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花山岩画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1
作者 郑一琛 吴双林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期260-263,共4页
在新时代注入新梦想,新梦想孕育新追求,新追求意味着更高的人生目标以及精神的满足感。良好的环境是孕育精神、提升境界的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日益变迁,人们越来越向往精神的高度满足,因而文旅融合应运而生。人们在追求视觉盛宴的同时... 在新时代注入新梦想,新梦想孕育新追求,新追求意味着更高的人生目标以及精神的满足感。良好的环境是孕育精神、提升境界的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日益变迁,人们越来越向往精神的高度满足,因而文旅融合应运而生。人们在追求视觉盛宴的同时,不忘赋予精神满足。文旅融合,顾名思义,便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文化的发扬光大。而将文旅融合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便达到了另一种更高的境界,对产品进行创新创造,发散思维使其充斥文化气息,不仅赋予产品新的意义,使文创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形象陡然提升,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文化内容,而且对当地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花山岩画 文创产品
下载PDF
扎染工艺在花山岩画文化系列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韦小媚 郑一琛 +2 位作者 何琪琪 劳永丽 沈小华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7期138-141,共4页
文章研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在左江花山岩画纺织品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扎染工艺及图案创新发展的局限性、非遗技艺传承、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扎染技艺与图案的创新。运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这一... 文章研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在左江花山岩画纺织品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扎染工艺及图案创新发展的局限性、非遗技艺传承、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扎染技艺与图案的创新。运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扎染图案在花山岩画元素纺织品包包和文创产品进行现代化的研究,使传统扎染技艺与现代流行相结合,以期让传统扎染技艺在现代纺织品生产中实现创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染技艺 纺织品包包 花山岩画 传承弘扬
下载PDF
壮锦纹样的再设计及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郑一琛 鲁杰 侯芳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壮锦纹样元素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壮锦纹样艺术元素的再设计应用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充分展示壮族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壮族艺术元素的发展活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产品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其现有基础与优势、对产品设计中... 壮锦纹样元素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壮锦纹样艺术元素的再设计应用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充分展示壮族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壮族艺术元素的发展活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从产品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其现有基础与优势、对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社会中的传承,以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出发点意在阐述壮锦纹样再设计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可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经济发展的提高。同时也为未来从事民族元素设计的从业者提供新时代民族设计的见解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锦纹样 艺术元素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应用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角下基于花山岩画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研究
4
作者 王美美 鲁杰 郑一琛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1期43-45,共3页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目前世界上留存的规模最大的一种古老石雕,是广西壮族先民对其祖先--骆越人的一种信仰崇拜的产物。他们使用赤铁石为原料,在石壁上绘制出原始而粗犷的祭祀图案。该图案雄伟壮丽,绘制难度极高,在国内外都...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目前世界上留存的规模最大的一种古老石雕,是广西壮族先民对其祖先--骆越人的一种信仰崇拜的产物。他们使用赤铁石为原料,在石壁上绘制出原始而粗犷的祭祀图案。该图案雄伟壮丽,绘制难度极高,在国内外都很少见。它的艺术内涵非常丰富,在考古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它也是壮族先民绘画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传承依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2016年7月15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的入选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岩画名录的空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未来可能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左江花山岩画风景区可能迎来新一波旅游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江花山岩画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文化景观 壮族先民 雄伟壮丽 旅游热潮 信仰崇拜
下载PDF
利用Ecopath模型评价鲢鳙放养对千岛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邓悦 郑一琛 常剑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853-6862,共10页
“保水渔业”是中国控制“水华”暴发等生态灾变的措施之一,其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浙江省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带来了水质改善和渔业增产的双重效果。但在生态系统自组织层面,这种人工干预手段引起的生态系... “保水渔业”是中国控制“水华”暴发等生态灾变的措施之一,其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浙江省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带来了水质改善和渔业增产的双重效果。但在生态系统自组织层面,这种人工干预手段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化效应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基于2008—2010年千岛湖的生态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EwE(V6.6)构建了201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将其与2004和2016年的模型进行对照,分析了千岛湖生态系统在鲢、鳙鱼放养下的变化。千岛湖生态系统在3个年份均为4个整合营养级,营养能流分布成典型的金字塔型,且营养流总量中流向碎屑的占比很大,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被利用得不够充分;除鲢、鳙鱼外大部分鱼类的生物量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和碎屑的生物量增多;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规模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总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有所降低。在一些和系统成熟度、复原力和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参数方面,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增加,Finn氏循环指数和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逐渐降低,3个年份的连接指数(CI)分别为0.223、0.219、0.263,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087、0.102和0.131。研究分析表明,长期的鲢、鳙鱼放养使千岛湖的食物网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生态系统的营养交互关系不够复杂,成熟度和稳定性有所下降。千岛湖作为一个由水库发展而来的淡水水体,食物网关系本身就较为简单。因此,未来需要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扰,并基于生态学原理更系统地进行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生态修复 千岛湖生态系统 营养级 能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