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发掘简报
1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博琛(绘图) +2 位作者 王羿(摄影) 靳晓倩 吴倩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9X期6-13,2,共9页
庙后唐墓地,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庙后唐与庙后安村之间(图1),地处高岗之上,高于周围地面2米,海拔120米,地理位置为北纬34°27′20.4′′,东经113°50′3.6′′。2004年8月,我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郑段文物勘探、... 庙后唐墓地,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庙后唐与庙后安村之间(图1),地处高岗之上,高于周围地面2米,海拔120米,地理位置为北纬34°27′20.4′′,东经113°50′3.6′′。2004年8月,我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郑段文物勘探、复核工作,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新郑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确认了墓区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葬品 竖穴土坑墓 砖室墓 郑州航空港区
下载PDF
河南省郑州市索、须、枯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3 位作者 侯卫东 顾万发 刘亦方 汪松枝 《古代文明辑刊》 2016年第1期301-375,共75页
一、工作缘起和调查概况新石器时代末期至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原地区的郑州、洛阳一带处于腹心地区①,其中郑州、荥阳地区是先秦时期城邑的重要集聚地。仰韶晚期发现有西山②、大河村③、青台④等规模较大、规格... 一、工作缘起和调查概况新石器时代末期至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原地区的郑州、洛阳一带处于腹心地区①,其中郑州、荥阳地区是先秦时期城邑的重要集聚地。仰韶晚期发现有西山②、大河村③、青台④等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聚落。夏商时期形成了郑州商城⑤、小双桥⑥等广域中心性都邑,发现有望京楼⑦、大师姑⑧等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城邑,西史村⑨、高村寺⑩、唐垌(11)、南城(12)、东赵(13)、岔河(14)、堂李(15)等遗址出土有二里岗时期青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邑 广域 中心 规模 地区 时期 青台 郑州
原文传递
郑州老奶奶庙第3地点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5 位作者 刘拓 何嘉宁(执行/发掘) 汪松枝(发掘) 李昱龙(发掘) 李文成(发掘) 刘拓(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0,共9页
老奶奶庙第3地点出土了575件动物化石,包括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鹿类、牛类、羊类等动物至少11种,其中披毛犀为该地区第一次发现。化石风化程度普遍较重,牙齿、角等肉量较少的部分保存较多,显示了本遗址不同于第1地点的临时活... 老奶奶庙第3地点出土了575件动物化石,包括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鹿类、牛类、羊类等动物至少11种,其中披毛犀为该地区第一次发现。化石风化程度普遍较重,牙齿、角等肉量较少的部分保存较多,显示了本遗址不同于第1地点的临时活动性质。对化石进行了拼合和人工痕迹的研究,所得7组19件拼合组对理解该遗址人类行为和埋藏改造有所帮助;疑似对犀牛牙釉质利用的现象,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较为罕见,可能反映了该地区人类对石料缺乏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第3地点 动物遗存 披毛犀 拼合分析 遗址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郑州华南城二路金代砖雕壁画墓发掘简报
4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家强(领队) +6 位作者 黄富成(发掘/整理/照相) 王延生(发掘) 李曼(绘图/文物保护) 杨远(临摹) 蔡强(照相) 潘寸敏(文物保护) 刘福来(拓片)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2014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华南城二路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穹顶六角形金代砖雕壁画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及墓室组成,墓葬穹顶外形呈塔式结构。墓室穹顶略呈弧形,其下为砖雕斗拱,墓室墙壁壁画为行孝图。墓葬顶的塔式结构为我... 2014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华南城二路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穹顶六角形金代砖雕壁画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及墓室组成,墓葬穹顶外形呈塔式结构。墓室穹顶略呈弧形,其下为砖雕斗拱,墓室墙壁壁画为行孝图。墓葬顶的塔式结构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丧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砖雕壁画墓 塔式结构顶 行孝图
原文传递
2015年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2
5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 位作者 冯玥 汪松枝 李昱龙 邓婉文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1,共6页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位于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2014年村民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位于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2014年村民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中可鉴定标本以犀牛、马等大型动物为主,石制品以石英为原料,特征上与老奶奶庙遗址第1、第3地点十分类似,应为同一石器工业体系产品,体现了典型的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征。该地点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对MIS3阶段嵩山东南麓人类活动和空间利用方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遗址 第2地点 动物化石 石制品 空间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2013年河南登封东施旧石器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6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3 位作者 赵潮(发掘/绘图/执笔) 陈宥成(发掘/执笔) 王幼平(领队/执笔) 汪松枝(领队/执笔)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3,共8页
东施遗址位于郑州登封境内嵩山东南麓的大冶盆地内,发掘面积约25平方米,出土石制品近2600件,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石制品2568件,以燧石原料为主,含典型石叶技术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细石叶技术,石制品类型多样,但以石器生产阶段... 东施遗址位于郑州登封境内嵩山东南麓的大冶盆地内,发掘面积约25平方米,出土石制品近2600件,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石制品2568件,以燧石原料为主,含典型石叶技术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细石叶技术,石制品类型多样,但以石器生产阶段的副产品占主导,推测其性质为一处石器加工场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20件,原料皆为石英。类型包括石片、断块、碎屑等,石器面貌为华北石片石器工业。东施遗址上下文化层面貌的差别,体现了MIS3阶段末期郑州地区石器技术转型的现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施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 细石叶 石片石器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0 位作者 陈宥成(发掘/执笔) 曲彤丽(发掘/执笔) 张松林(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执笔) 王幼平(执笔) 汪松枝(发掘)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7,2,共7页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和人类对于居址依赖程度的增加,该时期华北地区社会发展很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新石器早期 细石叶工业 早期陶器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王嘴西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7
8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 位作者 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魏继印(执笔者) 赵春青(执笔者) 顾万发(执笔者) 王巍(执笔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43,2,共18页
王嘴西地地点位于新砦遗址东城墙东侧。遗址内王湾三期文化遗迹均为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新砦文化遗迹有房址、陶窑、灰坑、灰沟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西周时期遗迹有灰坑和灰沟,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此次发掘,为... 王嘴西地地点位于新砦遗址东城墙东侧。遗址内王湾三期文化遗迹均为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新砦文化遗迹有房址、陶窑、灰坑、灰沟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西周时期遗迹有灰坑和灰沟,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此次发掘,为新砦遗址的年代和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新密市 新砦遗址 王嘴西地 王湾三期文化 新砦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9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0 位作者 曲彤丽(发掘/执笔) 陈宥成(发掘/执笔) 张松林(领队/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发掘/执笔) 王幼平(领队/执笔)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曲彤丽(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8-45,F0002,共9页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 李家沟遗址南区2010年度的发掘发现了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出土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遗存以及人工搬运石块等丰富文化遗存。下文化层中的第6层尤为重要,年代约距今10500~10300年,记录了人类在遗址上制作石器、屠宰和加工动物资源以及处理木材的活动,展现出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等新的、更加复杂技术的出现,以及人群流动性的降低,为探讨中原地区史前技术、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群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新的考古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细石器 磨制石器 早期陶器 动物遗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