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散射模式下S波包络合成
1
作者 景月岭 何李浩 +2 位作者 李明会 张宇璇 郑司元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9-689,I0001,共12页
为揭示地震波在地壳小尺度非均匀介质中的散射过程,更准确地描述地震波的包络展宽现象,本文基于多次各向异性散射理论,采用离散波数法求解能量密度积分方程,选取高斯型自相关函数表征的散射模式,得到S波能量密度包络。基于此,本文首先... 为揭示地震波在地壳小尺度非均匀介质中的散射过程,更准确地描述地震波的包络展宽现象,本文基于多次各向异性散射理论,采用离散波数法求解能量密度积分方程,选取高斯型自相关函数表征的散射模式,得到S波能量密度包络。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在形成S波能量密度包络中的贡献规律;然后探讨了吸收系数和总散射系数对合成S波能量密度包络的影响;最后对比了在不同散射模式下合成的S波能量密度包络的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的散射模式下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对地震波散射过程的贡献规律是一致的,对于近震(震源距小于100 km),单次散射模型可以近似合成S波能量密度包络;随着震源距增大,多次前散射模型可以更快地接近总能量密度包络;(2)吸收系数增大会降低直达S波和尾波幅值,总散射系数增大会降低直达S波幅值,但使得S波尾波幅值升高;(3)前散射模式下S波能量密度包络随震源距的增大会导致峰值延迟,包络展宽,尾波衰减一致性更快等现象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散射理论 高斯型介质 前散射模式 S波包络
下载PDF
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的膨胀土地震响应分析
2
作者 郑司元 景月岭 +3 位作者 张宇璇 李明会 宛明晨 马乐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36,128,共5页
非线性膨胀土层的地震响应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难点,而等效线性化方法则是求解该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为探究膨胀土的地震响应,以南阳地区膨胀土为例,采用修正的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利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不同应力历史、围压、土层... 非线性膨胀土层的地震响应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难点,而等效线性化方法则是求解该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为探究膨胀土的地震响应,以南阳地区膨胀土为例,采用修正的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利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不同应力历史、围压、土层厚度条件下膨胀土的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历史情况下,反应谱短周期的波峰值是卸载路径最大,加载路径次之,再加载路径最小;围压对加载路径和再加载路径下的短周期波峰值影响较大,对卸载路径下的影响甚微;土层厚度的增加使得反应谱的最大峰值减小,同时出现峰值延迟现象。通过对比波峰值之间的差异,发现土层厚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应依据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土体参数作为膨胀土地区抗震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等效线性化 地震响应分析 应力历史 围压 土层厚度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强地震动模拟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会 景月岭 +3 位作者 张宇璇 郑司元 宛明晨 何李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5-1033,共9页
对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应用复合震源模型建立特定圆形子震分布的断层破裂运动学模型,对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速度、子断层尺寸和震源深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一组合理的震源参数,然后基于复合震源模型计... 对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应用复合震源模型建立特定圆形子震分布的断层破裂运动学模型,对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速度、子断层尺寸和震源深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一组合理的震源参数,然后基于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得到该地区地震动,最后与观测的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和PGA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整体上可以再现各台站地震动强度特征,验证了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同时敏感性规律也为复合震源模型计算缺乏强震记录区域的地震动参数的变化区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九寨沟地震 复合震源模型 敏感性分析 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管廊施工风险评估
4
作者 宛明晨 景月岭 +3 位作者 马乐乐 孙冉 葛俊彤 郑司元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4-280,共7页
针对管廊施工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和改进的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充分考虑综合管廊施工在安全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构建安全评估多指标体系,借助云模型完成指标的基本概率赋值,针对多... 针对管廊施工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和改进的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充分考虑综合管廊施工在安全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构建安全评估多指标体系,借助云模型完成指标的基本概率赋值,针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时的证据冲突,引入马氏距离进行改进,并采用熵值法对不同种类监测项目进行权重分配,进而完成对各监测指标隶属度函数的融合,增强了融合结果的可靠性。将该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合肥某管廊施工实例,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段管廊施工整体安全评估的隶属度为m=[0.306 8,0.643 3,0.045 2,0,0,0.004 7],即该段管廊施工整体处于较低风险状态,与现场巡查结果一致,研究可为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的多指标综合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廊施工安全 云模型 D-S证据理论 多源信息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