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8例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崇泽 李婕 +5 位作者 旷煉 檀学文 刘敏惠 刘熙 郑燕钗 靳洪涛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6期697-704,共8页
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转归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某院上报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设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DILI不良反应病例,对这些病例的年龄... 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转归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某院上报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设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DILI不良反应病例,对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RUCAM评分、严重程度、转归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201268例住院患者;筛选得到448例DILI不良反应住院患者病例;DILI不良反应的住院患者粗发病率为0.22%;男女比例为1∶0.56;平均年龄(59.24±18.22)岁,男女年龄有显著差(P<0.05);原患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28.35%)、心脑血管疾病(27.46%),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为218例(48.46%)、混合型次之为161例(35.93%),胆汁淤积型最少为69例(15.40%),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264例(58.93%)≥6分;3种临床分型之间RUCAM评分及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3种临床分型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疑药物种类出现频次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心脑血管及血脂调节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排名前3位的可疑药物依次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莫西沙星;严重程度分级中轻度肝损伤387例(86.38%);中度肝损伤36例(8.04%);重度肝损伤25例(5.58%);停药/减量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临床转归结果良好。结论提示男性、中老年患者易发生DILI不良反应,主要以轻中度肝损伤为主。临床上使用心脑血管及血脂调节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时需警惕其引起的DILI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药品不良反应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莫西沙星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差异基因及预测潜在治疗药物
2
作者 郑燕钗 王育婷 王凌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03-211,共9页
目的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核心基因,并预测相应基因的潜在治疗药物。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数据集GSE24519与GSE66360,筛选AMI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 目的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核心基因,并预测相应基因的潜在治疗药物。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数据集GSE24519与GSE66360,筛选AMI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核心基因,并与DGIdb数据库相映射,揭示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可能用于治疗AMI的药物靶点及潜在药物候选。结果2组数据集中共有43个基因被鉴定为交集DEGs(P<0.05),包括33个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GO分析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分化、细胞群增殖的正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活性的负调控、细胞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过cytoHubba筛选获得5个核心基因(RGS2、DUSP1、JUN、LRRK2、TNFAIP6),用DGIdb数据库预测这些基因相对应的潜在治疗药物,共获得了87个药物或化合物。其中RGS2、DUSP1、JUN及LRRK2分别获得1、15、46和25个药物或化合物,而TNFAIP6并未被预测到相应治疗药物。结论RGS2、DUSP1、JUN、LRRK2、TNFAIP6是AMI发生发展的核心基因;基于数据库预测的靶向DUSP1的羟基脲、伊马替尼,靶向JUN的秋水仙碱以及靶向LRRK2的帕博西尼等药物在治疗AMI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差异基因 药物预测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