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动脉V3段危险解剖变异及功能变异:附834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苏春海 郑桂奇 +1 位作者 冯雷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9-674,共6页
目的 回顾分析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V3段)危险解剖变异和功能变异发生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DSA及3D-DSA检查的83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椎动脉开窗、低... 目的 回顾分析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V3段)危险解剖变异和功能变异发生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DSA及3D-DSA检查的83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椎动脉开窗、低位起源小脑后下动脉,以及优势椎动脉、终末于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V3段危险解剖变异和功能变异发生率。结果 椎动脉V3段危险解剖变异发生率为5.52%(46/834),单侧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占1.92%(16/834)、单侧稚动脉开窗占1.80%(15/834)、单侧低位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占1.68%(14/834);双侧椎动脉V3段危险解剖变异占0.12%(1/834,为一侧椎动脉开窗合并对侧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椎动脉V3段危险功能变异发生率为16.91%(141/834),优势椎动脉占13.19%(110/834),以左侧优势椎动脉更常见,共87例(79.09%,87/110),右侧优势椎动脉23例(20.91%,23/110);终末于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31例占3.72%(31/834),右侧26例(83.87%,26/31)、左侧5例(16.13%,5/31)。结论 椎动脉V3段危险变异发生率较高,建议行颅颈交界区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筛查椎动脉危险解剖变异或功能变异病例,从而降低术中椎动脉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 解剖变异
下载PDF
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春海 郑桂奇 +1 位作者 陈赞 菅凤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70-874,共5页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56例患者中,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术中给予电凝闭塞止血。所有患者术后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显示螺钉位置良好,CT检查未见明显后循环脑梗死征象。结论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椎动脉解剖走行,根据患者不同的椎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椎动脉 解剖变异 寰枢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