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郅广武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82-283,共2页
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学,... 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学,小组、大组学习,共同参与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从而使其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实效性 路径探析
下载PDF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意识探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郅广武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25-228,共4页
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文章分析了责任担当的特征,进而指出了责任担当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提出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文章分析了责任担当的特征,进而指出了责任担当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提出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建议,以期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念、实现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下载PDF
先进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
作者 郅广武 《决策探索》 2014年第10期49-50,共2页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作为郑州市第一所创新实验学校,不断以先进理念引领教师发展,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坚强的保障。
关键词 知识积淀 创新实验 学习型团队 力源 教坛 和谐发展 专家团队 新教育 学习活动 学习意识
下载PDF
语文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探索
4
作者 郅广武 《决策探索》 2013年第24期55-56,共2页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和实践目标。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既丰富了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内涵...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和实践目标。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既丰富了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内涵,又适应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意义深远而责任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语文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 教育工作 专门人才 教育发展
下载PDF
守根固本 成就未来
5
作者 郅广武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21年第5期1-1,共1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树人重在养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子厚得种树之要诀,悟治国为政之深意。今欲借种树之要诀明育人之哲思。教书育人,善养其心也。其心正,其行端,傲立天地,俯仰无愧怍之态。其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树人重在养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子厚得种树之要诀,悟治国为政之深意。今欲借种树之要诀明育人之哲思。教书育人,善养其心也。其心正,其行端,傲立天地,俯仰无愧怍之态。其心不正,行有窥视,白眼视人,或睥睨显轻薄之姿,或卑微有龌龊之意。不居广居,不立正位,不行大道,专事奸邪,上攀富贵以求人前荣耀,下虐黎庶以逞小人之志,此教育之祸患、育人之遗憾也。故圣人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者,根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树人 教书育人 哲思 要诀 种树
下载PDF
扬起学生新颖写作的风帆——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
6
作者 郅广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2018年第5期48-50,共3页
学生的作文一直有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种内容、那样几个样式,老调重弹,如出一辙。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身边的一事一物永不停息地从各个角度带给他们崭新的印象和感受,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呢?问题的根子... 学生的作文一直有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种内容、那样几个样式,老调重弹,如出一辙。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身边的一事一物永不停息地从各个角度带给他们崭新的印象和感受,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呢?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学生的思维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学生 记叙文 作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