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德性統一性unity of virtue(s)的視角,探索儒家與道家倫理思想之會通。此研究進路以德性爲中心,而不以倫理規則爲中心;以德性之整全性的思想模型爲中心,而不拘泥於具體德目的比照。在《老子》中,德目之間存在着動態轉化的關係,如...本文從德性統一性unity of virtue(s)的視角,探索儒家與道家倫理思想之會通。此研究進路以德性爲中心,而不以倫理規則爲中心;以德性之整全性的思想模型爲中心,而不拘泥於具體德目的比照。在《老子》中,德目之間存在着動態轉化的關係,如“慈故能勇”,表示德性具有一個動態平衡的整全性架構。老子並非鄙棄儒家的道德,只是不以分析性的語言破壞這種動態的整全性、不執着於單一固化的德目。老子重視反歸德性之“全”,故有“復命”之説;儒家異於道家,因爲儒家意識到:道與德在具體的情境下展開爲倫理實踐時,必有分殊的表現,而諸德目的訴求之間,亦可能存在張力甚至衝突,因而需要仁義禮智信的分立,以使人在具體處境中能立足於一德目而割捨其他的顧慮。德目之分與偏乃所以玉成其德之“全”,此爲儒家“正命”與老子“復命”之異。“德”與“命”自西周以來一直是論述天人之際的重要概念,結論部分對比道家的“知命以全德”與儒家的“據德以立命”,分析兩家的同中之異。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從德性統一性unity of virtue(s)的視角,探索儒家與道家倫理思想之會通。此研究進路以德性爲中心,而不以倫理規則爲中心;以德性之整全性的思想模型爲中心,而不拘泥於具體德目的比照。在《老子》中,德目之間存在着動態轉化的關係,如“慈故能勇”,表示德性具有一個動態平衡的整全性架構。老子並非鄙棄儒家的道德,只是不以分析性的語言破壞這種動態的整全性、不執着於單一固化的德目。老子重視反歸德性之“全”,故有“復命”之説;儒家異於道家,因爲儒家意識到:道與德在具體的情境下展開爲倫理實踐時,必有分殊的表現,而諸德目的訴求之間,亦可能存在張力甚至衝突,因而需要仁義禮智信的分立,以使人在具體處境中能立足於一德目而割捨其他的顧慮。德目之分與偏乃所以玉成其德之“全”,此爲儒家“正命”與老子“復命”之異。“德”與“命”自西周以來一直是論述天人之際的重要概念,結論部分對比道家的“知命以全德”與儒家的“據德以立命”,分析兩家的同中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