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科普创作与传播流程梳理和规范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双美 殷向荣 赵旭婷 《新媒体研究》 2020年第19期112-114,共3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传播格局、新的传播生态,使科普内容的传播角色、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日渐多样化。由创作者、内容编辑等组成的传播角色,协作分工,相互作用,组成了完整的新媒体科普创作与传播全流程。一个规范合理的流程可以保证提...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传播格局、新的传播生态,使科普内容的传播角色、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日渐多样化。由创作者、内容编辑等组成的传播角色,协作分工,相互作用,组成了完整的新媒体科普创作与传播全流程。一个规范合理的流程可以保证提升科普作品的品质和传播力,文章从新媒体科普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科学性和传播性为原则,设置和梳理了新媒体科普创作与传播中的参与角色和规范化流程,以期为新媒体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科普 流程 规范
下载PDF
话题型微博语言特点及其情感分析策略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侯敏 滕永林 +4 位作者 李雪燕 陈毓麒 郑双美 侯明午 周红照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本文以语言主观性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话题型微博语言句子简短、负面倾向居多、情感表达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口语色彩浓重、观点表达隐晦、评价对象省略、具有非规范性等特点,并就此提出基于短语情感词典及语义规则的观点句识别及评价对... 本文以语言主观性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话题型微博语言句子简短、负面倾向居多、情感表达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口语色彩浓重、观点表达隐晦、评价对象省略、具有非规范性等特点,并就此提出基于短语情感词典及语义规则的观点句识别及评价对象提取的策略。实验和评测结果证明,这些策略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型微博 语言特点 情感分析 评价对象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及路径探析——对《新闻1+1》系列专题节目的思考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双美 邹煜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27,共5页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发展困境,也促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革新。央视《新闻1+1》的系列专题节目从结构、语态和传播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平行逻辑"引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发展困境,也促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革新。央视《新闻1+1》的系列专题节目从结构、语态和传播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平行逻辑"引入到节目内容的结构中,形成了多元的、融合新媒体属性的"碎片化"内容单元,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视听性元素,以人性化的视角和个人化评论,在满足观众收视期待的同时,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1+1》 平行逻辑
原文传递
重大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与评论语态的创新——以《新闻1+1》十八大专题报道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双美 邹煜 《电视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4,共3页
《十八大观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在党的十八大期间播出的特别节目,节目形式延续了"1+1"的双人谈话模式,主持人欧阳夏丹与集新闻评论员、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白岩松进行视频连线,自2012年11月8日... 《十八大观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在党的十八大期间播出的特别节目,节目形式延续了"1+1"的双人谈话模式,主持人欧阳夏丹与集新闻评论员、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白岩松进行视频连线,自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开幕的一周时间里,第一时间通过直播解读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政策,讲述十八大背后的故事等,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十八大更多的新闻观察视角。《十八大观察》是《新闻1+1》第二次推出的特别节目,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新闻1+1》就曾推出了奥运特别节目《奥运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方式 新闻评论员 专题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创新 语态 时政 特别节目
原文传递
科普视频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闰强 肖云 +3 位作者 张远卓 郑双美 殷向荣 钱丽华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6年第4期56-60,共5页
随着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科普视频受众数量不断增长,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络媒体都已经成为科普视频的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综合分析了科普视频的特征,指出电视科学节目具有专业性、情境性、限制性和趣味性的显著特点,而... 随着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科普视频受众数量不断增长,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络媒体都已经成为科普视频的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综合分析了科普视频的特征,指出电视科学节目具有专业性、情境性、限制性和趣味性的显著特点,而互联网科普视频则更强调科学性、话题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并指出在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下,电视科普视频和网络科普视频的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对科普视频特别是网络科普视频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科普 网络自制节目 电视科教节目 科普视频
原文传递
科普多媒体数字内容可视化制作与出版云服务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
6
作者 肖云 王闰强 +1 位作者 何洪波 郑双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8年第4期84-85,共2页
科技文化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普多媒体数字内容可视化制作与出版云服务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遵循“重构创作流程,解决关键问题,研发自主平台,突出内容特色”的总... 科技文化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普多媒体数字内容可视化制作与出版云服务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遵循“重构创作流程,解决关键问题,研发自主平台,突出内容特色”的总体研究思路,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视化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通过研发集创作、分享、展示、出版、订阅、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内容创作出版云服务系统,形成可以持续运营的“互联网+科普”创作与阅读平台;立足中国科学院特色科研资源进行科普阅读内容选题策划,打造中国科学院出品的高品质多媒体科普阅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系统 数字内容 可视化 多媒体 科普 出版 示范 应用
原文传递
构建公众认可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传播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
7
作者 肖云 黎文 +1 位作者 何洪波 郑双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6年第8期89-89,共1页
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立足自身科研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科学传播,正式启动了“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项目,旨在更好地让公众走进科学,传播科学知识,促进高端前沿资源科普化。
关键词 科学传播 中国科学院 服务平台 网络化 工程 公众 资源优势 科学知识
原文传递
构建网络化科学传播体系 促进高端前沿资源科普化——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项目成果
8
作者 肖云 王闰强 +2 位作者 杜义华 郑双美 孙宁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6年第7期74-77,共4页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一直通过形式多样、贴近公众和参与性强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信息化建设专项设立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项目,项目以...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一直通过形式多样、贴近公众和参与性强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信息化建设专项设立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工程项目,项目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秉承“发布、传播、分享、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学传播 工程项目 网络化 服务 科普 资源 网络信息中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