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邓散木书学观
- 1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邓散木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7期5-7,共3页
-
文摘
前人对练习书法的程序,有的主张先学篆书、隶书,然后再学楷书、行书、草书;有的主张先学楷书,然后上追篆、隶。从书体源流来看,自应先学篆、隶,篆、隶基础打定,再写楷书、行、草,就轻而易举。不过我们知道执笔、运笔等基本法则,古今一理,无论学哪一体,都可应用。从实用观点来看,楷书、行书、草书的使用面要比篆、隶广泛得多,当下并不要求每一个练字者都成书法专家,故可以先从楷书练起,比较实际。楷书练好了,再学行、草书,是轻而易举的事。
-
关键词
邓散木
草书
楷书
书学观
行书
运笔
隶书
基本法则
-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
-
题名白蕉书学观
- 2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4期18-19,共2页
-
文摘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
关键词
上海中国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书法篆刻
白蕉
书学观
书法学习
张堰镇
秘书室
-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
-
题名卢前书学散论
- 3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教育书法家协会
中国篆刻书法教育专家委员会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1期14-15,共2页
-
文摘
学书取法一定要高,不然只能成下品之下品耳。若毛笔和钢笔同时临摹古碑帖,效果会更好些。临帖应以一家为宗,旁通各体,“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切不可表现自我。应多临摹,少创作,学以致用,下笔有由。钢笔书法重在实用,不可刻意用毛笔写法。其执笔、下笔力求轻快流畅。
-
关键词
表现自我
临摹
钢笔书法
临帖
卢前
碑帖
毛笔
学以致用
-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
-
题名何昌贵书学思想
- 4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2期16-17,共2页
-
文摘
何昌贵,著名书法家。字泊远。汉族。1954年2月24日生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原《青少年书法报》社长兼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佳木斯市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六、七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展评委。
-
关键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协
书学思想
何昌
全国代表大会
艺术工作者
集贤县
德艺双馨
-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
-
题名谢无量论书法及众家品评
- 5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谢无量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8期5-7,共3页
-
文摘
一、谢无量论书法谢无量《昔年曾访北周碑》诗云:“昔年曾访北周碑,何必南朝数戴逵。造像满岩寻不见,栖霞伯仲至今疑。”诗后跋云:“龙潜驿(潜为泉之误)《北周文王碑》旁造像满岩,均有题记,不在栖霞之下,今驰道已改,未寻得也。戊子新春,无量。”
-
关键词
论书法
谢无量
周文王
造像
北周
栖霞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于右任书学散论
- 6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9期16-17,共2页
-
文摘
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就其爱好者习之,只要心摹手追,习之有恒,得其妙谛,即可任意变化,就不难自成一家。
-
关键词
于右任
诗文书法
有志者
造福人类
自成一家
-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
-
题名乌议苏显双书法
- 7
-
-
作者
郑可春(整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3年第3期29-29,共1页
-
文摘
以传统为基,有深度技法功底。其书源于晋宋,深得羲之东坡三味,有法之依,方可决胜千里,能深化经典,避免时俗,专注传统,关照当下。有精研之力,得法外之功。先生之作,信手枯来皆上乘,非一日之功也。羲之云。“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显双学之、践之,正是其真实写照也。专此于硕博求学之路,并得丛文俊先生亲授,且能“自作主张”,有传承,有修为,难得也。日新求变,妙造自然。入古而雅,先生不随人脚,以古为寄托,求新为旨趣,临池染翰,读书索理、内修外炼,食古为新,恰如张金梁先生评价语:“显双曾署名日新,意在不随流俗,每日开一新境界,可见其心志。”
-
关键词
评价语
求学之路
妙造自然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