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国语境下的现代性批判溯源:马克思和波德莱尔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劲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9,共8页
马克思在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阅读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哲学的新的逻辑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政治现代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始逐渐走向... 马克思在写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阅读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哲学的新的逻辑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政治现代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开始逐渐走向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探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观察者"的诗人波德莱尔,则是在巴黎革命的余烬中构建起一个关于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并提出了一个文化批判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两者如何在理论与实践、革命与诗情之间作出抉择,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而言依然是绕不开的经典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波德莱尔 现代性批判 历史辩证法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的历史逻辑
2
作者 郑劲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5-18,共4页
"马克思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命题。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的研究,必须放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的个人经历的背景之中。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文本的考察,让我们了解到他逐渐从浪漫主义... "马克思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命题。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的研究,必须放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的个人经历的背景之中。对青年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文本的考察,让我们了解到他逐渐从浪漫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这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以及浪漫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论表现颇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主义 青年马克思 浪漫派
下载PDF
“历史的主体”与“集中的形式”:列斐伏尔论城市与都市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劲超 《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46-58,共13页
列斐伏尔在1968年到1974年的一系列文本中,讨论和区分了在法语意义上的“城市”(ville)与“都市”(urbain)。在他看来,城市是历史的主体,是具体的、实践的、历史的存在,而都市则是一种形式,是全部社会生活要素的相遇和集中。列斐伏尔在... 列斐伏尔在1968年到1974年的一系列文本中,讨论和区分了在法语意义上的“城市”(ville)与“都市”(urbain)。在他看来,城市是历史的主体,是具体的、实践的、历史的存在,而都市则是一种形式,是全部社会生活要素的相遇和集中。列斐伏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发现了城市以及城乡关系对于社会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而他在《都市革命》一书中,运用一种“形式逻辑与内容的辩证法”,把西方城市的历史与社会都市化过程联系在一起。将城市与都市的研究最终统一于空间的研究,成为“空间的历史”解释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理论在亚洲依然存在空缺,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国城市的历史、都市社会的特殊形态出发去寻找理论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城市 都市 历史主体 集中性
下载PDF
对立与差异:利奥塔论现象学与辩证法
4
作者 郑劲超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0年第1期250-262,共13页
利奥塔在他的博士论文《话语,图形》中,从"对立与差异"的问题入手,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一种批评,他认为,黑格尔在辩证法的语言结构中设定了一种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的关系消解了人们对差异的感知。接着,利奥塔在胡塞尔和梅洛... 利奥塔在他的博士论文《话语,图形》中,从"对立与差异"的问题入手,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一种批评,他认为,黑格尔在辩证法的语言结构中设定了一种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的关系消解了人们对差异的感知。接着,利奥塔在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重新发现了这种视觉经验的差异,并且从话语和图形的角度,对文本性空间和图形性空间作出了区分。"对立与差异"问题最终需要超越话语与图形之间的非此即彼,从而不仅在现象学与辩证法的问题上,而且在法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为理解社会历史差异本身提供一种明证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 差异 利奥塔 话语 图形
下载PDF
“工具化的理性”概念与解读——试论法兰克福学派论域转向的一个契机 被引量:9
5
作者 郑劲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0,共6页
"工具理性批判"来源于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误读,这段思想史公案对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霍克海默并不希望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工具,"理性被工具化"强调... "工具理性批判"来源于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误读,这段思想史公案对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霍克海默并不希望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工具,"理性被工具化"强调的是理性概念随着人类支配自然的活动而变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而哈贝马斯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角度来理解工具理性,两者表面上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澄清,有助于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从历史批判哲学到社会理论的蜕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海默 哈贝马斯 工具化的理性 工具理性
原文传递
回忆马克思主义:利奥塔“社会主义或野蛮”时期的批判理论
6
作者 郑劲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64,共7页
作为法国后现代思想的重要奠基者的利奥塔,由于提出过"怀疑元叙事"的观点,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往往受到忽视和误解。然而,利奥塔在参加"社会主义或野蛮"这一具有托洛茨基主义性质的理论组织期间,曾经就法国及其殖... 作为法国后现代思想的重要奠基者的利奥塔,由于提出过"怀疑元叙事"的观点,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往往受到忽视和误解。然而,利奥塔在参加"社会主义或野蛮"这一具有托洛茨基主义性质的理论组织期间,曾经就法国及其殖民地的问题写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评论文章,并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和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而"社会主义或野蛮"组织最终的分离化和边缘化,迫使利奥塔走向一种后现代的语言实践哲学。对微观的异质性话语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对语言活动的渗透,但不能以牺牲马克思总体性的社会历史框架为代价,它需要把宏观的总体性问题沉淀到微观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 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或野蛮”组织 语言实践
原文传递
列宁主义的世纪 被引量:1
7
作者 J.-N.迪康热 S.沃里科夫 +1 位作者 王嘉(译) 郑劲超(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3,共6页
自列宁主义诞生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列宁及列宁主义的理解和态度也在不断转变。本文从思想史和历史编纂学的视角,对列宁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试图重新探讨列宁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及其在21世纪的影响。此外,本文... 自列宁主义诞生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列宁及列宁主义的理解和态度也在不断转变。本文从思想史和历史编纂学的视角,对列宁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试图重新探讨列宁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及其在21世纪的影响。此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列宁主义及其文本的传播情况,尤其是在法语世界的编译和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回到列宁 历史编纂学 法语世界的编译和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