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朝驻京喇嘛服饰制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煦卓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43-47,共5页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清政府对驻京喇嘛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驻京喇嘛 藏传佛教 服饰制度
下载PDF
清朝尊崇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对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煦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29-33,共5页
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始终保持着与清政府、西藏藏传佛教上层喇嘛的联系。清朝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尤其是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取得了蒙藏民族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同,藏传佛教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思... 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始终保持着与清政府、西藏藏传佛教上层喇嘛的联系。清朝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尤其是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取得了蒙藏民族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同,藏传佛教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和心理情感,成为土尔扈特部和祖国联系的最紧密的纽带。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在土尔扈特部东归重返祖国的事件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藏传佛教 土尔扈特部 宗教政策
下载PDF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态度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煦卓 《社科纵横》 201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清政府持担忧与疑虑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接纳安抚、分别安置游牧部落、设立盟旗制度等安置政策,既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达到了稳固中央政权的目的,对于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安定和民族团... 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清政府持担忧与疑虑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接纳安抚、分别安置游牧部落、设立盟旗制度等安置政策,既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达到了稳固中央政权的目的,对于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安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土尔扈特部 安置 态度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煦卓 《丝绸之路》 2011年第6期17-25,共9页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权力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主宰一切的力量。中国的服饰制度是将君权物化和神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从夏、商、周三代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权力一直是社会生活中主宰一切的力量。中国的服饰制度是将君权物化和神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从夏、商、周三代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加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逐渐确立起一系列服饰等级制度。本文从中国服饰制度的形成、“礼治”思想下的服饰制度以及汉代儒家思想对服饰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古代服装形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制度 政治等级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元散曲中隐士人物服饰形象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煦卓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元代有三类不同社会地位的散曲作家——官吏作家、文人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在元散曲众多的创作题材中,表现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有大量对隐士服饰形象的描写。三类散曲作家的此类作品通过对隐士人物服饰形象生... 元代有三类不同社会地位的散曲作家——官吏作家、文人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在元散曲众多的创作题材中,表现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有大量对隐士服饰形象的描写。三类散曲作家的此类作品通过对隐士人物服饰形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元散曲中归隐作品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散曲 隐士 服饰形象 归隐思想
下载PDF
清朝对蒙藏地区实行的“礼治”政策
6
作者 郑煦卓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3期67-71,共5页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礼仪制度,通过"礼治"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清朝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礼治 藏传佛教 蒙藏地区
下载PDF
驻京喇嘛制度在清朝乾隆时期的成熟与完善
7
作者 郑煦卓 《社科纵横》 2016年第3期123-126,共4页
清朝建立驻京喇嘛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实现,平衡西藏政教中心的影响,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服务于皇权的内地藏传佛教宗教圣地,以利于对蒙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驻京喇嘛制度从顺治时期开始建设,经过康熙、... 清朝建立驻京喇嘛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实现,平衡西藏政教中心的影响,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服务于皇权的内地藏传佛教宗教圣地,以利于对蒙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驻京喇嘛制度从顺治时期开始建设,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发展,乾隆时期达到完善,驻京喇嘛制度也发展到顶峰。驻京喇嘛制度有力地配合了清朝政府在蒙藏地区的经略,帮助清王朝实现了教令出自北京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驻京喇嘛制度 藏传佛教 蒙藏地区
下载PDF
清朝驻京喇嘛的职衔、额缺制度研究
8
作者 郑煦卓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8期58-60,共3页
本文阐述了清朝驻京喇嘛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制定了职衔、额缺制度,设立了不同的职衔和职能,使驻京喇嘛同清朝的贵族、官宦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体现了清政府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和驻京喇嘛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清政府对驻... 本文阐述了清朝驻京喇嘛制度在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制定了职衔、额缺制度,设立了不同的职衔和职能,使驻京喇嘛同清朝的贵族、官宦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体现了清政府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和驻京喇嘛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清政府对驻京喇嘛、乃至所有藏传佛教喇嘛的严格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驻京喇嘛 职衔 额缺
下载PDF
汉赋中的服饰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
9
作者 郑煦卓 《丝绸之路》 2009年第2期27-34,共8页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服饰形象 礼乐精神
下载PDF
汉代儒家统治思想及其对汉赋的影响
10
作者 郑煦卓 《丝绸之路》 2009年第20期32-36,共5页
本文阐述了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汉赋作品的影响,以及汉赋作家描绘的汉代现实生活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礼乐 汉赋
下载PDF
明代哈密卫之“哈剌灰”名实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小鹏 郑煦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1,共6页
明代哈密卫三大种落之一的哈剌灰,与《委兀儿译语》中的地名"噶剌塊"是同一词,意思是"黑羊群"(Qaraqoi),含有生、远支、杂类、非正统之义,正符合哈剌灰人由野乜克力、瓦剌等杂部组成的事实。
关键词 明代 哈密 哈剌灰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清朝驻京喇嘛制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小鹏 郑煦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驻京喇嘛是清朝政府从信仰藏传佛教地区调入北京及周边地区任职的较有影响的藏传佛教高僧,包括在北京等地藏传佛教寺院出家的满、蒙、汉喇嘛。驻京喇嘛制度则规范了对驻京喇嘛群体的管理,增强了驻京喇嘛对国家的服从性,使其在政治统治... 驻京喇嘛是清朝政府从信仰藏传佛教地区调入北京及周边地区任职的较有影响的藏传佛教高僧,包括在北京等地藏传佛教寺院出家的满、蒙、汉喇嘛。驻京喇嘛制度则规范了对驻京喇嘛群体的管理,增强了驻京喇嘛对国家的服从性,使其在政治统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清朝政府引导驻京喇嘛参与各种政治、宗教活动,通过他们在蒙藏地区的宗教影响力来贯彻执行清政府的各项统治政策;蒙藏地区的僧俗民众对藏传佛教高僧高度尊崇和信任,认同清朝政府对蒙藏地区治理所制定的措施与制度,从而维护了当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驻京喇嘛 蒙藏地区 藏传佛教
下载PDF
边疆法律视野下的“秦胡”身份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小鹏 郑煦卓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42,共8页
新居延简"建武秦胡册"中的"秦胡",既不是汉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也不是"秦"(汉人)和"胡"的并称,更不能限定为某一边疆族群,而是汉朝政府赋予内附的属国部落的一种法律身份,秦至唐的边疆法律... 新居延简"建武秦胡册"中的"秦胡",既不是汉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也不是"秦"(汉人)和"胡"的并称,更不能限定为某一边疆族群,而是汉朝政府赋予内附的属国部落的一种法律身份,秦至唐的边疆法律始终贯穿着对归附各族的身份制管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汉简 秦胡 属国 边疆法律 身份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