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夏畜牧经济与人名文化
- 1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S1期29-33,共5页
-
文摘
在考察贯穿中国历史的人名现象时,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喜欢以马字偏旁字命名,而翻开辞典,我们又会惊讶于马字偏旁字之多。仅据《辞海》统计,马旁字多达百字以上(转义字,如“骂”未算在内),其中有不少曾做人名。这一现象有力地反映了我国远古畜牧经济曾经十分发达,而且对马这种多功能牲畜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与研究。 当时不仅按毛色将马分为各种类型,如青白色的马叫聪(cōng) (今人叫菊花青马),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的马叫骐(qí),纯黑色的马叫骊(lì),浅黑色带白杂毛的马叫骃(yīn),全身淡黄栗色而鬃尾等长毛近于白色的马叫骠(biāo),(今人叫银鬃或银河马),前足全白的马叫蹊(xī),后左足全白的马叫馵(zhù)……;而且还将两岁以下的小马叫驹(jū),三岁或四岁的马叫駣(táo);良马叫骅、骝、骏、騄(lù)、骁(xiāo)、騊(马余)(táo yú);千里马叫骅骝、駃騠、騹骥、骕驦等,副马叫驸,能力低下的马叫驽(nú)、骀(tái)。马旁字还表示了马的外貌、动作,如马强壮貌叫骙骙(kuí)、马凶悍貌叫駻(hàn),马首昂起为骧(xiāng),车马疾行叫驰(chí),车马停止叫驻(zhù)。同时,不少马旁字还概括反映了马的功能,如骈(pián)是二马并驾一车,骖(cān)是三马驾一车,驷(sì)是四马驾一车。在古代,驾车的马越多。
-
关键词
人名文化
畜牧经济
华夏
菊花青
历史的人
能力低下
棋盘格
“骂”
黑色带
青黑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华夏人名文化一瞥
- 2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0期42-43,共2页
-
文摘
人世间几乎人皆有名,人名是专有名词的一种,是代表个人的符号,用什么字起什么名是个人行为,不像普通名词那样受“约定俗成”的制约。但是,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受该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以及语言、生活习俗等多方影响的,因而人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理想情操、文化特点和心理机制等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称之为人名文化。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华夏人名现象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容丰富、耐人咀嚼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
关键词
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
耐人咀嚼
人口普查资料
民族经济
心理机制
个人行为
贯穿古今
《爱莲说》
学习态度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如何在非中文系进行语法教学
- 3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7-88,共2页
-
文摘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法教学已从高校中文系推向高校一般专业,并逐渐推向广大干部。开展这种类型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仍然是使学员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律,从而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但是这种教学要求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生动性,使学员感到易于掌握,并且确实有用。吕叔湘先生明确指出,学校讲语法要把它讲活,要把重点做在用法上,使学生感觉有用。
-
关键词
语法教学
高校中文系
类型语法
语法规律
教学要求
教学的目的
生动性
学员
吕叔湘
明确指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华夏妇女人名与妇女地位
- 4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建设》
1988年第3期20-24,共5页
-
文摘
人名是专有名词的一种,但它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由个人从汉字字汇总库中选择出来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实,人各受时代、阶级、阶层、性别、民俗、地域、文化、心理诸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命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行为。①本文试图以时代为线索,通过人名反映出华夏民族妇女社会地位的沉浮变迁。一女旁姓氏所提供的信息华夏人名由姓氏与名字两部分组成,名字在后,姓氏在前,姓氏具有传承性。
-
关键词
专有名词
妇女地位
妇女社会地位
社会因素
个人行为
社会行为
历代妇女著作考
数序
武姜
鲁隐公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人名结构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7
- 5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6-31,共6页
-
文摘
各民族人名的结构形式很不相同,就世界主要语言而论,可分姓加名,名加姓以及有名无姓三种结构。最早的姓由宗族图腾发展而来,它表示一个宗族血缘关系的延续,大宗、小宗的密切联系,因而代代相传,具有历史传承性。名则不然。
-
关键词
结构形式
人名
各民族
俄罗斯人
阿拉伯人
封建社会
宗族
血缘关系
结构方式
社会形态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华夏人名的民族特点
被引量:1
- 6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研究》
1987年第4期54-58,共5页
-
文摘
一、华夏人名用字反映了华夏民族起源、远古经济以及古代典章制度华夏民族常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由于远古时,华夏有两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为轩辕氏,另一位为神农氏。轩辕氏号有熊氏,因其“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传说中,黄帝为中原各族祖先,他的许多创造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神农氏,“火德而王,故称炎帝”,传说炎帝为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对先民有杰出贡献。因此炎、黄、熊均常作人名。华夏二字指大国,《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曰:“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中国为中原之意,故华、夏、
-
关键词
人名
华夏民族
民族特点
华夏文化
命名
杰出贡献
典章制度
用字
中国人民
炎黄子孙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华夏民族的姓氏与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
- 7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研究》
1987年第2期39-41,共3页
-
文摘
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来源不同,但都与汉民族的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一样,远古时也是母系社会,那时实行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只有女子能够传宗接代,女子也是生产和生活的主持者和指挥者,成年男子则是他们公共的丈夫和下属,公共财产当然只传给女儿,女儿姓母亲的姓。汉字“姓”由“女”“生”二字组成,透露了姓来自母系。
-
关键词
华夏民族
姓氏制度
母系社会
发展史
成年男子
姓氏来源
女子
原始社会
阶级社会
汉民族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化名的功用
- 8
-
-
作者
郑宝倩
-
出处
《语文学习》
1996年第3期35-35,共1页
-
文摘
化名的主要目的是隐蔽身份,所以,许多革命者都有化名。例如李大钊1924年6月和罗章龙等一起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化名为李琴华。解放战争中。
-
关键词
化名
解放战争
共产国际
毛泽东
中央机关
代表大会
革命者
身份
李大钊
隐蔽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