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
被引量:
7
1
作者
郑汇璇
胡泽勇
+4 位作者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王奕丹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7-506,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热源
相对湿度因子
总体输送系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严晓强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根厚
谢志鹏
王奕丹
郑汇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02—2015年自动气象塔(AWS_Tower)和2011—2014年涡动相关系统(EC)的观测资料,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和涡动相关法计算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利用涡动相关法对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计...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02—2015年自动气象塔(AWS_Tower)和2011—2014年涡动相关系统(EC)的观测资料,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和涡动相关法计算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利用涡动相关法对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计算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进行校正,并将校正规律外推得到一个长时间连续的地表通量序列,分析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长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地面热源与气候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序列地表能量闭合度在春、夏、秋以及全年接近1,而冬季辐射观测值偏小导致能量闭合度正偏差较大为1. 34。近14年中,感热通量在年际变化上呈上升趋势;潜热通量呈显著减弱趋势,造成地面热源呈减弱趋势。地面热源与风速、地表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净辐射通量资料的关系显著。其中地面热源全年对净辐射通量响应显著,对地表温度在春、秋以及冬季响应显著,与土壤湿度在春、夏以及秋季响应明显,与风速在春季响应特征较为突出。季节变化上,感热通量在4月达到全年最大值,在7月为最小值;潜热通量在7月为全年最大值,在1月为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地面热源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王奕丹
胡泽勇
+4 位作者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郑汇璇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合东亚夏季风指数(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EASMI),探讨了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原夏季风从4月开始形成,暖性低值系统在高原上生成;6月暖性低压系统中心形成并达到最强,此时高原夏季风强度也达到最大;10月暖性闭合低压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强度也随之减弱并退出,高原夏季风结束。(2)DPMI和EASM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关键年高原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现一致。(3)中纬度受东亚季风所影响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均处于同一正相关区域,而且超前两个月的DPMI同EASMI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受高原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而移动,高原夏季风的低压系统与高原温度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季风
东亚夏季风
季风指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
被引量:
7
1
作者
郑汇璇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王奕丹
付春伟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成都市气象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7-506,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570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10101)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208,41805009,41575012,41661144043,91537101)
文摘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热源
相对湿度因子
总体输送系数
Keyword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eating
relative humidity close to the underlying surfac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分类号
P40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
14
2
作者
严晓强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王奕丹
郑汇璇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成都市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10101)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19)
+3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C1505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208
41661144043
91537101)
文摘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02—2015年自动气象塔(AWS_Tower)和2011—2014年涡动相关系统(EC)的观测资料,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和涡动相关法计算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利用涡动相关法对地表能量平衡组合法计算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进行校正,并将校正规律外推得到一个长时间连续的地表通量序列,分析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长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地面热源与气候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序列地表能量闭合度在春、夏、秋以及全年接近1,而冬季辐射观测值偏小导致能量闭合度正偏差较大为1. 34。近14年中,感热通量在年际变化上呈上升趋势;潜热通量呈显著减弱趋势,造成地面热源呈减弱趋势。地面热源与风速、地表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净辐射通量资料的关系显著。其中地面热源全年对净辐射通量响应显著,对地表温度在春、秋以及冬季响应显著,与土壤湿度在春、夏以及秋季响应明显,与风速在春季响应特征较为突出。季节变化上,感热通量在4月达到全年最大值,在7月为最小值;潜热通量在7月为全年最大值,在1月为最小值。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地面热源
年际变化
Keyword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lpine meadow
ground heat source
interannual change
分类号
P40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王奕丹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郑汇璇
付春伟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成都气象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10101,XDA20020102)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19)
+1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5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208,41805009,41575012,41661144043,91537101)
文摘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合东亚夏季风指数(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EASMI),探讨了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原夏季风从4月开始形成,暖性低值系统在高原上生成;6月暖性低压系统中心形成并达到最强,此时高原夏季风强度也达到最大;10月暖性闭合低压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强度也随之减弱并退出,高原夏季风结束。(2)DPMI和EASM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关键年高原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现一致。(3)中纬度受东亚季风所影响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均处于同一正相关区域,而且超前两个月的DPMI同EASMI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受高原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而移动,高原夏季风的低压系统与高原温度场关系密切。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季风
东亚夏季风
季风指数
Keywords
Qinghai-Xizang Plateau
Plateau Monsoon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Plateau Monsoon index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那曲高寒草地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
郑汇璇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王奕丹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那曲高寒草地长时间地面热源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严晓强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王奕丹
郑汇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王奕丹
胡泽勇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郑汇璇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