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涠洲岛底栖蛎甲藻(Ostreopsis sp.)的产毒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季平 李群 +3 位作者 吕颂辉 岑竞仪 李爱峰 邱江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3-670,共8页
蛎甲藻属(Ostreopsis Schmidt)部分种类可以产生剧毒的海葵毒素(Palytoxins,PLTXs),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国内迄今尚无关于蛎甲藻毒性的研究报道,因此对采自广西涠洲岛同一种蛎甲藻的两个株系(WZD110、WZD111)进行... 蛎甲藻属(Ostreopsis Schmidt)部分种类可以产生剧毒的海葵毒素(Palytoxins,PLTXs),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国内迄今尚无关于蛎甲藻毒性的研究报道,因此对采自广西涠洲岛同一种蛎甲藻的两个株系(WZD110、WZD111)进行了产毒特性研究。在小鼠生物毒性实验中,腹腔注射两株藻的毒素粗提取物后,小鼠均出现后腰凹陷、运动减少和抽搐等症状,并于短时间内死亡,呈现明显的PLTXs中毒特征。兔血细胞溶血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毒素粗提取物具有延迟溶血的效果,且在加入PLTXs特异抑制剂乌本苷后,延迟溶血活性被抑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毒素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WZD110株单位细胞PLTXs质量为0.348 pg·cell^(-1),WZD111株单位细胞PLTXs质量为0.081 pg·cell^(-1),两株系均含有较高浓度的OVTX-c和OVTX-d/e,以及少量的OVTX-g和OVTX-f。文章关于蛎甲藻胞内毒素的报道在中国海域的此类研究尚属首次,可为正确认识和评价蛎甲藻赤潮产生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蛎甲藻 海葵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涠洲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