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桫椤属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郎月婷 马长旺 +3 位作者 于靖 郭芮 严岳鸿 杨东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9-1588,共10页
以阴生桫椤(Alsophila latebrosa)、大叶黑桫椤(Alsophila gigant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绿色球状体(Green Globular Bodies,GGB)途径,展开快繁体系的研究,以筛选最优的繁殖体系。结果表明:(1)阴生桫椤的快繁体系中,1/10 MS是孢子萌发最优... 以阴生桫椤(Alsophila latebrosa)、大叶黑桫椤(Alsophila gigant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绿色球状体(Green Globular Bodies,GGB)途径,展开快繁体系的研究,以筛选最优的繁殖体系。结果表明:(1)阴生桫椤的快繁体系中,1/10 MS是孢子萌发最优培养配方;1/2 MS+NAA0.3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是诱导配子体产生GGB的最优培养配方;1/2 MS+KT0.1 mg/L+IAA0.1 mg/L是其诱导GGB分化的最优培养配方;孢子体幼苗在泥炭土∶菜园土∶珍珠岩=3∶3∶1的基质中成活率最高。(2)在大叶黑桫椤的快繁体系中,1/10 MS为相对较好的培养基;1/2 MS+0.3 mg/L IBA是诱导产生GGB的最优培养配方;1/2 MS+0.3 mg/L NAA对GGB分化的促进作用最显著;1/2 MS+0.1 mg/L IAA+0.3 mg/L NAA的组合可有效促进孢子体幼苗生根。(3)通过配子体诱导GGB途径,2种桫椤属植物从孢子萌发到幼苗移栽的整个培养过程为6~8个月。可见,GGB途径不仅能提高繁殖系数,也能大大缩短桫椤属植物的繁殖时间,为实现桫椤属植物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生桫椤 大叶黑桫椤 GGB 组织培养
下载PDF
海南七仙岭7种卷柏属植物的微观形态与生境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郎月婷 马长旺 +1 位作者 于靖 杨东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为探讨生境对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微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南七仙岭采集的7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孢子叶的叶表皮形态以及小孢子形态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并计算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孢子大小等,比较分析其微观... 为探讨生境对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微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南七仙岭采集的7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孢子叶的叶表皮形态以及小孢子形态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并计算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孢子大小等,比较分析其微观形态的区别及微形态与生境间的关系,为卷柏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同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与孢子叶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明显差异,尤其是孢子叶上的气孔与营养叶相对较小且稀疏,与孢子叶的繁殖功能相符合。(2)不同种卷柏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叶缘刺、气孔和瘤状突起上,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卷柏属植物种间区分的依据。(3)卷柏属植物的小孢子形态稳定,纹饰多样;部分种间的小孢子形态相似,但可通过纹饰类型、裂缝的曲直进行区分。(4)琼海卷柏的小孢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纹饰,暗示其具有独特的演化途径。(5)卷柏属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特征、瘤状突起特征,小孢子的颜色、纹饰,与海拔、生境的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卷柏属 叶表皮 小孢子 生境
下载PDF
溪边凤尾蕨的地理分布格局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长旺 郎月婷 +2 位作者 郭芮 于靖 杨东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35-2742,共8页
为探究溪边凤尾蕨的地理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世界30个大型植物标本数据库中溪边凤尾蕨的标本采集信息,采用Arc-GIS软件、Excel软件建立溪边凤尾蕨不同地理范围的地理分布图和海拔高度分布图,分析其地理分布与河流分... 为探究溪边凤尾蕨的地理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世界30个大型植物标本数据库中溪边凤尾蕨的标本采集信息,采用Arc-GIS软件、Excel软件建立溪边凤尾蕨不同地理范围的地理分布图和海拔高度分布图,分析其地理分布与河流分布、气候因素、地形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亚洲为溪边凤尾蕨分布中心;在亚洲范围内,中国和日本为分布中心;在中国范围内,长江流域附近为分布中心;在日本范围内,中南部沿河地区为分布中心。从气候类型来看,溪边凤尾蕨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量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这都表明其喜温暖的环境。同时,其分布地点主要为大陆内部的河流附近、临海地区或者岛屿,表明其喜欢湿润的环境。在海拔分布上,溪边凤尾蕨在洲间、国家间、省区间的海拔分布范围差异明显,这可能与经纬度、地形、细胞型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边凤尾蕨 地理分布格局 Arc-GIS
下载PDF
工程管理沙盘比赛的研究
4
作者 郎月婷 张明慧 《科教文汇》 2016年第4期46-47,共2页
本文通过工程施工沙盘比赛对相关软件的操作进行了分析,尤其针对三维施工平面布置软件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针对沙盘策划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相关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最后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授课内容以及课程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沙盘比赛 研究
下载PDF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5
作者 王小娇 王佳玫 +3 位作者 杨东梅 王发国 陈红锋 郎月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 分子系统学 孢粉学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