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野亭与刘雨岑瓷板画创作异同探赜 被引量:1
1
作者 郑依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7-70,共4页
汪野亭和刘雨岑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两者分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影响深远。以汪野亭、刘雨岑瓷板画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者身份属性、师法对象、人生经历及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异同,认为其作品共性是兼具画工品格和文人品格,而... 汪野亭和刘雨岑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两者分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影响深远。以汪野亭、刘雨岑瓷板画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者身份属性、师法对象、人生经历及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异同,认为其作品共性是兼具画工品格和文人品格,而技法上汪的逸笔草草与刘的兼工带写是其大异,并由此导致前者趋雅、后者向俗的风格差异,而这又大致代表了珠山八友乃至景德镇瓷板画创作的两种理路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野亭 刘雨岑 文人画 写实 写意
下载PDF
游离于反思与反叛之间——第二代京味小说探微
2
作者 郑依晴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2-25,共4页
在七八十年代启蒙思潮中,京味文学作为地域文学的第一支,率先突破僵硬的政治话语,注目文化领域并借此进行历史反思,与随后的"文化热"、"寻根文学"思潮关联密切。在此,笔者试以第二代京味小说为文本依托,在"京... 在七八十年代启蒙思潮中,京味文学作为地域文学的第一支,率先突破僵硬的政治话语,注目文化领域并借此进行历史反思,与随后的"文化热"、"寻根文学"思潮关联密切。在此,笔者试以第二代京味小说为文本依托,在"京味文学"具体界定之上,首先指出京味作家群自身意识形态固性是京味小说温厚历史反思和暧昧政治情怀的来由;其次揭示在现代化语境下西方"物"之入侵引发京味小说对现代文明反叛与"皈依"的思考,并指出其主题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文化反思同中有异;最后简要勾勒京味小说发展历程,以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视野中把握第二代京味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京味小说 历史反思 政治暧昧 “皈依” 现代化
下载PDF
论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瓷板画的影响
3
作者 郑依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1-74,共4页
以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画师古与师造化的创作历程、对以书入画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天真幽淡"主导下兼擅南北宗山水风格三方面入手,探求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山水瓷板画,尤其是其后... 以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画师古与师造化的创作历程、对以书入画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天真幽淡"主导下兼擅南北宗山水风格三方面入手,探求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山水瓷板画,尤其是其后期独创的青绿山水粉彩瓷画的异代影响,以期为汪野亭瓷板画创作研究提供另一有益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汪野亭 师古与师造化 以书入画 南北宗
下载PDF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4
作者 郑依晴 龚弈竹 《数码设计》 2017年第16期85-86,共2页
《海滨小城》是部编版三上的一篇写景文章,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介绍顺序明显。本课以学生自主设计学单为主线,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引出总起句及总分结构,达成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以挑战的形式,让学生写写课文第一、二、... 《海滨小城》是部编版三上的一篇写景文章,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介绍顺序明显。本课以学生自主设计学单为主线,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引出总起句及总分结构,达成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以挑战的形式,让学生写写课文第一、二、三段的总起句,巩固学习成果。最后,出示学生活动场景,让他们尝试用总分形式写写大课间,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起句 总分结构 关键词
下载PDF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
5
作者 王一丁 郑依晴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第2X期48-49,共2页
本文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分析义乌工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学校主导、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和教师参与的四位一体式教师培养途经,试图从理论模式和实践操作上为促进高校结合地方实际培育"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导师提... 本文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分析义乌工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学校主导、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和教师参与的四位一体式教师培养途经,试图从理论模式和实践操作上为促进高校结合地方实际培育"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导师提供另一有效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试点 义乌工商学院 “双师型”教师 创业指导师
原文传递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
6
作者 郑依晴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1期74-79,102,共7页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理论进行历时性介绍,并关注其形式倾向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阶段(2008-2011),在王德威影响下,国内学者对抒情传统与现代诗学的关系进行了艺术批评、文化史层面的探究;第三阶段(2011至今),多数学者将视角转向现代性视域下的抒情传统论述及文学批评实践,其中不乏对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理论建构合法性的质疑。目前国内研究存在单一化和重复化、缺乏艺术整体层面的综合研究、缺乏自身独特性及实践效用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抒情美学 现代性 海外汉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