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天血中NSE、hsCRP的浓度,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血中NSE、hsCRP的水平均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NSE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hsCRP水平在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在第14和21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液hsCRP及NSE水平,抑制脑出血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局部亚低温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坤木 马琪林 童绥君 《医学综述》 2008年第24期3734-3736,共3页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脑出血的脑损伤是多种因素参与、多环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能够通过多环节机制减轻脑出血后脑损伤,起到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本文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亚低温...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脑出血的脑损伤是多种因素参与、多环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能够通过多环节机制减轻脑出血后脑损伤,起到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本文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亚低温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急性脑出血 病理生理机制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3期2046-2048,共3页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局部亚低温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 局部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陆小林 林志伟 +2 位作者 陈丽芳 郑坤木 鲁丛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2期2463-2469,共7页
目的分析ApoE基因与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poE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6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检测患者的... 目的分析ApoE基因与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poE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6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检测患者的ApoE基因型、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与E2/E3比较,基因型E3/E3、E3/E4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浆TC、LDL-C、ApoB含量比较上均为E3/E4> E3/E3>E2/E3,且2组血浆LDL-C浓度在E3/E4与E2/E3、E3/E3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LDL-C、ApoB与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有关,是其危险因素;与基因型E2/E3比较,E3/E4在有斑块组中较无斑块组比例高。结论基因型E3/E3、E3/E4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基因型E3/E4可能是导致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基因型E3/E4通过影响患者的血浆LDL-C水平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有待更大的样本量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脂
下载PDF
三七通舒胶囊通过增加TRPC6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5
作者 王菁 王博 +2 位作者 江斌 郑坤木 肖乃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23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究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选取54只250~300 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后3天组及7天组),每组再分成3个亚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每组... 目的探究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选取54只250~300 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后3天组及7天组),每组再分成3个亚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每组9只进行造模。对7天组大鼠每日评估神经功能。术后第3天和第7天终止实验,进行相对脑梗死体积测定,并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缺血神经元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的表达水平。结果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在术后第4天开始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显著改善(P<0.05,P<0.001),术后第3天及第7天相对脑梗死体积缩小(P<0.001),术后第7天TRPC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可以降低大鼠脑缺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其中可能的机制之一是其可以提高损伤神经元中的TRPC6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三七通舒胶囊 三七三醇皂苷 TRPC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保护治疗
下载PDF
建设电镀园区环保措施分析
6
作者 郑坤木 《四川水泥》 2019年第11期192-192,共1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电镀行业也在此背景下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其科学的管理是现阶段电镀行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电镀行业的发展中,电镀园的建设是电镀行业的首选方案,对于电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电镀行业也在此背景下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其科学的管理是现阶段电镀行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电镀行业的发展中,电镀园的建设是电镀行业的首选方案,对于电镀园的环保问题也是电镀行业应该注重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建设电镀园的地址以及其环保要求做出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园区 环保措施 建设分析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毕敏 王德生 +5 位作者 童绥君 马琪林 曲红丽 李剑鹏 郑坤木 张艺丹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最佳治疗时间窗. 方法 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开始接受亚低温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6 h)、B组(6~24 h)和C组(≥24 h),每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1组、B1组、C1组...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最佳治疗时间窗. 方法 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开始接受亚低温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6 h)、B组(6~24 h)和C组(≥24 h),每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48 h.各组患者均在人院时、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入院时及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动态监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结果 与A2组、B2组相比,A1组、B1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血清中NO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1组在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NO含量、SOD活力与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较C1组明显下降,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NO含量较C1组明显下降,SOD活力较C1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A1组突出. 结论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有效,理想的治疗时间窗为6 h,6~24 h开始亚低温治疗仍有效,但24 h后开始亚低温治疗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脑梗死 治疗时间窗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氧自由基及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毕敏 王德生 +5 位作者 童绥君 马琪林 曲红丽 李剑鹏 郑坤木 张艺丹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年第7期507-509,共3页
收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24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第14,30天美国国立... 收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24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第14,3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7,14天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升高(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轻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减少自由基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低温 人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