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2 位作者 赵琳 王守森 杨朋范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结果 血肿发生部位与手...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结果 血肿发生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8例、远隔型12例、对侧型9例;发生在脑内9例、硬膜外12例、硬膜下7例、脑室内1例;12例术后硬膜外血肿中有9例可见颅骨骨折;9例术后脑内血肿中有7例可见脑挫裂伤。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膜或皮质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影响不同类型血肿的形成,脑血管麻痹、低氧血症等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迟发性颅内血肿 脑损伤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微创治疗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兆聪 赵琳 +6 位作者 陈宏颉 高进喜 魏梁锋 张小军 荆俊杰 王如密 王守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75-276,共2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小骨窗手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 目的探讨个体化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小骨窗手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近期优良率70.4%,病死率17.4%。随访166例,远期优良率75.9%,病死率8.8%。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前合理评估及合适的术式选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2 位作者 王守森 赵琳 张小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的救治方法,以期降低重症脑室出血的死亡率。方法早期采用双侧脑室交替或同时尿激酶灌注引流及早期改善脑血液循环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救治50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GRAEB评分>5分),存活率72%(36/50),死亡率28... 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的救治方法,以期降低重症脑室出血的死亡率。方法早期采用双侧脑室交替或同时尿激酶灌注引流及早期改善脑血液循环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救治50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GRAEB评分>5分),存活率72%(36/50),死亡率28%(14/50),36例存活患者中5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尽早疏通脑室梗阻,改善脑脊液循环与脑微循环是重症脑室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重症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 尿激酶 治疗
下载PDF
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1 位作者 赵琳 王守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46-146,共1页
关键词 硬膜外血肿 微创 治疗 尿激酶
下载PDF
临床神经外科实践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兆聪 徐如祥 王如密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实践 神经外科 循证医学 诊治 经验
下载PDF
颞叶癫痫的^(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兆聪 徐如祥 +1 位作者 王如密 李天然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3-45,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的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特点。方法:于2003-03/2004-04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患者53例,应用DiscoveryLSPET/CT扫描仪完成其脑功能与解剖双重显像,并对相关图像进行分类分析。图...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的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特点。方法:于2003-03/2004-04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患者53例,应用DiscoveryLSPET/CT扫描仪完成其脑功能与解剖双重显像,并对相关图像进行分类分析。图像分析方法: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同时双盲阅片:①目测法观察病灶的PET/CT表现:连续在两个层面上出现明确的高或低代谢区视为异常;②计算标准化摄取值进行半定量分析:两侧相应区域对比放射性活度降低或升高15%视为致癫灶。PET/CT显像分类方法:Ⅰ类为高代谢区;Ⅱ类为未见异常代谢区;Ⅲ类低代谢区局限于单侧颞叶,其中Ⅲa类为单侧颞叶内侧低代谢区;Ⅲb类为单侧颞叶外侧低代谢区;Ⅲc类为单侧颞叶内外侧低代谢区;Ⅳ类为双侧低代谢区;Ⅴ类为扩展性低代谢区。结果:53例患者均行18F-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发作期颞叶高代谢2例,发作间期显示不同程度低代谢区域48例,其余3例未见异常。显示低代谢区域病例中,8例低代谢局限于颞叶内侧,8例位于颞叶前中部外侧皮质,15例单侧颞叶内外侧均见代谢减低,12例为双侧颞叶低代谢改变,5例除颞叶外同时在其他脑叶显示一处或一处以上的低代谢区域。②PET结果阳性的50例中,多种EEG(包括脑电地形图、蝶骨电极、动态脑电图及VEEG)检查发现有明确痫样放电者为42例(42/50,85%),其中明确有定侧意义的仅32例(32/50,64%)。有定侧定位意义患者与PET结果完全或基本一致的有30例(30/32,94%),2例定侧结果完全相反。结论:颞叶癫痫的低代谢区域大多数仅局限于颞叶本身,但颞叶低代谢并不等于致痫灶,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诊断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颞叶癫癎术前评定中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兆聪 徐如祥 +1 位作者 王如密 李天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颞叶癫癎术前的定位作用。方法:对53例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癎患者行EEG检查及Discovery LS PET/CT扫描仪显像,其中的38例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手术治疗,比较EEG、术中ECoG及病理结果与18F-FDG PET/CT...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颞叶癫癎术前的定位作用。方法:对53例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癎患者行EEG检查及Discovery LS PET/CT扫描仪显像,其中的38例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手术治疗,比较EEG、术中ECoG及病理结果与18F-FDG PET/CT显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脑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颞叶癫的PET/CT显像敏感性为94.3%(50/53);PET结果阳性的50例中,多种EEG检查发现有明确癫癎样放电者为42例(85.0%),其中明确有定侧意义32例与PET/CT结果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93.8%(30/32),定侧结果相反2例。38例接受手术者,PET/CT结果与术中ECoG定位完全或基本相符的32例,相反6例,所有患者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马硬化或萎缩;以ECoG监测结果为标准,PET/CT对癫灶检出的特异性为84.2%(32/38)。结论:18F-FDG PET/CT可以实现颞叶癫癎的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是颞叶癫癎灶术前定位较为灵敏有效的一种无创检查,但其显像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尤其应强调PET/CT结果与EEG结果的一致性是病灶定侧定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痢 颞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囊性颅咽管瘤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2 位作者 王楷堂 张锡增 王守森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2年第6期89-90,共2页
目的 探讨囊性颅咽管瘤囊腔内放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5 6例囊性颅咽管瘤行CT引导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 ,根据个体化剂量设计分别置入 1~ 3次、2 .4~ 14 .8MBq不等胶体磷酸铬 (Cr3 2 Po4) ,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5 6例... 目的 探讨囊性颅咽管瘤囊腔内放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5 6例囊性颅咽管瘤行CT引导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 ,根据个体化剂量设计分别置入 1~ 3次、2 .4~ 14 .8MBq不等胶体磷酸铬 (Cr3 2 Po4) ,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5 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很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 6个月至 9年 ,49例视力、视野障碍中 ,45例获得逐渐改善 ,4例恶化 ,偏瘫 3例恢复正常 ,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者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 ,复查CT或MR示 :5例瘤实质增大 (9% ) ,2例新的囊腔形成 ,1例导管在脑室内囊腔略缩小 ,囊腔完全消失 2 4例 (4 3 % ) ,囊腔明显缩小 (>80 % )2 4例 (86%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是一种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放射剂量设计的个体化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治疗 囊性颅咽管瘤 立体定向 囊腔内放疗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垂体脓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3 位作者 王守森 张锡增 赵琳 荆俊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93-294,共2页
垂体脓肿发病率低,约占垂体疾病0.3%~0.5%,术前易误诊.我院1986年至2000年12月共收治4例,经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且无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复查未见脓肿复发,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 垂体脓肿 诊断 外科治疗
下载PDF
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2 位作者 赵琳 陈宏颉 黄迢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治疗及其必要性。方法对比分析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定向组,n=40)与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保守组,n=32)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定向组和保守组近期优良率分别为75%、71.9%(P>0.05),... 目的探讨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治疗及其必要性。方法对比分析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定向组,n=40)与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保守组,n=32)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定向组和保守组近期优良率分别为75%、71.9%(P>0.05),远期优良率分别为95%、82.4%(P<0.05);动态CT观察血肿消失时间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组术后血肿消失时间为2±0.7d,保守组为9±0.4d,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引流可以缩短亚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吸收时间,改善其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亚急性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并X-刀治疗颅内囊性转移瘤(附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兆聪 陈苏 +2 位作者 王如密 陈宏颉 赵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加X刀对囊性脑转移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8例(21个脑囊性转移灶)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囊液后再行X刀治疗,随访观察其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肿瘤完全消失10个病灶...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加X刀对囊性脑转移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8例(21个脑囊性转移灶)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囊液后再行X刀治疗,随访观察其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肿瘤完全消失10个病灶,明显缩小7个病灶,肿瘤实质增大1个病灶,另3个病灶术后3个月内囊腔再度增大,经抽吸1~3次后稳定,而肿瘤实质部分明显缩小。总体局部肿瘤控制率为95.2%,中位生存期12.3个月。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加X刀是囊性脑转移瘤理想的微侵袭治疗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直线加速器
下载PDF
纹状体边缘区与学习记忆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舒斯云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纹状体边缘区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 ;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神经毒剂海人藻酸(KA)注射破坏纹状体边缘区神经细胞体 ,并在注射前后用Y型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结果 双侧纹状体边缘区受到破坏的大鼠学习和记忆功... 目的 探讨纹状体边缘区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 ;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神经毒剂海人藻酸(KA)注射破坏纹状体边缘区神经细胞体 ,并在注射前后用Y型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结果 双侧纹状体边缘区受到破坏的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明显减退 (P <0 0 1) ,且与传统认为的记忆中枢NBM破坏后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纹状体边缘区与大鼠的空间辨别作业的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立体定向 边缘区 学习 记忆 大鼠 实验
下载PDF
婴儿自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13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2 位作者 赵琳 王守森 杨朋范 《东南国防医药》 2003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探讨婴儿自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28例颅内自发性颅内血肿的婴儿患者选择采取开颅血肿清除、钻孔尿激酶灌注引流等外科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和外科手术疗效。结果 27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其中19例生... 目的 探讨婴儿自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28例颅内自发性颅内血肿的婴儿患者选择采取开颅血肿清除、钻孔尿激酶灌注引流等外科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和外科手术疗效。结果 27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其中19例生长发育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4例偏瘫,2例弱智,1例脑瘫,倒例癫痫。1例死亡。结论 维生素K缺乏所致凝血酶原减低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本病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颅内血肿 自发性 手术
下载PDF
立体定向间质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
14
作者 郑兆聪 王如密 +3 位作者 王楷堂 张锡增 王守森 陈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49-249,共1页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复正常,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复查CT或MT示:1例瘤体增大,1例新的囊腔形成,1例导管在脑室内,其余囊腔均明显缩小,其中9例囊腔几乎消失.结论:立体定向间质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技术 颅咽管瘤 间质内放疗 治疗
下载PDF
脑神经胶质瘤九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郑兆聪 王守森 +1 位作者 王如密 赵琳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4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开颅手术或定向活检证实为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9例均有颅高压表现,CT扫描共发现23个病灶,其中病灶累及3个脑叶者5例,累及2... 目的 探讨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开颅手术或定向活检证实为脑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9例均有颅高压表现,CT扫描共发现23个病灶,其中病灶累及3个脑叶者5例,累及2个脑叶者4例。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5个,等密度5例,低密度13例,大多数病灶强化不明显,瘤周轻中度水肿。4例行MRI检查,发现胼胝体肥大2例。9例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结论 脑神经胶质瘤CT扫描易误诊为转移瘤,MRI扫描对脑神经胶质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分割放疗是控制肿瘤生长及延迟复发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神经胶质瘤 诊断 治疗 临床特征 影像学
下载PDF
99mTc-MIBI SPECT在颅内肿瘤放射外科治疗中疗效评价
16
作者 郑兆聪 王楷堂 +1 位作者 王如密 王守森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89-90,94,共3页
目的 探讨以锝99—甲氧基异丁基腈 (99mTc MIBI)为显像剂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 1 8例颅内肿瘤患者行X 刀或γ 刀治疗后的CT、MRI及SPECT影像改变 ,结... 目的 探讨以锝99—甲氧基异丁基腈 (99mTc MIBI)为显像剂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 1 8例颅内肿瘤患者行X 刀或γ 刀治疗后的CT、MRI及SPECT影像改变 ,结合病理结果分析SPECT显像与肿瘤放射外科治疗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SPECT所显示病灶区的 99mTc MIBI浓聚程度与肿瘤增殖活力密切相关 ,浓聚越明显 ,肿瘤活力越高 ,即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而放射性坏死灶仅见很淡或几乎没有 99mTc MIBI浓聚。结论  99mTc MIBI可反映脑肿瘤活力 ,以 99mTc MIBI为显像剂SPECT扫描可帮助区分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的放射性坏死或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99mTc-MIBISPECT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大鼠纹状体边缘区与Meynert氏基底核的突触联系及其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WGA-HRP束路追踪法、电镜法和行为实验法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舒斯云 包蓉 +2 位作者 包新民 郑兆聪 牛东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12,共11页
纹状体边缘区(MrD)是我们先后在大鼠、猫和猴脑内新发现的一个区域。它是位于纹状体尾内侧、环绕着苍白球头外侧的一层梭形细胞。MrD的细胞构筑、免疫组化特性和纤维联系形式不同于纹状体其它区。MrD的离心投射终止在苍白球... 纹状体边缘区(MrD)是我们先后在大鼠、猫和猴脑内新发现的一个区域。它是位于纹状体尾内侧、环绕着苍白球头外侧的一层梭形细胞。MrD的细胞构筑、免疫组化特性和纤维联系形式不同于纹状体其它区。MrD的离心投射终止在苍白球尾侧,接近Meynert基底核(NBM)附近。损毁双侧MrD后,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减弱。NBM已知与动物智能有关。本研究用纤维溃变和束路追踪电镜法结合行为实验方法,旨在了解MrD与NBM之间有无突触联系,以及此种联系与动物学习记忆的关系。用纤维溃变和束路追踪电镜法研究表明,由MrD发出的纤维终末与NBM的胆碱能神经元胞体间存在着突触联系。损伤MrD造成MrD和NBM形成突触联系的终末溃变后,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边缘区与Meynert基底核间存在着突触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是MrD的学习记忆功能的结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边缘区 Meynert 基底核 超微结构 突触联系 细胞化学 学习记忆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病理与手术方式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进喜 魏梁锋 +3 位作者 杨朋范 郑兆聪 刘峥 王守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发病基础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取21例因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的颞叶新鲜标本,详细描述皮质分层结构,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分析海马组织的结构及其他病变组织的病理...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发病基础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取21例因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的颞叶新鲜标本,详细描述皮质分层结构,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分析海马组织的结构及其他病变组织的病理特点。结果颅脑外伤后脑叶软化灶和瘢痕增生是外伤性癫痫发生的病理基础,前颞叶切除标本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合并颞叶皮质细胞结构不良(15例,占71.4%)。术后随访6个月2年,疗效评价显示21例患者中疗效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3例;疗效满意66.7%(14/21),效果良好19.0%(4/21),疗效差14.3%(3/21)。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顽固性癫痫最常见的颞叶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和皮质细胞结构不良,这两种改变常伴随出现。目前对于该类患者仍推荐采用病理灶切除+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癫痫 海马硬化 前颞叶切除术
下载PDF
正常颈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的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田君 马明 肖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测定健康人群颈髓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的正常值,分析其分布特征、变异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招募3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颈椎MR常规序列及颈髓矢状位DT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影像重建,测定各个颈髓水平各向异性分... 目的测定健康人群颈髓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的正常值,分析其分布特征、变异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招募3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颈椎MR常规序列及颈髓矢状位DT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影像重建,测定各个颈髓水平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结果 DTT可清晰显示呈现头尾方向的颈髓内白质纤维束结构,且T2WI证实为正常颈髓的纤维束具有饱满、完整结构。全颈髓FA、ADC值与性别无关(P>0.05),但FA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801,P<0.001),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26,P<0.05)。不同颈髓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用于颈髓的定量分析,并可直观地显示白质纤维束结构,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FA和ADC是DTI的敏感参数,用于定量分析时要注意年龄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颈椎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颈椎管内肿瘤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应建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McCormick分级法进行脊髓功能的评估。结果 DTT可清晰显现纤维束的饱满或稀疏情况、完整或中断现象,也可以观察纤维束与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纤维束是受肿瘤推压移位还是包绕肿瘤。术前纤维束形态与McCormick分级及预后有关系,纤维束形态完整的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及术后1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5)。结论 DTT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颈椎管内肿瘤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颈椎管内肿瘤 McCormick分级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