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尾松组培苗幼林采脂试验分析
1
作者 王胤 付军 +2 位作者 姚瑞玲 翟章贵 郑生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27,共10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组培苗幼林产脂量与生长性状间的变化规律和松脂主要组分及含量特征,为马尾松早期利用和高产优质脂用原料林培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开展采脂试验,测定胸径和树高... 【目的】研究马尾松组培苗幼林产脂量与生长性状间的变化规律和松脂主要组分及含量特征,为马尾松早期利用和高产优质脂用原料林培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开展采脂试验,测定胸径和树高,计算单株材积和产脂量,进行不同径级(树高级)间的产脂量比较分析,并拟合产脂量与径级和树高方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松脂样品主要化学组分和含量。【结果】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平均产脂量为15.9 g·d^(-1)·株^(-1)。不同径级产脂量间差异显著(P<0.05),随林木径级增大产脂量随之增加,呈一元线性关系(R^(2)=0.99);不同树高级产脂量随树高增大而增加,呈幂函数关系(R^(2)=0.98)。胸径、树高和材积与产脂量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可以实现同步改良。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单位面积可采脂林木数量和产脂量分别是同等条件下实生苗林分的1.9倍和1.8倍。在40%的强度下,采脂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尚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兼顾产脂量和生长性状,马尾松组培苗幼林起始采脂径级以18 cm径级为宜。从组培苗林分松脂样品中共检出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石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枞酸等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类化学物质22种,其主要组分及含量与常规经营中龄以上马尾松林分松脂基本一致。【结论】该立地条件下营造的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产脂量、松脂品质已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规范采脂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生产性采脂利用。采用马尾松组培苗造林在提早采脂和增加单位面积松脂产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为实现马尾松的早期化利用和松脂原料林的高质量培育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早期采脂 产脂量 松脂成分 组培苗
下载PDF
百场带千村 八桂绿惠民
2
作者 蒋林林 郑生联 《广西林业》 2024年第8期22-25,共4页
2023年底,广西国有黄冕林场与鹿寨县中渡镇潘圩村莲塘屯签订补充协议调整1700多亩林地租金,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6万多元。这只是广西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行动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 补充协议 村集体经济 鹿寨县 黄冕林场 租金 广西国有林场
下载PDF
速生乡土阔叶树种米老排人工林丰产栽培技术
3
作者 闭洪峰 李学团 +4 位作者 郭飞 项栽芳 郑生联 陆卫勇 陈振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米老排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速生阔叶树种,具有生长快、干型直、用途广以及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增汇等生态服务功能强等优点,被作为用材林和生态林的主要树种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米老排人工林丰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选... 米老排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速生阔叶树种,具有生长快、干型直、用途广以及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增汇等生态服务功能强等优点,被作为用材林和生态林的主要树种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米老排人工林丰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选择、苗木繁育、立地选择、造林密度、整地与施基肥、造林时间与方法、造林模式、抚育、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合理发展米老排人工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人工林 丰产栽培技术 营林管护
下载PDF
桂西南桉树林下套种阔叶树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欧军 郑伟 +3 位作者 付军 黄彩枝 郑生联 安冰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比较桂西南地区桉树纯林和复层林的土壤肥力,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桉树人工林地力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桂西南桉树三代萌芽林林下套种阔叶树种复层林(米老排、灰木莲、红椎、白玉兰、擎天树、观光木、刨花润楠和大叶栎... [目的]比较桂西南地区桉树纯林和复层林的土壤肥力,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桉树人工林地力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桂西南桉树三代萌芽林林下套种阔叶树种复层林(米老排、灰木莲、红椎、白玉兰、擎天树、观光木、刨花润楠和大叶栎)和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0~20、20~40和0~40 cm土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等化学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桉树复层林与纯林的土壤均呈强酸性,有机质、全磷含量分别为低和极低水平,全氮含量分别为低和中等水平,速效氮含量分别为丰富和中等水平,全钾、有效磷含量均为极低水平,有效钾含量均为低水平。(2)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杉木复层林和纯林的土壤肥力等级均为贫瘠,复层林0~40 cm土层土壤肥力系数是纯林的1.16倍。(3)主成分分析表明,复层林和纯林0~40 cm土层土壤肥力评价综合得分分别为1.766和-2.212。[结论]主成分分析法和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一致,桉树复层林0~40 cm土层土壤肥力明显高于纯林,表明桉树纯林套种阔叶树种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复层林 土壤化学性质 肥力评价
下载PDF
桐棉松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现状——以派阳山林木种质资源库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彩丽 付军 +5 位作者 林丽珍 郑生联 翟章贵 黄彩枝 王椿云 郭飞 《绿色科技》 2023年第9期160-163,167,共5页
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桐棉松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先后经历了种源调查与原地保护利用、林分试验与原地保存利用和个体选择与繁育利用3个阶段,先后建成以桐棉种源马尾松为基础改良的不同世代和用途种子园83 hm 2,桐棉种源马尾松种质资源库21 ... 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桐棉松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先后经历了种源调查与原地保护利用、林分试验与原地保存利用和个体选择与繁育利用3个阶段,先后建成以桐棉种源马尾松为基础改良的不同世代和用途种子园83 hm 2,桐棉种源马尾松种质资源库21 hm 2,营建林木遗传子代测定试验及示范林约260 hm 2,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成功突破了一批农林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总结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程、成效及主要措施,根据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提出了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开发和利用力度,攻关高效培育瓶颈技术、核心技术,加快开展定向育种、多目标育种及多世代连续改良工作,加快推动桐棉松产业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等建议,以期为南方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库多功能建设、高世代育种进程和科技推广示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棉松 种质资源库 发展成效 发展建议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森林结构综合评价
6
作者 项栽芳 郑景丹 +6 位作者 安冰 林丽珍 郑生联 翟章贵 黄彩枝 王椿云 付军 《绿色科技》 2023年第7期125-128,共4页
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按照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了森林结构综合评价模型,设置了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共3个准则层9个因子层指标,请林学及生态专家与森林经营主体共同拟定判断矩阵,... 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按照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了森林结构综合评价模型,设置了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共3个准则层9个因子层指标,请林学及生态专家与森林经营主体共同拟定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派阳山林场森林结构10年的优化调整成效与经验,指导经营管理方案。提出了林场调整方案:中小径材适度调整为中大径材,增加乡土阔叶树种规模,扩大针阔混交林比例,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按照分类经营、多功能森林经营、近自然经营的理念,从传统的木材利用为主向多功能利用转变;制定相适应的采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森林经营措施,同时兼顾森林生态、社会效益,既保障国家木材生产安全,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结构调整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 林种 龄组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派阳山森林公园森林康养资源评价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景丹 付军 +3 位作者 安冰 黄彩枝 郑生联 刘雨清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3期158-161,共4页
为探索森林资源的价值和适宜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派阳山森林公园康养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构建以资源康养价值、资源影响力和可利用性为准则层的森林公园康养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计算模型,划分等级标准,评估了派阳... 为探索森林资源的价值和适宜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派阳山森林公园康养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构建以资源康养价值、资源影响力和可利用性为准则层的森林公园康养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计算模型,划分等级标准,评估了派阳山森林公园生态康养资源的价值和潜力。结果表明:派阳山森林公园森林康养资源中,1级核心康养资源和2级重要康养资源分别占比25%,3级一般康养资源占比33%,4级潜力康养资源占比17%,建设森林康养资源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建设,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将优质森林资源转化为优质森林康养服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阳山森林公园 康养资源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森林康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