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
1
作者 郑泽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禅宗的“求索悖论”是二程与苏轼都面对的问题意识之一。禅宗为了规避“求索悖论”而诉诸“无事”。在北宋禅宗批评“无事禅”的同时,二程与苏轼既警惕“无事”,又规避“求索”,在其间寻找中道。苏轼与程颐同时提出了“有主”的工夫论... 禅宗的“求索悖论”是二程与苏轼都面对的问题意识之一。禅宗为了规避“求索悖论”而诉诸“无事”。在北宋禅宗批评“无事禅”的同时,二程与苏轼既警惕“无事”,又规避“求索”,在其间寻找中道。苏轼与程颐同时提出了“有主”的工夫论。宋明理学的思想起点是肯定世界。从“肯定世界”到“信任直觉”,仍需思想的飞跃。程颢《识仁篇》的“存久自明”与苏轼《东坡易传》的“无心而信”的洞见在于:由“物我两忘”论证“信任直觉”的必要性。苏轼通过“无心”“身体意识的统一性”和“整体主义的感知”去论证“对身体整体协调性的信任”,并结合其艺术经验,提出“无心而一,一而信”。此说回应了北宋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两个弊端。从苏轼工夫论中可以提炼出“先行信任”与“精微的道德直觉”两个新概念,以区别于现当代伦理学常探讨的“底线道德直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程颐 苏轼 工夫论 无心 求索悖论
下载PDF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泽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2,127,共7页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道家 孟子 《管子》 知言养气章
下载PDF
“传己之心”与“向上一路”——心传与道统的话语竞争作为鹅湖之会的“后传”
3
作者 郑泽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本文从宋代儒佛互动的大背景上看朱陆之争。朱子对陆象山的批评往往牵涉到大慧宗杲与张九成。朱子将他对后者的印象投射到陆象山身上,才产生了他对陆象山的某些评价。朱子批评陆象山向孝宗进言时“向上一路未曾转拨”,“向上一路”是禅... 本文从宋代儒佛互动的大背景上看朱陆之争。朱子对陆象山的批评往往牵涉到大慧宗杲与张九成。朱子将他对后者的印象投射到陆象山身上,才产生了他对陆象山的某些评价。朱子批评陆象山向孝宗进言时“向上一路未曾转拨”,“向上一路”是禅语,与“传心”相关,呼应的是二陆的鹅湖传心诗。朱子此语是批评陆象山没有转变王苹、张九成等人“借禅说儒”向皇帝进言的方式。如果士大夫放弃严谨的知识本位与经学权威而效法禅宗,恐将邯郸学步而进退失据。朱陆之争不只是伦理学、工夫论之争,也涉及士大夫在政治、宗教与知识三种权威的互动关系中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陆象山 大慧宗杲 张九成 鹅湖之会 向上一路
下载PDF
从王阳明的戒慎恐惧工夫看良知学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泽绵 《人文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在宋明理学的工夫论中,'涵养未发''戒慎恐惧'或许是最具特色、最难以描述的儒家精神修炼方式。《传习录》上卷载:'刘观时间:’未发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观... 在宋明理学的工夫论中,'涵养未发''戒慎恐惧'或许是最具特色、最难以描述的儒家精神修炼方式。《传习录》上卷载:'刘观时间:’未发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观时请略示气象。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①可见这是一种切己体会的、微妙难言的工夫。本文分析王阳明的'戒慎恐惧'(按照宋明理学的用语习惯,简称'戒惧')以及相关的概念如'未发''已发''慎独'等,梳理阳明对朱子学的批判性转化,以及他的良知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朱子学
下载PDF
从朱子与陆象山的字号看儒禅之代兴——经典世界中如何察名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泽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刘子翚 大慧宗杲 默照禅
下载PDF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与儒家时间意识的突破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泽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0,165,共14页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论陈述,而是实践的指点,也即让学生专注于当下的、非功利的道德实践,放下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与算计。“见在”在阳明用语中大多数应当理解为“尚存”,“良知见在”即“良知尚存”,虽不完满,但蕴含着缺而待圆的动势。此语警策人们:当下一念良知醒觉就该行动,沉浸在非功利的时间体验中从事道德实践。阳明论“良知见在”时还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可见它与意念管理有关,钱德洪、邹守益、孙应奎与王畿等阳明后学都点出了这种关联。在时间体验上,道家与佛教对儒家构成了挑战:庄子有“无古无今”、郭象有“忘先后之所接”、禅宗有“前后际断”和“无念”。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见在 时间意识 前后际断
下载PDF
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数据单向传输设备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泽绵 《通讯世界(下半月)》 2016年第12期18-19,共2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光纤通信的单向传输技术日渐发展,并在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促进了相关效益的取得。事实上,该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数据传输可靠性较低的弊端。为此,需要技术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光纤通信的单向传输技术日渐发展,并在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促进了相关效益的取得。事实上,该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数据传输可靠性较低的弊端。为此,需要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工程中进行解决,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本文基于此,分析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数据单向传输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 通信技术 数据 单向传输 设备研究
下载PDF
超宽技术、智能光网在智能家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泽绵 《通讯世界》 2017年第14期50-51,共2页
目前接入网技术正向着管道超宽化、运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将高速带宽连接延伸到终端用户,如何用全新的多样的业务来填充大带宽,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以大带宽为基础,以家庭娱乐为突破口,依托视频业务终端为入口,实现内容以及应用... 目前接入网技术正向着管道超宽化、运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将高速带宽连接延伸到终端用户,如何用全新的多样的业务来填充大带宽,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以大带宽为基础,以家庭娱乐为突破口,依托视频业务终端为入口,实现内容以及应用增值将是大势所趋。通过云管端的深度融合,打造合作共赢的智慧家庭生态圈,为用户提供丰富优质的业务体验,将是智慧家庭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技术 智能光网 智能家庭
下载PDF
对“做中国哲学”的方向、领域与标准的一点反思
9
作者 郑泽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125,共3页
我一直很关注陈少明教授的作品,例如其分析孟子思想的那篇《仁义之间》,就是我在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以启发学生讨论的参考材料。后来又读到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解惑、明耻、问乐、释忧,对道德经验所做的描述精微细致。陈... 我一直很关注陈少明教授的作品,例如其分析孟子思想的那篇《仁义之间》,就是我在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以启发学生讨论的参考材料。后来又读到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解惑、明耻、问乐、释忧,对道德经验所做的描述精微细致。陈教授近年的一系列文章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对《兰亭序》作为一件经典世界的传承之物的分析、道器形而上学的提出,等等。陈教授具有明确的哲学方法论自觉,他开创了一种研究范式——对经典世界的观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思想 方法论自觉 道德经验 中国哲学史 《兰亭序》 参考材料 形而上学 陈少明
下载PDF
老子的“慈故能勇”與孔子的“仁者必有勇”——德性倫理學上儒道二家的會通與差異
10
作者 郑泽绵 《道家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26-145,共20页
本文首先從《論語》的“勇者不懼”,到《老子》的“勇於不敢”,再到《墨辯》的“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梳理出一條先秦“勇”觀念史的發展線索。對《老子》“慈故能勇”的歷代詮釋包括儒家、道家與法家三種傾向,... 本文首先從《論語》的“勇者不懼”,到《老子》的“勇於不敢”,再到《墨辯》的“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梳理出一條先秦“勇”觀念史的發展線索。對《老子》“慈故能勇”的歷代詮釋包括儒家、道家與法家三種傾向,其中儒家傾向的詮釋高度體現了儒道的德性倫理學的會通。最後,老子的“慈故能勇”與孔子的“仁者必有勇”背後所蘊含的德性倫理學的理論框架不同:孔子的“仁”與其他德目的關係可以用德性本末論和德性偏全論來概括,而老子的理論框架則是一種消極德性與積極德性相互轉化的動態的德性整全論。通過對照老子論德性的“大似不肖”與論道的“大日逝、遠、反”,可將老子的德性整全論與其道論相匹配,理解爲一個融貫的系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論道 框架 會通 儒家 老子 全論 德性 理論
下载PDF
正命與復命--再論德性倫理學上的儒道會通
11
作者 鄭澤綿 《道家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373-394,共22页
本文從德性統一性unity of virtue(s)的視角,探索儒家與道家倫理思想之會通。此研究進路以德性爲中心,而不以倫理規則爲中心;以德性之整全性的思想模型爲中心,而不拘泥於具體德目的比照。在《老子》中,德目之間存在着動態轉化的關係,如... 本文從德性統一性unity of virtue(s)的視角,探索儒家與道家倫理思想之會通。此研究進路以德性爲中心,而不以倫理規則爲中心;以德性之整全性的思想模型爲中心,而不拘泥於具體德目的比照。在《老子》中,德目之間存在着動態轉化的關係,如“慈故能勇”,表示德性具有一個動態平衡的整全性架構。老子並非鄙棄儒家的道德,只是不以分析性的語言破壞這種動態的整全性、不執着於單一固化的德目。老子重視反歸德性之“全”,故有“復命”之説;儒家異於道家,因爲儒家意識到:道與德在具體的情境下展開爲倫理實踐時,必有分殊的表現,而諸德目的訴求之間,亦可能存在張力甚至衝突,因而需要仁義禮智信的分立,以使人在具體處境中能立足於一德目而割捨其他的顧慮。德目之分與偏乃所以玉成其德之“全”,此爲儒家“正命”與老子“復命”之異。“德”與“命”自西周以來一直是論述天人之際的重要概念,結論部分對比道家的“知命以全德”與儒家的“據德以立命”,分析兩家的同中之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命 《老子》 知命 思想模型 慈故能勇 德性 整全性 德目
下载PDF
当代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方法论——访信广来教授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泽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104,共6页
信广来(Shun Kwong-loi),当代美国著名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教授兼文理学院大学部院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兼士嘉堡分校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新亚书院院长,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信广来(Shun Kwong-loi),当代美国著名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教授兼文理学院大学部院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兼士嘉堡分校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新亚书院院长,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教授。著有《孟子与古代中国思想》等。2016年7月,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拜访了信广来教授,就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和当代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 当代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教授 方法论 香港中文大学 多伦多大学 哲学系
原文传递
以平等心究观百家--吴根友教授访谈
13
作者 吴根友 郑泽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9-184,共6页
吴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我们对萧莛父先生及其所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的哲学传统抱有很深的崇敬之情。能否请您讲述一下您与萧先生的学术交往经历以及您个人的为学经历? 我走上学术道路应当感谢两位恩师。一位是我在... 吴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我们对萧莛父先生及其所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的哲学传统抱有很深的崇敬之情。能否请您讲述一下您与萧先生的学术交往经历以及您个人的为学经历? 我走上学术道路应当感谢两位恩师。一位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学习阶段的导师——蔡守湘先生。是蔡先生将我引入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学术殿堂。而萧差父先生则是带领我走进哲学领域,指导我踏上了明清学术研究的道路。我的明清哲学研究可以说是在古今、中西这样宏阔的研究背景下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 吴根友 学术道路 平等 哲学传统 交往经历 中国哲学 学习阶段
原文传递
从朱熹的“诚意”难题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重构从理学到心学的哲学史叙事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泽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对于从朱子学向阳明学的哲学史转化,传统叙事常以阳明的"格竹子"故事为核心,围绕朱子与阳明的"格物"训释之别展开。这个"格物叙事"容易引起误解。而以"诚意"为中心来考察,以意念真诚的达成途... 对于从朱子学向阳明学的哲学史转化,传统叙事常以阳明的"格竹子"故事为核心,围绕朱子与阳明的"格物"训释之别展开。这个"格物叙事"容易引起误解。而以"诚意"为中心来考察,以意念真诚的达成途径、自欺的发生机制等论题为核心,可以揭示朱子晚年修改《大学》"诚意章"注的哲学史意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对朱子"诚意"问题的回应,其"致良知"是对该问题的最终解决。这种新的"诚意叙事"揭示了从朱子到王阳明之哲学史过渡的内在逻辑,它既能兼容传统的"格物叙事",又能凸显朱子与王阳明的核心关切,更具有解释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意 自欺 知行合一 格物
原文传递
“将第八识断一刀”——论大慧宗杲对朱熹晚年的真知与诚意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泽绵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5,共11页
结合概念结构相似性与人物交往、阅读史,证明朱熹论真知与诚意时所说的"流注想""一刀两断"等思想来自大慧的"将第八识断一刀",从而说明朱子晚年的工夫论仍然受到大慧、禅宗甚至唯识学的影响。朱熹排斥大... 结合概念结构相似性与人物交往、阅读史,证明朱熹论真知与诚意时所说的"流注想""一刀两断"等思想来自大慧的"将第八识断一刀",从而说明朱子晚年的工夫论仍然受到大慧、禅宗甚至唯识学的影响。朱熹排斥大慧追求顿悟的看话禅,但接受经过大慧而传播的唯识学的"流注"观念,特别警惕人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陷于自欺。朱子截断"流注想"是为了彻底地达到诚意,而为了诚意,又必须由格物致知以获得"真知",因为"真知"带来决断。正如大慧的"将第八识断一刀"是为了超脱"世间法"而通达"出世间法",朱子的"一刀两断"则要求学人由凡入圣地修炼、获得具有整体性与建设性的"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大慧宗杲 真知 流注 唯识学
原文传递
谢灵运的诗与玄——从《辨宗论》中的“宗极”与“凭无”读谢公山水诗
16
作者 郑泽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8-59,127,128,共14页
玄学与佛学曾就“宗极”问题展开论战,谢灵运《辨宗论》是玄学家基于“得意忘言”而融合、超越佛学的努力。谢灵运不仅借用了王弼的“体无”以折中孔释,而且开创了“凭无伏有”的思想,其“物我同忘”的思想开程颢《定性书》之先河。谢... 玄学与佛学曾就“宗极”问题展开论战,谢灵运《辨宗论》是玄学家基于“得意忘言”而融合、超越佛学的努力。谢灵运不仅借用了王弼的“体无”以折中孔释,而且开创了“凭无伏有”的思想,其“物我同忘”的思想开程颢《定性书》之先河。谢灵运山水诗之美可归因于其顿悟理想与个人体验之间的张力。谢灵运是玄学之殿军、二程之先声,也是早熟的禅宗。其思想继承了“佛性普遍”和“顿悟成佛”,却无“平常心是道”,以至必须独自面对“顿悟无阶梯”的千仞绝壁,这种求悟不得的痛苦反而成就了一种新的崇高感和诗歌精神。月作为超越的崇高之象在中国诗歌史中首度出现,这可能与谢灵运润色的《泥洹经》中的月喻有关。谢灵运的诗歌是其情理未融、心迹未冥的自我剖析与精神写照,是玄学家的一次颇具哲学史价值的自我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道生 《辨宗论》 山水诗 玄学
原文传递
第19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17
作者 郑泽绵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516-516,共1页
7月21~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主题是“当代世界中的中国哲学”。海内外150多位学界同仁共聚一堂,分享治学心得,总结各地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近况,交流学术成果。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做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与... 7月21~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主题是“当代世界中的中国哲学”。海内外150多位学界同仁共聚一堂,分享治学心得,总结各地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近况,交流学术成果。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做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的主题演讲。在报告中,他总结了中国哲学的七大特色,并探讨了中国哲学精神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引导乃至超越的作用,对国学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复兴表现出审慎乐观的态度。此外,郭齐勇教授与成中英、沈清松、景海峰、刘笑敢教授等一起参加了缅怀汤一介先生的分场报告会,总结并高度评价了汤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贡献。郭齐勇教授还参与了“汉语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座谈会,与杨祖汉、郑宗义教授报告了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近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 汤一介 学术贡献 成中英 中国哲学精神 学界同仁 当今中国社会 主题演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