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抗炎免疫及抗生育活性成份的筛选——Ⅲ.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体内抗炎免疫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45
1
作者 郑家润 顾克显 +3 位作者 徐兰芳 高纪伟 余艳华 唐美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91-397,共7页
用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炎症模型及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模型作指标,测定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治疗指数(TI)和可靠安全系(CSF)。结果表明:雷藤内酯醇(T10)、雷藤氯内酯醇(T4... 用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炎症模型及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模型作指标,测定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治疗指数(TI)和可靠安全系(CSF)。结果表明:雷藤内酯醇(T10)、雷藤氯内酯醇(T4)、雷藤内酯酮(T7)、雷藤内酯二醇(T8)、雷醇内醋(T9)和16-羟基内酪醇(L2)兼有抗炎、免疫抑制活性;而雷藤内酯三醇(T11)仅具抗炎活性。7个合物抗炎作用的TI由大至小依序为:T11(>19)、T10(17)、T9(9.6)、T4(9.0)、T8(7.3)、L2(6.6)、T7(5.9);6个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的TI依序为:T9(30.7)、T4(16.7)、L2(15.8)、T10(13.7)、T8(8.8)、T7(7.5)。全部化合物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的CSF都大于1,其中T9、T4、L2免疫抑制作用的CSF分别为7.1、5.1和3.6。这显示雷公藤抗炎免疫有效成份是多元的。这些差别可作为化合物药用评价和选择的依据之一。然而,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还取决于它们在药材中的含量和得率,合成和衍生物制备的难易以及遗传毒性检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环氧二萜内酯 抗炎 抗生育
下载PDF
雷公藤抗炎免疫及抗生育活性成份的筛选 Ⅳ.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体内雄性抗生育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郑家润 顾克显 +3 位作者 高纪伟 徐兰芳 余艳华 唐美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98-403,共6页
本文用小鼠模型,以等毒剂量,检测了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的雄性抗生育活性及在有效阈剂量下对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个化合物中,6个(T4、T7、8T、T9、T10、及L2)具有明确的抗生育活性,其中T7、T8、T10、L... 本文用小鼠模型,以等毒剂量,检测了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的雄性抗生育活性及在有效阈剂量下对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个化合物中,6个(T4、T7、8T、T9、T10、及L2)具有明确的抗生育活性,其中T7、T8、T10、L2有效阈剂量为1/40 LD50,T4、T9为1/60 LD50;而T11无此活性。实验再次证实化合物的抗生育活性与免疫抑制活性不可分割,但是所有活性化合物在阈值抗生育总剂量下均不抑制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化合物单剂量的抗生育效价比抗炎效价高5~28倍,比免疫抑制效价高3~12倍,免疫抑制作用总剂量为阈值抗生育总剂量的0.9~1.8倍。最后对雷公藤抗生育活性的利用价值、对抗炎免疫治疗的影响及对小鼠模型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环氧二萜内酯 抗炎 抗生育
下载PDF
雷公藤抗炎免疫及抗生育活性成分的筛选 I.从雷公藤总甙(T_Ⅱ)中分离8个组分的筛选结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家润 方家麟 +5 位作者 顾克显 徐兰芳 高纪伟 郭宏志 余艳华 孙慧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5期317-322,共6页
雷公藤总甙(TII)中分离出TI_1~88个组分,其抗炎作用与抗体生成抑制作用在TI_2~4组分中重叠,在TI_1,5组分中分离,提示存在单向作用的单体.8个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生育活性,与抗炎免疫的药理活性似不可分离.
关键词 雷公藤 抗炎 免疫抑制 抗生育
下载PDF
雷公藤抗炎免疫及抗生育活性成分的筛选 Ⅱ.从雷公藤总甙(T_Ⅱ)中分离5个有关单体的筛选结果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家润 方家麟 +6 位作者 顾克显 尹跃平 徐兰芳 高纪伟 郭宏志 余艳华 孙慧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5期323-328,共6页
从TⅡ中分离的TI_(1~8)8个组分中进一步分离到T_2、T_3、T_4、T_5、T_6、T_(28)5个单体.5个单体都有明确的抗炎作用,而T_4单体则兼有抗体生成抑制作用及抗生精作用.且效价比TⅡ组分高约100~200倍。可作为TⅡ的质量指标。T_4.单体的免... 从TⅡ中分离的TI_(1~8)8个组分中进一步分离到T_2、T_3、T_4、T_5、T_6、T_(28)5个单体.5个单体都有明确的抗炎作用,而T_4单体则兼有抗体生成抑制作用及抗生精作用.且效价比TⅡ组分高约100~200倍。可作为TⅡ的质量指标。T_4.单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与抗生育作用不可分割,使雷公藤抗生育实用价值受限制,亦是抗炎免疫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抗炎 免疫抑制 抗生育
下载PDF
雷公藤抗炎免疫及抗生育活性成分的筛选V.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体外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郑家润 冯堃林 +4 位作者 顾克显 徐兰芳 唐美玉 余艳华 高纪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4-28,共5页
以有丝分裂原ConA或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为模型,检测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体外对T、B淋巴细胞的作用和效价。实验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T_4、T_7、T_8、T_9、T_10、L_2)和TⅡ组份均显... 以有丝分裂原ConA或LPS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为模型,检测从雷公藤中分离的7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体外对T、B淋巴细胞的作用和效价。实验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T_4、T_7、T_8、T_9、T_10、L_2)和TⅡ组份均显著抑制ConA或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这些化合物对两者的抑制效价在10^(-5)~10^(-9)μg/ml间,T_Ⅱ组份则分别为3.5及4.2μg/ml。其IC50值由小至大依次是T_10、T_4、T_8、L_2、T_7、T_9和T_Ⅱ,在剂量─效应坐标图上LPS诱导曲线在ConA诱导曲线的右侧,两曲线基本平行,IC50大小次序一致,结果非常接近。另一个化合物T_(11)在浓度达50μg/ml时对两者均无抑制作用,体外定性结果与体内完全一致。提示雷公藤免疫活性化合物在体外对T、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明确的、直接的和无选择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环氧二萜内酯 免疫抑制
下载PDF
雷公藤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郑家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雷公藤制剂 不良反应 药效作用 抗炎症 应用研究 科学研究
下载PDF
皮肤局部用药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郑家润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皮肤、五官、生殖器、肛门等部位都有局部用药问题,皮肤局部用药具有代表性.现就皮肤局部用药安全性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方法学进行讨论和建议.
关键词 局部用药 安全性评价 皮肤 毒性
下载PDF
皮肤刺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家润 徐文严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皮肤原发性刺激是指正常皮肤单次、反复或长期与刺激物接触,由其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引起损伤,出现红斑、水肿、腐蚀、溃疡的炎症现象。它不涉及免疫机制。原发性刺激物范围甚广,包括日常或偶然接触的化妆品、药品、化学品、日用品、工业... 皮肤原发性刺激是指正常皮肤单次、反复或长期与刺激物接触,由其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引起损伤,出现红斑、水肿、腐蚀、溃疡的炎症现象。它不涉及免疫机制。原发性刺激物范围甚广,包括日常或偶然接触的化妆品、药品、化学品、日用品、工业原料及成品等。很多物质对易感者都可能是刺激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 细胞毒 实验
下载PDF
皮肤接触过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家润 徐文严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6-81,共6页
接触过敏实验在药理学方面的应用是利用已知的强抗原致敏动物,建立稳定的迟发超敏反应模型以检测,筛选有关药物对反应的抑制或增强作用;在毒理学上则是利用敏感动物去检测样品导致皮肤接触过敏的可能性,作为样品应用前安全性评价的一个... 接触过敏实验在药理学方面的应用是利用已知的强抗原致敏动物,建立稳定的迟发超敏反应模型以检测,筛选有关药物对反应的抑制或增强作用;在毒理学上则是利用敏感动物去检测样品导致皮肤接触过敏的可能性,作为样品应用前安全性评价的一个指标,是皮肤毒理学研究内容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外用药治疗和化妆品的增多,接触过敏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工业化国家中,工业性皮肤病几乎占皮肤病的一半,其中至少1/3是接触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接触过敏 接触过敏实验
下载PDF
皮肤外用维甲酸制剂致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的可能性估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家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69,共5页
回顾了维甲酸类及其同类物在体内、外各种接触途径下对不同种系动物和人的致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旨在评价人皮肤外用维甲酸类制剂的安全性。外用维甲酸制剂的致畸危险性较低,但由于研究方法是间接的,许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尚待阐明。
关键词 维甲酸 皮肤外用 胚胎毒性 致畸性
下载PDF
与银屑病发病机制有关的信号转导物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家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7年第1期6-10,共5页
该文概述了蛋白激酶、细胞因子、生长相关基因或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细胞外基质分子、原癌基因等物质在银屑病中的表达以及作为信号转导物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可能作用。
关键词 银屑病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
下载PDF
体内经皮吸收实验的方法和实施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家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8年第2期78-81,共4页
为规范体内经皮吸收实验程序,统一了有关实验术语,介绍了有关方法和模型、样品的收集和测定,以及实验实施过程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供研究时作参考。
关键词 经皮吸收 体内实验 给药
下载PDF
沙利度胺研究的新动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家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8年第1期3-6,共4页
近年来围绕沙利度胺临床新适应证的不断开拓,进行了有关药效依据、作用原理、体内过程、合理用药及临床利弊评价的研究。但迄今药效学及其机理研究尚未见明显突破,一些实验结果具有不明确、相互矛盾、难以解释的特征,使合理用药受到一... 近年来围绕沙利度胺临床新适应证的不断开拓,进行了有关药效依据、作用原理、体内过程、合理用药及临床利弊评价的研究。但迄今药效学及其机理研究尚未见明显突破,一些实验结果具有不明确、相互矛盾、难以解释的特征,使合理用药受到一定限制。但其治疗学上能解决一些难治疾病,具有特色,显示其特殊的研究价值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药效学 适应证
下载PDF
氧氟沙星及丹参酮Ⅱa对白细胞趋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周展超 郑家润 徐文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用琼脂糖白细胞趋化实验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氧氟沙星、丹参酮Ⅱa及氢化可的松体外对人白细胞游走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药物体外对人白细胞的趋化游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具有很好的直线相关性。其IC50... 用琼脂糖白细胞趋化实验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氧氟沙星、丹参酮Ⅱa及氢化可的松体外对人白细胞游走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药物体外对人白细胞的趋化游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具有很好的直线相关性。其IC50丹参酮Ⅱa为0.46μg/ml,氧氟沙星为0.63μg/ml,氢化可的松为46.52μg/ml,表明体外抑制作用丹参酮Ⅱa最强,氢化可的松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丹参酮Ⅱa 白细胞 趋化 寻常痤疮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氧氟沙星制剂的含量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沄 陈国芳 +1 位作者 李小慧 郑家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氧氟沙星眼膏、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耳滴鼻液中的主药含量。样品经0.1mol/L盐酸处理后于293nm波长处测定,外标法计算含量。线性范围为1.0~10.5μg/ml,回归方程A=0.044...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氧氟沙星眼膏、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耳滴鼻液中的主药含量。样品经0.1mol/L盐酸处理后于293nm波长处测定,外标法计算含量。线性范围为1.0~10.5μg/ml,回归方程A=0.044396C+0.0082,r=0.9998。三种制剂的回收率分别为:氧氟沙星眼膏98.25%(RSD=0.82%,n=6),氧氟沙星滴眼液100.23%(RSD=1.21%,n=6),氧氟沙星滴耳滴鼻液100.20%(RSD=1.20%,n=6)。分别测定了数批三种制剂的样品,结果表明本法简便易行,精密度高,可用于三种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眼膏 滴眼液 药物含量测定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沙利度胺等3种药物对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雨娟 郑家润 +1 位作者 李新宇 张志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索沙利度胺、氨苯砜、雷公藤内酯醇等药物对内皮细胞诱导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佛波酯(PMA)或脂多糖(LPS)对人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上ICA... 目的:探索沙利度胺、氨苯砜、雷公藤内酯醇等药物对内皮细胞诱导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佛波酯(PMA)或脂多糖(LPS)对人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上ICAM-1表达的诱导,以及沙利度胺、氨苯砜、雷公藤内酯醇、吲哚美辛、丙酸氯倍他索等药物对ECV304细胞上诱导性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TNF-α和PMA可显著上调ECV304细胞上ICAM-1的表达;沙利度胺、氨苯砜可分别抑制TNF-α或PMA诱导的ICAM-1表达;吲哚美辛可显著上调ECV304细胞上ICAM-1的诱导表达。结论:沙利度胺和氨苯砜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对内皮细胞上ICAM-1表达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沙利度胺 氨苯砜 雷公藤内酯醇 丙酸氯倍他索 吲哚美辛
下载PDF
环孢素A与雷公藤对IL-1α诱导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6和IL-8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新宇 郑家润 +2 位作者 高纪伟 唐美育 徐兰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7-79,共3页
用重组人IL1α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IL6和IL8,并用RTPCR检测环孢素A(CyA)及雷公藤提取物T0对IL6和IL8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作为抗银屑病药物作用靶位的病理意... 用重组人IL1α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IL6和IL8,并用RTPCR检测环孢素A(CyA)及雷公藤提取物T0对IL6和IL8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作为抗银屑病药物作用靶位的病理意义及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原理。结果显示T0能降低IL6和IL8mRNA水平,CyA明显下调IL8mRNA水平,而对IL6mRNA表达仅在01和10μg/ml浓度有抑制作用,且只有01μg/ml组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T0的效价和作用较CyA高和强。该研究为两药的抗银屑病作用提供了一定的药效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环孢素A 雷公藤 IL-6 IL-8
下载PDF
小檗碱衍生物HB-13抗单纯疱疹病毒-2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建兵 李新宇 +2 位作者 林麟 崔盘根 郑家润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衍生物HB-13抗单纯疱疹病毒-2(HSV-2)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检测HB-13是否对HSV-2有直接作用;空斑法检测HB-13是否抑制HSV-2的吸附和释放;荧光定量PCR检测HB-13是否影响HSV-2 DNA复制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HB... 目的探讨小檗碱衍生物HB-13抗单纯疱疹病毒-2(HSV-2)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检测HB-13是否对HSV-2有直接作用;空斑法检测HB-13是否抑制HSV-2的吸附和释放;荧光定量PCR检测HB-13是否影响HSV-2 DNA复制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HB-13是否影响HSV-2蛋白质合成。结果HB-13在细胞外无直接杀灭HSV-2作用;对HSV-2的吸附和释放亦无影响;不抑制HSV-2 DNA复制;但HB-13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SV-2蛋白质合成。结论HB-13可抑制HSV-2蛋白质合成,其抗HSV-2作用机制与ACV等核苷类药物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衍生物HB-13 单纯疱疹病毒-2 抗病毒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产生及对转录激活物-1磷酸化和白介素-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新宇 钱之玉 +1 位作者 高纪伟 郑家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植物血凝素(PHA-L)刺激人PBMC和用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作...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IFN-γ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体外通过植物血凝素(PHA-L)刺激人PBMC和用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作为刺激信号诱导HaCaT细胞,ELISA方法检测IFN-γ和IL-8的产生,免疫印迹法检测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1(STAT1)及其磷酸化STAT1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HA-L诱导的人PBMCIFN-γ蛋白产生(P<0.05,P<0.01,P<0.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96×10-11mol/L。对rhIFN-γ引起的HaCaT细胞IL-8分泌升高现象亦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IC50值约为1.15×10-13mol/L。对1000U/mlrhIFN-γ刺激的HaCaT细胞总的STAT1表达无影响,显著抑制磷酸化STAT1的表达(P<0.01),IC50值约为9.45×10-11mol/L。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IFN-γ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信号转导途径中STAT1的磷酸化和产生IL-8的病理性效应3个关键环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角质形成细胞 Γ-干扰素 白介素-8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
下载PDF
雷公藤二萜类化合物精细立体结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扬 郑启泰 +4 位作者 田之悦 马鹏程 张崇璞 陈云 郑家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雷公藤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均含有3个六元环、1个五元内酯环和1~3个二元氧环,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选择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雷公藤二萜内酯化合物并通过X衍射分析获得其三维结构数据,以已有的药理实验数... 雷公藤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均含有3个六元环、1个五元内酯环和1~3个二元氧环,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选择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雷公藤二萜内酯化合物并通过X衍射分析获得其三维结构数据,以已有的药理实验数据为基础,对其精细立体结构变化和生物活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萜内酯类化合物中的A、B、C三个六元环是其活性骨架的几何依托;18位上的羰基和7~8位上的三元氧环是其活性的可能结合部位;而该类化合物的活性部位则集中在C环的取代位置上;D环不是该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的必需骨架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二萜化合物 精细立体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