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SD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1
作者 郇通 谢乐斯 +4 位作者 周虹 肖长超 王金洁 张佳莉 项晶晶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NSD2蛋白在胃癌癌前病变、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Lauren分型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5例胃黏膜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胃黏膜的高级别上... 目的探讨NSD2蛋白在胃癌癌前病变、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Lauren分型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5月在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5例胃黏膜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胃黏膜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早期胃癌(高-中分化)、9例进展期胃癌(按照Lauren分型:肠型3例、混合型3例、弥漫型3例)石蜡包埋组织作为肿瘤性病变组,另选择同一时期收集的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石蜡包埋标本作为非肿瘤性病变组。以上病例标本均进行NSD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改良快速评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SD2蛋白在胃黏膜非肿瘤性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集中表达在腺颈部;在胃黏膜肿瘤性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和进展期胃癌)中表达位置出现上移、范围增宽或弥漫性表达;在早期胃癌出现表达“冒头”现象;NSD2蛋白在胃黏膜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中表达程度上无差异(χ2=0.018,P=0.894);NSD2蛋白在3例肠型进展期胃癌中有2例高表达,在3例弥漫型进展期胃癌和3例混合型进展期胃癌中均表现为低表达。结论NSD2蛋白表达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NSD2蛋白在胃黏膜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的表达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蛋白家族 NSD2 胃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细胞内镜系统在消化道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思乐 金杭斌 +3 位作者 沈红璋 楼奇峰 郇通 张筱凤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4期80-85,共6页
目的 初步研究细胞内镜(EC)系统在消化道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先使用EC诊断,再行大体组织病理学诊断,判断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结果 所选病例EC诊断与大体组织病理学结果均一致。结论 EC可达到组织病理... 目的 初步研究细胞内镜(EC)系统在消化道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先使用EC诊断,再行大体组织病理学诊断,判断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结果 所选病例EC诊断与大体组织病理学结果均一致。结论 EC可达到组织病理学诊断效果,但其应用价值、具体评价体系和应用范围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黏膜 细胞内镜 内镜诊断 病理诊断 早癌
下载PDF
NSD1与NSD2在神经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被引量:1
3
作者 郇通 潘云 李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29-30,共2页
NSD (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SET domain containing)蛋白家族是一组较新发现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有三个成员:NSD1,NSD2(又名 MMSET和 WHSC1)和 NSD3(又名WHSC1L)。在很长一段时间里,NSD蛋白家族最受人们瞩目的焦点是它们与疾病的... NSD (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SET domain containing)蛋白家族是一组较新发现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有三个成员:NSD1,NSD2(又名 MMSET和 WHSC1)和 NSD3(又名WHSC1L)。在很长一段时间里,NSD蛋白家族最受人们瞩目的焦点是它们与疾病的密切联系。NSD1,NSD2的单倍体不足分别导致了儿童期巨脑畸形综合征(Sotos syndrome)与沃尔夫综合症(Wolf-Hirschhorn syndrome),这些儿童分别有脑部生长过大,和过小的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不全,神经系统的发育紊乱在这些疾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的体系。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 NSD1,NSD2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观察到 NSD1, NSD2蛋白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表达量极低,在RA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形成过程中,表达量大幅度升高,其中 NSD1持续上升而 NSD2先升后降,这些结果与 NSD1, NSD2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反的作用效果一致。另外,二者的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均有差异,尤其是NSD1的蛋白水平可能主要受到基因转录之外的机制调节。这个细胞体系对进一步研究 NSD1与 NSD2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1 NSD2 MMSET WHSC1 胚胎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巨脑畸形综合征 沃尔夫综合症
下载PDF
腮腺多形性腺瘤常规MR征象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海滨 郇通 +2 位作者 韩志江 魏培英 舒艳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783-787,共5页
目的:对照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常规MR影像与病理切片,总结诊断PA的MRI征象。方法:回顾分析63例PA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具备T1WI和T2WI,52例具备双期增强扫描序列,观察瘤体位置、形态、包膜、囊变和T2WI"... 目的:对照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常规MR影像与病理切片,总结诊断PA的MRI征象。方法:回顾分析63例PA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具备T1WI和T2WI,52例具备双期增强扫描序列,观察瘤体位置、形态、包膜、囊变和T2WI"镶边征"等征象在PA中的分布,计算T2WI瘤体和正常腮腺信号强度值比值(T2-SIR),以及增强二期和一期的信号强度值比值(T1-e-SIR),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3例PA中,61.9%(39/63)的瘤体位于腮腺浅叶,58.7%(37/63)的瘤体形态不规则,92.1%(58/63)的瘤体有包膜征,54%(34/63)的瘤体有囊性变,46%(29/63)的瘤体有"镶边征";T2-SIR为0.32~2.13(1.09±0.363),其中55.6%(35/63)的SIR超过1.0;T1-e-SIR为1.0~1.85(1.21±0.19),其中92.3%(48/52)的T1-e-SIR>1.0;病理结果显示45例形态不规则,61例有部分或完整包膜,48例有囊性变,29例有"镶边征"。病理/MRI符合率分别为82.2%(37/45)、95.1%(58/61),70.8%(34/48)和100%(29/29)。有"镶边征"的瘤体病理示黏液样基质成分;在T2WI呈较低信号的瘤体,在病理组织学上见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玻璃样变性、梗死、鳞状上皮化生等一种或几种改变。结论:PA在常规MRI序列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对这些征象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提高对PA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瘤 多形性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肛门原发ALK阳性的实体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郇通 周虹 李巧云 《浙江实用医学》 202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本文报道1例实体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患者。因肛周肿物入院,考虑肛周肿块,体格检查、B超等均提示肛周炎性肿块。行肛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肛门实体型为主的ARMS,后行肛周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行VAC方案(长春新碱、达托霉素... 本文报道1例实体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患者。因肛周肿物入院,考虑肛周肿块,体格检查、B超等均提示肛周炎性肿块。行肛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肛门实体型为主的ARMS,后行肛周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行VAC方案(长春新碱、达托霉素及环磷酰胺)定期化疗12次,随访20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ALK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相关药物性食管炎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安华 郇通 范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336-340,共5页
背景阿仑膦酸钠引起的食管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药物性食管炎疾病,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食管不良反应事件有所增多,部分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相对不足,无法及时明确病因.病例简介本文报道了1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通过结合病史及典型内镜下... 背景阿仑膦酸钠引起的食管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药物性食管炎疾病,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食管不良反应事件有所增多,部分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相对不足,无法及时明确病因.病例简介本文报道了1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通过结合病史及典型内镜下表现确诊了阿仑膦酸钠相关药物性食管炎,去除病因,避免了进一步食管损伤.结论该病重在预防和及时诊断,详尽的病史、典型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及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药物性食管炎 内镜 病理特征
下载PDF
NSD2及H3K36甲基化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芳 王红红 +2 位作者 张姣 郇通 李艳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58-162,共5页
目的在体外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m ESCs)向神经细胞(NCs)方向分化体系,观察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NSD2及其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36二甲基化(H3K36me2)、H3K36三甲基化(H3K36me3)在NCs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维甲酸(RA)诱导m ESCs向NCs... 目的在体外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m ESCs)向神经细胞(NCs)方向分化体系,观察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NSD2及其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36二甲基化(H3K36me2)、H3K36三甲基化(H3K36me3)在NCs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维甲酸(RA)诱导m ESCs向NCs方向分化,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RT-q PCR检测分子标志物来验证m ESCs诱导分化效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D2以及其相关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m ESCs状态相比,在m ESCs向NCs方向分化的过程中,NSD2蛋白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相关的组蛋白甲基化标记H3K36me2和H3K36me3蛋白表达总体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s向NCs分化过程中NSD蛋白表达量的改变与相关组蛋白修饰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总量的变化比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同时受到其他甲基化转移酶与去甲基化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2 H3K36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胚胎干细胞 神经细胞
下载PDF
EZH2蛋白在神经细胞发育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芳 郇通 +1 位作者 潘云 李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神经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的体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实时定量RT-RCR验证诱导分化效果,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ZH2蛋白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神经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的体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实时定量RT-RCR验证诱导分化效果,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ZH2蛋白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全反式维甲酸(RA)诱导的E14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中,观察到EZH2蛋白在胚胎干细胞状态以及诱导分化的第1天表达量比较高,第2天开始表达量逐渐降低,到第5天实验结束,降至最低。结论:观察到EZH2蛋白在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特异性表达变化,为下一步研究EZH2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H2 胚胎干细胞 神经细胞
下载PDF
NSD家族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与肿瘤发生 被引量:2
9
作者 郇通 潘云 李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28-733,共6页
组蛋白的修饰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的疏密程度从而影响基因转录等与DNA有关的生物学功能。NSD蛋白家族(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SET domain proteins)(包括NSD1-3)是一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其中又以NSD2与肿瘤的关系... 组蛋白的修饰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的疏密程度从而影响基因转录等与DNA有关的生物学功能。NSD蛋白家族(nuclear receptor binding SET domain proteins)(包括NSD1-3)是一组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其中又以NSD2与肿瘤的关系最为密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SD2在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及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且相关病人的预后较差。NSD2呈现多种原癌基因的特征:NSD2高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能力增强以及肿瘤移植物的生长等。然而,NSD1与NSD3虽然可以与核孔蛋白98 k Da(nucleoporin 98 k Da,NUP98)形成融合蛋白,在部分急性髓性白血病中有致瘤作用,但是它们本身却具有抑癌基因的特点。该文就NSD蛋白家族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阐述了NSD蛋白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1 NSD2 NSD3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 肿瘤
原文传递
参丹散结胶囊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乐斯 郇通 +2 位作者 杨俊林 武剑 赵盼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0-1176,共7页
目的探讨参丹散结胶囊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小鼠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和葡聚糖硫酸钠构建小鼠CAC模型。正常组、模型组、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小鼠各10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目的探讨参丹散结胶囊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小鼠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和葡聚糖硫酸钠构建小鼠CAC模型。正常组、模型组、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小鼠各10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肠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成素2(Ang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Akt、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小鼠结肠癌组织的MVD计数分别为(63.3±3.3)个、(36.6±2.3)个、(36.6±2.2)个和(50.3±2.5)个,均高于正常组[(2.0±0.1)个,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和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高于参丹散结胶囊组(P<0.05)。模型组、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和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小鼠结肠癌组织中bF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55±0.31、2.46±0.37、2.49±0.33和3.34±0.21,Ang2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78±0.19、2.21±0.14、2.26±0.17和3.67±0.32,均高于正常组(1.01±0.05和0.99±0.07,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组、MK-2206组和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高于参丹散结胶囊组(均P<0.05)。模型组结肠癌组织中p-Akt/Akt、VEGFA和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75±0.18、4.64±0.22和4.84±0.12,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01±0.07、0.95±0.08和0.98±0.05,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组结肠癌组织中p-Akt/Akt、VEGFA和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4±0.22、3.15±0.26和2.07±0.18,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MK-2206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参丹散结胶囊+IGF-1组结肠癌组织中p-Akt/Akt、VEGFA和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7±0.15、4.02±0.11、3.52±0.24,均高于参丹散结胶囊组(均P<0.05)。结论参丹散结胶囊可能通过抑制Akt/HIF-1α/VEGFA信号通路,使促微血管生长因子bFGF和Ang2表达降低,从而抑制CAC的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丹散结胶囊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血管生成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原文传递
乳腺分泌型癌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吴绮平 郇通 +5 位作者 赵静 罗中尧 彭友 戴超超 周荣璟 丁金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目前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诊断上容易和其他类型乳房肿瘤混淆,本文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预后,以加强对乳腺分泌型癌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55岁... 背景与目的: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目前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诊断上容易和其他类型乳房肿瘤混淆,本文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预后,以加强对乳腺分泌型癌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55岁女性乳腺分泌型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对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术后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房无痛性肿块半年余,B超提示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角状突起;钼靶提示结节影。术前穿刺病理提示乳腺肿瘤上皮呈实性、微囊型、管状排列,细胞内及细胞外可见分泌物、略嗜酸性,巢团状肿瘤细胞内可见纤细血管轴心结构,细胞轻度异型,偶见分裂象,间质纤维增生,局灶淋巴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P63部分(+)、SMA(-)、ER部分(+)、Cerb-2(1+)、GCDFP-15部分(+)、S-100(+)、Ki-675%~10%(+)、黏液染色(+),据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倾向于乳腺分泌型癌。患者要求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所见肿块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尚可,与皮肤和胸肌无粘连。显微镜下肿瘤呈微囊状、管状排列,内含有伊红色分泌物,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最高处达1个/10HPF;免疫组化:ER(+)约5%~10%,局灶弱(+)、PR(-)、HER-2(-)、Ki-67(+)2%~5%、P53局灶弱(+)、E-Cadherin(+)、CD117(-)、S-100(+)特染:PAS(+)、PAS消化(+)、AB(-),术后予EC方案化疗4次,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口服治疗,随访至2019年3月患者预后好,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比较少见,大多数乳腺分泌癌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虽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为乳腺良性肿瘤,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最终确诊依靠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其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表现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和细胞外出现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本病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分泌型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