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一)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以然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8-79,共12页
关键词 当代中学生 鲁迅 接受状况 调查报告 价值观念 审美心理
下载PDF
自媒体视域中的自拍文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郑以然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8期49-55,共7页
2013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2013年度热词的头衔授予了“自拍(Selfie)”。牛津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人们为自己拍的照片,通常指人们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摄像头拍摄,然后上传到社交网站上的照片。”
关键词 自媒体 牛津大学出版社 文化 视域 牛津词典 智能手机 社交网站 摄像头
下载PDF
社交网络中的图像驱动文化——以Instagram和Snapchat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郑以然 《文化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61-72,共12页
近年社交网络中呈现一种图像驱动文化。Instagram建立了"以图会友"的社交平台,图片而不是文字,构成了新型人际交往的根基。图像是对自我形象的重构,是对生活的记录,还在社交网络中制造了消弭社会阶层界限的幻觉。当赛博空间... 近年社交网络中呈现一种图像驱动文化。Instagram建立了"以图会友"的社交平台,图片而不是文字,构成了新型人际交往的根基。图像是对自我形象的重构,是对生活的记录,还在社交网络中制造了消弭社会阶层界限的幻觉。当赛博空间里的狂欢带来了对于"过度分享"的忧虑时,Snapchat等"阅后即焚"式的图片应用既满足了个人暴露的欲望,又避免了被他人掌握隐私的后果,同时Snapchat也证明,图像驱动文化事实上造就了一种以图片为元素的新型语言与交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图像驱动文化 Instagram Snapchat
下载PDF
奇观地标建筑的“污名化”与恶搞式消费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以然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8期8-15,共8页
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奇观性地标建筑,它们造型奇异、体量巨大、高耸人云,不仅主导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占据了媒体的版面。奇观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也成为在媒体(包括自媒体)共谋下的对空间的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奇观性地标建筑,它们造型奇异、体量巨大、高耸人云,不仅主导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占据了媒体的版面。奇观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也成为在媒体(包括自媒体)共谋下的对空间的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对物的消费不是对其实体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标建筑 污名化 自媒体 鲍德里亚 体量 建筑家 空间的 谷歌地球 建筑专家 广告效益
下载PDF
城市空间、资本运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被引量:6
5
作者 汪民安 +5 位作者 赵勇 蒋洪生 王洪喆 郑以然 陶东风 王行坤(译/整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151,共7页
汪民安(主持人):欢迎哈维教授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作客,因为我们文化研究院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城市文化,尤其是关于北京的研究。我们这边的同事都读了哈维的很多书,因此,也有很多问题要请教哈维教授。北京的城市面貌最... 汪民安(主持人):欢迎哈维教授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作客,因为我们文化研究院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城市文化,尤其是关于北京的研究。我们这边的同事都读了哈维的很多书,因此,也有很多问题要请教哈维教授。北京的城市面貌最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让人很容易想到19世纪巴黎的城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日常生活 资本运作 政治 大学文化 城市文化 城市面貌 城市改造
下载PDF
摆拍文化与图像操控的博弈
6
作者 郑以然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4期62-67,共6页
Photo op是近年来在媒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在BBC网站上的流行词词典中,将photo op解释为:“photo op是photo opportunity的缩略语,即拍照的最佳时机,譬如从车里迈出,和主持人握手,在会议落座。你一定看过这种照片,它们... Photo op是近年来在媒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在BBC网站上的流行词词典中,将photo op解释为:“photo op是photo opportunity的缩略语,即拍照的最佳时机,譬如从车里迈出,和主持人握手,在会议落座。你一定看过这种照片,它们看上去都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 博弈 操控 图像 文化 摆拍 PHOTO 出现频率
下载PDF
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报告(二)
7
作者 郑以然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8-73,共16页
关键词 当代中学生 鲁迅 接受状况 调查报告 价值认同 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下载PDF
从五环到六环:北京城市边缘空间及其艺术再现
8
作者 郑以然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37-53,共17页
北京有一半人口居住在五环以外,近半数的“北漂”居住在五环与六环之间。北京五六环之间的城乡结合区,不仅是少数本地农民和大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栖居地,也是北漂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城市边缘恶劣的居住条件,村落里集体性的聚集工作与... 北京有一半人口居住在五环以外,近半数的“北漂”居住在五环与六环之间。北京五六环之间的城乡结合区,不仅是少数本地农民和大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栖居地,也是北漂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城市边缘恶劣的居住条件,村落里集体性的聚集工作与生活方式,对居住其中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家调查项目和“东村”艺术家的作品为例提出,艺术家们乐于将自己作品聚焦于厕所等阴暗角落,在实现其社会批判诉求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边缘化和被放逐的身份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空间 城市边缘
下载PDF
北京大院的空间生产与文学再现
9
作者 郑以然 《城市学刊》 2016年第6期97-101,共5页
北京的大院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城市空间形式,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城市景象。军队大院,更是革命文化的高度浓缩呈现。大院中相似的房屋样式,秩序井然的布局,与院外的分明界限,在生产出一种特殊物理空... 北京的大院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城市空间形式,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城市景象。军队大院,更是革命文化的高度浓缩呈现。大院中相似的房屋样式,秩序井然的布局,与院外的分明界限,在生产出一种特殊物理空间的同时,也生产出了一种心理空间,影响了其居民的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与台湾眷村所形成的被边缘化文化岛现象不同的是,北京大院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以王朔为代表的大院作家小说中,这一空间再现了红色年代的几大特征:标准化和严格的等级制度,纪律与规训以及父权的缺席。小说中的军队大院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空间,是社会主义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具象化,也是对红色年代的空间化,而对大院的文学再现则是大院作家们集体文化记忆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大院 王朔 城市空间
下载PDF
五环与回龙观--网络神曲中的北京城市空间
10
作者 郑以然 《媒介批评》 2017年第1期183-195,共13页
本文探讨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五环之歌》两首网络神曲中所描述的北京城市空间。“五环”和“回龙观”在这两首神曲中作为极富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出现。它们既是对人们所处的城市空间位置的直接呈现,同时也是关于中心与边缘的等级秩序... 本文探讨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五环之歌》两首网络神曲中所描述的北京城市空间。“五环”和“回龙观”在这两首神曲中作为极富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出现。它们既是对人们所处的城市空间位置的直接呈现,同时也是关于中心与边缘的等级秩序的隐喻。在网络话语中,五环总是被调侃的对象,它尽管不是北京市的地理边界,但却是居民心理上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语 地理边界 等级秩序 回龙观 空间符号 中心与边缘 空间位置 网络神曲
下载PDF
永井荷风的文学漫步:都市漫游与日本现代性的反映
11
作者 马尔文·马克斯 郑以然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92-102,共11页
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的现代化进程与其新首都东京的崛起实际上密不可分。东京建立在旧幕府首都江户的基础之上。与明治政府领导者发起的激进的西方化的计划相一致,东京有意地去模仿伦敦、巴黎、柏林等欧洲大城市。这一新兴日本帝国... 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的现代化进程与其新首都东京的崛起实际上密不可分。东京建立在旧幕府首都江户的基础之上。与明治政府领导者发起的激进的西方化的计划相一致,东京有意地去模仿伦敦、巴黎、柏林等欧洲大城市。这一新兴日本帝国的宝座所在地也想要有与之匹配的夺目壮丽。然而无论是大规模的城市翻新工程还是其背后更大的现代化议题都没有在明治文人和知识分子中获得热烈拥护。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即是其中最不妥协的批评者。带着近乎偏颇的目光,他认为日本仿制的都市化可能威胁到珍贵的传统价值和追求,于是他精心构造了自己的文学,以此怀旧式地唤起对那个关于'旧江户城'的世界的回想。这篇论文探讨了永井荷风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其中作者塑造了'城市小路的漫步者(日荫者)'形象,这是一个古怪无能却极为敏感的灵魂,总停留在城市的阴影里,尽情享受这个在'进步'的滚滚洪流中岌岌可危的世界的纹理和芳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井荷风 文学怀旧 城市漫步者 “日荫者”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政治、语境与复杂性——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以然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81,共10页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1947年生于纽约,是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他于1968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学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Heyden White)。1968—196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1947年生于纽约,是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他于1968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学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Heyden White)。1968—196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与斯图亚特·霍尔(Stuard Hall)、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art)共事。1976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传播学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格罗斯伯格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传媒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二十年来一直担任《文化研究》杂志主编。他的著作包括《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的将来时》(Cultur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Tense)等。2015年,格罗斯伯格第一次到访中国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罗斯 文化中心 当代文化研究 北卡罗来纳大学 伯明翰大学 霍加 历史哲学家 语境化 学士学位 斯图亚特
原文传递
物·人·世界——“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会议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以然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8-160,共3页
物质文化研究是当前西方文化研究的新兴研究领域。特定的物品或事物,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构建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及其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基于这一认识,"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 物质文化研究是当前西方文化研究的新兴研究领域。特定的物品或事物,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构建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及其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基于这一认识,"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从物的角度对中国日常生活的政治进行了深入讨论。此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协办,于2015年5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变迁 会议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 探索与争鸣 文艺研究 历史进程 文艺学学科 物质文化 当代中国青年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从王朔小说看“大院北京”——现实与文本中的文化空间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以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北京的单位大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空间变化最主要的形式。大院割据不仅是对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北京社会阶层、居民心理以及都市文化的一次深度重构。本文选择王朔这一当代大院作家的重要代表为分析对象,将王朔作品中的北京构形称为&qu... 北京的单位大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空间变化最主要的形式。大院割据不仅是对空间的改造,也是对北京社会阶层、居民心理以及都市文化的一次深度重构。本文选择王朔这一当代大院作家的重要代表为分析对象,将王朔作品中的北京构形称为"大院北京",并把它作为一个与"胡同北京"相对应的文化空间概念。作为大院子弟,王朔受到异于北京市民文化的大院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自我认同并不是有些评论所认为的北京人与平民的代表,而是外来者和"共和国新贵"。王朔对北京的记忆与想象都集中于大院,北京对于他,是作为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更多地具有政治性的意义而不负载太多传统文化内涵。这提供了解读特定城市空间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空间 大院 王朔
原文传递
世界城市?——北京全球化空间的生产与城市身份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以然 《中外文论》 2015年第1期349-358,共10页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在今天的北京表现得淋漓尽致。国际资本的大批入驻和后现代的地标建筑为这座城市置换上了一副'世界城市'的新面孔,给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新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取向。然而这一'世界城市'所展示出一...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在今天的北京表现得淋漓尽致。国际资本的大批入驻和后现代的地标建筑为这座城市置换上了一副'世界城市'的新面孔,给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新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取向。然而这一'世界城市'所展示出一种无国界的现代性。为了保卫北京的独特风格和建立属于北京的身份认同,城市规划者和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文化诉求,在建筑与文化意义上进行本土化空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 空间 全球化 本土化
原文传递
从世界公园的三重存在看作为全球化大都市的北京
16
作者 郑以然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47-358,共12页
世界公园在此文中具有三重意义。首先,世界公园是一个实体,是一座模拟世界图景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它展示了全球化的幻象,浓缩呈现了当下"时间战胜空间"的新型时空关系。其次,世界公园是一个象征,指代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 世界公园在此文中具有三重意义。首先,世界公园是一个实体,是一座模拟世界图景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它展示了全球化的幻象,浓缩呈现了当下"时间战胜空间"的新型时空关系。其次,世界公园是一个象征,指代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自"世界城市"被确认为北京的城市定位以来,在全球资本化以及相生相随的商品化浪潮中,北京生产出了许多全球化的空间,如大批的西式住宅、后现代的地标性建筑等等。与此同时,北京的旧有空间形式却在消失,城市的独特身份日益模糊。作为一个"世界城市",如何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建立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是北京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最后,世界公园是一个比喻,它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创造中,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为例,世界公园比喻着一个交织着现实与虚幻,渴望与焦虑的世界,比喻着一个去地方化、西方化的中国,一个在场却又缺席的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公园 世界城市 全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