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以《京华烟云》为例看林语堂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郑朝然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
出处
《对外传播》
2018年第7期56-58,共3页
-
文摘
林语堂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和翻译家,不仅在中国文坛占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问世,1975年,他凭借该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京华烟云》描写了从1900到1938年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分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分,书中涉及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林语堂一生以“向东方人介绍西方,向西方人介绍东方”为己任,西方社会正是通过他的作品才第一次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
-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林语堂
作品
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坛
传播
海外
诺贝尔文学奖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萧军《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
- 2
-
-
作者
郑朝然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
出处
《对外传播》
2019年第5期62-64,共3页
-
文摘
《八月的乡村》是较早被译为英文且在美国取得一定传播效果的中国近现代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二战”为背景,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1934年,萧军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的创作,署名田军。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动,很快被翻译为英、俄、德、挪威、瑞典等语言并在多国出版发行。其中,英文全译本《八月的乡村》由译者伊万·金(Evan King)翻译,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作序推荐,于194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
关键词
《八月的乡村》
传播效果
美国
萧军
长篇小说
出版发行
中国近现代
太平洋战场
-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