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氏一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胡继龙 李其云 +2 位作者 张秉韬 郑志难 孙丽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洪氏一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PD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术,观察组采用“洪氏一针法”行胰肠吻合术。... 目的:探讨“洪氏一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PD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术,观察组采用“洪氏一针法”行胰肠吻合术。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二次手术及死亡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胰生化漏、胆瘘、出血、局限性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二次手术、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精神健康评分、情感职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精力评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躯体疼痛评分、生理职能评分、生理机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术中采用“洪氏一针法”行胰肠吻合术有利于缩短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胰瘘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洪氏一针法” 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术 并发症 胰肠吻合时间
下载PDF
基于半胱天冬酶-3调节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志难 罗丽娜 丁劲松 《中南药学》 CAS 2012年第5期368-372,共5页
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于细胞凋亡通路受阻而导致无限增殖[1]。细胞凋亡中关键分子的异常表达和功能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通过控制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或酶类的表达及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肿瘤治疗中颇具吸... 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于细胞凋亡通路受阻而导致无限增殖[1]。细胞凋亡中关键分子的异常表达和功能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通过控制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或酶类的表达及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肿瘤治疗中颇具吸引力的靶点[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光胱冬酶-3 PAC-1 抗肿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志难 胡继龙 黄淑娟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287-289,30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A组采用VD方案,B组采用VTD方案,C组采用TD方案。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安全...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A组采用VD方案,B组采用VTD方案,C组采用TD方案。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周期后,比较三组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结果B组治疗有效率(80.00%)高于A组(50.00%)、C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PLT、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第1、2周期治疗后患者的TT、PT、APTT、Fg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D方案治疗MM效果最好,三种不同化疗方案对其他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VD方案会使血小板降低明显,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不同化疗方案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薄荷脑和樟脑对复方苯海拉明乳膏透皮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海乐 周彦彬 +4 位作者 孙银香 盛小茜 张杰 郑志难 丁劲松 《中南药学》 CAS 2011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薄荷脑和樟脑对复方苯海拉明乳膏中盐酸苯海拉明和苯佐卡因透皮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以离体乳猪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以盐酸苯海拉明和苯佐卡因的累积渗透量、稳态流量及皮肤滞留量为指标... 目的研究薄荷脑和樟脑对复方苯海拉明乳膏中盐酸苯海拉明和苯佐卡因透皮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以离体乳猪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以盐酸苯海拉明和苯佐卡因的累积渗透量、稳态流量及皮肤滞留量为指标,考察薄荷脑和樟脑在处方中的透皮调节作用。结果薄荷脑和樟脑对盐酸苯海拉明的累积渗透量、稳态流量及皮肤滞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苯佐卡因的累积渗透量、稳态流量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并能提高其12 h皮肤滞留量(P<0.05)。结论薄荷脑和樟脑在复方苯海拉明乳膏中除发挥其药理活性外,还能调节药物的透皮吸收,其对苯佐卡因经皮渗透的抑制及皮肤滞留量的增加可能更有利于复方苯海拉明乳膏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苯海拉明乳膏 薄荷脑 樟脑 透皮作用 苯海拉明 苯佐卡因
下载PDF
基于procaspase-3激活的抗肿瘤活性分子SM-1吸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唐靖 罗丽娜 +5 位作者 张海龙 郑志难 张杰 李溯 何花 丁劲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46,共5页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在10—40mg·L。时SM-1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双向转运过程可能与浓度无关。在25—100mg·L。内,SM-1的K与Peff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药物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SM-1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机制,属于高渗透性化合物。SM-1在十二指肠吸收优于其他肠段(P〈0.05),在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步药动学研究显示,SM-1在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9.3%。结论SM-1渗透性高,在肠道内吸收良好,且吸收机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转运蛋白外排作用影响,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1 procaspase-3 CACO-2细胞模型 在体肠灌流模型 肠吸收 绝对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江西省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利艳 罗刘飞春 +7 位作者 武乐 邱宇安 王文红 李阿玲 郑志难 王佳丽 唐军华 傅永芹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9期1553-1556,共4页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减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收集江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413例不良反应(ADR)报告...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减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收集江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413例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类别、所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3例ADR中男性242例、女性171例;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86.92%;原患疾病中呼吸系统肿瘤所占比率最高;铂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23.73%,主要为恶心、呕吐和腹泻;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消化系统所占比例最高,达24.09%。结论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应加以重视,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以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下载PDF
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测因子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继龙 郑志难 +1 位作者 董永海 陈小丹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第31期4447-4449,共3页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替吉奥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替吉奥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及阿帕替尼治疗有效预测因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治疗前后血清bFGF、VEGF和CEA浓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血清bFGF、VEGF和CE为其疗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阿帕替尼 临床疗效 预测因子
下载PDF
31例参麦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阿玲 刘利艳 郑志难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肺癌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配置后使用时间、滴速有关。不良反应时间集中发生在给药30mi...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肺癌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配置后使用时间、滴速有关。不良反应时间集中发生在给药30min内。结论:应重视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肺癌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吡喹酮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质量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邹永华 丁劲松 +2 位作者 郑志难 张龙贵 马宁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8-442,共5页
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1-SLN),并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为材料同法制备了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1-LCN)。考察了1-SLN和1-LCN粒径、包封率、固有水化层厚度和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结果分别为(95.5... 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1-SLN),并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为材料同法制备了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1-LCN)。考察了1-SLN和1-LCN粒径、包封率、固有水化层厚度和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结果分别为(95.57±1.27)和(77.79±1.01)nm、(72.7±2.7)%和(68.2±3.5)%、(1.56±0.32)和(7.03±0.39)nm,以及(77.7±3.5)%和(87.4±4.2)%。两者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率分别为(10.21±2.85)%、(1.62±0.41)%。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后,1-LCN较1-SLN和1溶液的半衰期和AUC显著增加,提示其具有长循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 制备 评价 吞噬率
原文传递
吡喹酮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永华 丁劲松 +2 位作者 郑志难 张龙贵 马宁 《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8,共4页
采用乳化一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1-SLN),并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为材料同法制各了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1-LCN)。考察了1-SLN和l-LCN粒径、包封率、固有水化层厚度和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结果分别为(95.... 采用乳化一超声分散法制备了吡喹酮固体脂质纳米粒(1-SLN),并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为材料同法制各了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1-LCN)。考察了1-SLN和l-LCN粒径、包封率、固有水化层厚度和体外24 h累积释放率,结果分别为(95.57±1.27)和(77.79±1.01)nm,(72.7±2.7)%和(68.2±3.5)%,(1.56±0.32)和(7.03±0.39)nm,以及(77.7±3.5)%和(87.4±4.2)%。两者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率分别为(10.2l±2.85)%,(1.62±0.41)%。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后,1-LCN较1-SLN和1溶液的半衰期和AUC显著增加,提示其具有长循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喹酮 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 制备 评价 吞噬率
原文传递
基于procaspase-3激活的抗肿瘤活性分子SM-1吸收机制研究
11
作者 唐靖 罗丽娜 +5 位作者 张海龙 郑志难 张杰 李溯 何花 丁劲松 《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在10~40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SM-1的吸收特征,为其成药性评价以及剂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别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及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SM-1吸收特征,并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综合评价SM-1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结果:在10~40 mg·L^(-1)时SM-1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其双向转运过程可能与浓度无关。在25~100mg·L^(-1)内,SM-1的Ka与P_(eff)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药物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SM-1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机制,属于高渗透性化合物。SM-1在十二指肠吸收优于其他肠段(P<0.05),在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步药动学研究显示,SM-1在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9.3%。结论:SM-1渗透性高,在肠道内吸收良好,且吸收机制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转运蛋白外排作用影响,大鼠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1 procaspase-3 CACO-2细胞模型 在体肠灌流模型 肠吸收 绝对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