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同时测定桑白皮中5种成分 被引量:14
1
作者 袁婷 郑甜碧 +3 位作者 谢鲁灵枫 成胜荣 魏渊 欧阳臻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6-1611,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桑白皮Morus alba L.中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根酮C的含有量。方法桑白皮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Dimonsio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桑白皮Morus alba L.中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根酮C的含有量。方法桑白皮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Dimonsio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0 nm。结果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根酮C分别在3.25~104.00μg/mL(r=0.999 6)、4.81~154.00μg/mL(r=0.999 7)、5.38~172.00μg/mL(r=0.999 5)、1.88~60.00μg/mL(r=0.999 7)、11.19~358.00μg/mL(r=0.999 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8%(RSD=1.70%)、100.73%(RSD=1.35%)、99.71%(RSD=1.64%)、100.07%(RSD=1.11%)、99.90%(RSD=2.16%)。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桑白皮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绿原酸 二氢桑色素 氧化白藜芦醇 桑辛素O 桑根酮C HPLC
下载PDF
桑白皮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
2
作者 成胜荣 欧阳臻 +4 位作者 詹志来 杜文敏 廖天月 郑甜碧 朱先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4期70-76,共7页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a L.。其产地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而变迁,南北朝时为四川,从宋朝起产地扩大,清朝时江浙地区生长最多,现代以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为主产区,以安徽亳州为道地产区。品质与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上述结论为桑白皮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本草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性味功效
下载PDF
基于HPLC-ESI-MS技术的桑白皮、桑根皮及外粗皮主要成分定性与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郑甜碧 万晶琼 +3 位作者 杨翠云 魏渊 闻崇炜 欧阳臻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37-2244,共8页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及HPLC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探讨桑白皮及未去外粗皮的桑根皮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定性采用HPLC-ESI-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鉴定出桑根皮33种化合物,桑白皮22种化合物,外粗...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及HPLC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探讨桑白皮及未去外粗皮的桑根皮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定性采用HPLC-ESI-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鉴定出桑根皮33种化合物,桑白皮22种化合物,外粗皮26种化合物。桑根皮与桑白皮共有成分22种,桑根皮特有成分11种,桑白皮与外粗皮共有成分15种,桑白皮特有成分7种。定量采用HPLC,分析桑根皮与桑白皮中7种主要成分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酮G和桑酮H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加样回收率为99.88%~103.0%,RSD为1.7%~2.9%;13批桑根皮、桑白皮样品中7种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去皮加工后,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及桑辛素O含量均较未去皮前升高,而氧化白藜芦醇、桑酮G及桑酮H含量较未去皮前均降低。实验结果可为桑白皮要求去除外粗皮的合理性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HPLC-ESI-MS 去皮加工 化学成分 定性定量
原文传递
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翠云 安馨 +5 位作者 万晶琼 郑甜碧 鲍丙浩 魏渊 朱先林 欧阳臻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5-192,共8页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菌能力,并以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与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纯品胡薄荷酮和L-薄荷醇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纯品香芹酮和L-薄荷酮;胡薄荷酮型和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显著优于香芹酮型和L-薄荷酮型,且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与其纯品之间无显著差异,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抑菌圈直径(DIZ)最大,为22.75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最小,分别为0.16 mg/mL和0.31 mg/mL。纯品香芹酮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他3种纯品;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3种化学型,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小,分别为3.10 mg/mL和4.78 mg/mL。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与其成分种类和含量有关,该研究可为薄荷品种选育和薄荷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挥发油 化学型 抗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