女性—被支配”的关系。“男性—支配”意义下的女性地位反映为男性“爱音乐”的爱欲的宣泄对象和规制对象,被评判为相较于男性“爱音乐”的爱欲能力低下和爱欲层次低能的、不能从事大型音乐和高雅乐理创造的世俗者,更被摆置成面对“支配”而妥协了的“表演者”。对于上述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和“爱欲”在道德上并不具有相关性,“雅俗”的判断不属于音乐而是来源于政治支配的武断逻辑,“表演”之中的妥协并不是由于“必然性”,而仅是由于“强力”的客观存在而自我保全的无奈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爱欲 音乐史 观念史 支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