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调节因子3促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相关探索
1
作者 徐文晖 杨畅 +3 位作者 李瑞卿 卞京 李夏伊 郑磊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11,共11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观察IR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通路。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观察IR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蛋白通路。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分析IRF3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肾癌、结直肠癌、肝癌、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结直肠癌或肾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IRF3表达水平的差异。针对IRF3蛋白的C端残基位点进行改造,构建拟磷酸化IRF3-5D(396/398/402/404/405-D)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采用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抑制剂进行处理,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IRF3、p-IRF3(Ser386)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NA测序技术探索IRF3-5D高表达与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构建野生型IRF3(IRF3-WT)和IRF3-5D过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CT26、COLON26,采用细胞计数法、细胞划痕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TCGA数据分析提示癌组织中IRF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癌症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结直肠癌、肾癌组织中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蛋白表达集中于细胞核内。TBK1抑制剂分别在细胞培养12、24 h时间点作用后,HEK-293T细胞p-IRF3(Ser386)蛋白表达减弱。RNA测序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多个与癌症预后不良相关的蛋白[IRF9、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等]表达水平在IRF3-5D高表达的条件下显著上调。结直肠癌细胞中过表达IRF3-5D,可导致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上调。结论·结直肠癌中IRF3表达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IRF3-5D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内高表达后,促进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此外,IRF3-5D依赖于TBK1介导的IRF3活化激活通路,并上调多个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 干扰素调节因子3 TANK结合激酶1 RNA测序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参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肖蓉 陶双芬 +2 位作者 陈思宇 郑磊贞 朱美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499,共5页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在东亚和东南亚人群中高发。全球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感染已被证实是GC的致病因素之一,与GC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与GC侵袭转移的关系虽尚无...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在东亚和东南亚人群中高发。全球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感染已被证实是GC的致病因素之一,与GC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与GC侵袭转移的关系虽尚无定论但也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一方面,HP定植胃黏膜后,通过其关键毒力因子空泡细胞毒素A(vacuolating cytotoxin A,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抗原A(cytotoxin-associated antigen A,CagA)的作用使其得以长期存活于胃内,并参与GC细胞的增殖、上皮‒间质转化来促进侵袭转移;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作为宿主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场所,HP通过干扰肿瘤微环境内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肿瘤微环境酸性缺氧环境的形成以及改变微环境内细胞分化等方式,促使GC免疫逃逸从而促进GC的侵袭转移。HP感染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GC发生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该文主要围绕上述2个方面,即关键毒力因子和肿瘤微环境来阐述HP感染与GC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期望能为G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CAGA蛋白 VacA蛋白 肿瘤转移 免疫逃逸
下载PDF
IL-1B及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郑磊贞 蔡威 +2 位作者 陈文森 王莉娜 沈洪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IL-1B(T-31C和C-511T)及其拮抗基因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经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病例180例及其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308例,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方法进行多...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IL-1B(T-31C和C-511T)及其拮抗基因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经组织学确诊的胃腺癌病例180例及其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308例,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L-1B启动子区域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呈高度连锁不平衡(D’=0.862,R2=0.721,P=0.000),未发现IL-1B(T-31C和C-511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显性模型调整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 I)分别为0.95(0.62-1.47)和0.85(0.55-1.31);IL-1RN变异基因型(1/2和2/2)可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调整OR=1.32,95%C I=0.71-2.36);分层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组中,IL-1RN变异基因型(1/2、2/2)显著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调整OR=2.03,95%C I=1.02-4.80)。结论IL-1RN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B IL-1RN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胃癌的化学治疗现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磊贞 陈强 《胃肠病学》 2005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关键词 胃癌 化学疗法 恶性肿瘤 AGC 消化道
下载PDF
含大剂量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 被引量:5
5
作者 郑磊贞 陈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 研究含大剂量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ECLF) 方案在治疗晚期胃癌中的作用。 方法 1998 年5月~1998 年12 月,30 例晚期胃癌随机分组治疗。 结果 大剂量表阿霉素组(90 mg/m2 缓慢静脉推注) 优于常规... 目的 研究含大剂量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ECLF) 方案在治疗晚期胃癌中的作用。 方法 1998 年5月~1998 年12 月,30 例晚期胃癌随机分组治疗。 结果 大剂量表阿霉素组(90 mg/m2 缓慢静脉推注) 优于常规剂量组(50 mg/m2) 。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5 % 、40% ,但P> 005 。除腹泻外,两组的Ⅲ~Ⅳ级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 结论 含大剂量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胃癌 大剂量 胃肿瘤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磊贞 顾建春 +5 位作者 龚继芳 李小平 陈思宇 章莉 焦晓栋 王杰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8-603,共6页
目的探讨热点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为主的方案进行化疗。用TaqMan-MGB探针进行原癌基因TP53 rs104... 目的探讨热点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为主的方案进行化疗。用TaqMan-MGB探针进行原癌基因TP53 rs1042522(G/C)、代谢相关基因GSTP1 rs1695(A/G)和CYP11B2 rs1799998(T/C)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XRCC1 rs1799782(C/T)和ERCC2 rs1799793(G/A)的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MST)及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对9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6个月,MST为34.93个月。TP53 rs1042522(G/C)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患者化疗后的MST相关,携带TP53 rs1042522野生基因型G/G组的MST为51.2个月,而携带变异基因型(G/C+C/C)组的MST为26.6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较为接近(P=0.073);其他基因多态性与MST无显著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和病理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化疗预后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TP53(rs1042522G/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用药效果呈临界相关,进一步的验证还需要扩大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DNA修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卡培他滨 紫杉醇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郑磊贞 王志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药物化疗是胃癌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是胃癌化疗的常规用药,但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往往产生不同的疗效,因此确定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化疗效果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国内外化疗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综述了... 药物化疗是胃癌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是胃癌化疗的常规用药,但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往往产生不同的疗效,因此确定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化疗效果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国内外化疗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综述了氟尿嘧啶类和铂类等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敏感性研究的关系,以期为胃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敏感性 多态性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磊贞 朱雪茹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4期256-259,共4页
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第一个肿瘤相关抗原在黑色素瘤中被发现,使得肿瘤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CD8+T淋巴细胞成为癌症治疗新途径.随后,多种免疫治疗手段如白细胞介素、基因治疗、树突状细胞等不断出现,然而,这些免疫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治疗... 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第一个肿瘤相关抗原在黑色素瘤中被发现,使得肿瘤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CD8+T淋巴细胞成为癌症治疗新途径.随后,多种免疫治疗手段如白细胞介素、基因治疗、树突状细胞等不断出现,然而,这些免疫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却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抑制剂 检查点 CD8+T淋巴细胞 特异性细胞毒性 肿瘤相关抗原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美施康定直肠给药控制晚期消化道肿瘤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磊贞 陈强 +1 位作者 任刚 顾文华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9年第4期76-76,共1页
率达90.7% 。不良反应(表6)如下所列,其中有一例因剧烈呕吐而中止用药。讨  论美施康定(Morphine Sulphate ControlledreleaseTablets,MScontin)为新研制的硫酸吗啡... 率达90.7% 。不良反应(表6)如下所列,其中有一例因剧烈呕吐而中止用药。讨  论美施康定(Morphine Sulphate ControlledreleaseTablets,MScontin)为新研制的硫酸吗啡控释片。由于其镇痛时间长,使用方便,作为口服已被病人所接受,但对于那些伴有顽固性恶心或吞咽困难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其癌性疼痛常不能通过口服给药来解决。我院用直肠给药方式,给药间隔基本不变,其疼痛缓解率达90.7% ,与文献报道口服给药的有效率90~93% 相似,且使用方便,可避免肌肉、静脉、皮下和鞘内方式给病人带来痛苦,便于门诊和家庭使用。就不良反应而言,本组有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和幻觉,但都能通过对症处理加以解决,且没有任何明显的局部付反应,仅一例因剧烈的呕吐导致用药失败,分析原因,此患者有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因此,治疗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防止用药失败的一个基本保证。总之,美施康定直肠给药治疗有顽固性恶心或吞咽困难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控制癌痛的方式,用直肠给药代替口服给药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癌性疼痛 美施康定 直肠给药
下载PDF
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郑磊贞 蔡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3,共4页
胃癌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复杂,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胃癌 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21
11
作者 王佳蕾 李进 +12 位作者 秦叔逵 程颖 张清媛 刘天舒 杨春康 叶正宝 徐农 郑磊贞 胡春宏 张沂平 陶敏 于志坚 庄志祥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214例,随机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雷替曲塞3mg/m2... 目的前瞻性比较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214例,随机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雷替曲塞3mg/m2静滴,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第1天。对照组: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第1~5天;氟尿嘧啶375mg/m2静滴,第1~5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第1天。两方案均3周为1周期。每3个周期评价疗效,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最多治疗6周期。结果全组203例可评价疗效,214例可评价毒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9.1%(30/103)和17.0%(1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7%和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7)。试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8.7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536,P=0.045)。试验组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48.2%vs.29.4%,P=0.005)和转氨酶升高(49.1%vs.35.3%,P=0.04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61.8%vs.40.2%,P=0.0002)。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是晚期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案,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毒副反应可耐受且用药方便,不用亚叶酸钙增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大黄素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r的耐药逆转作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陆长虹 李杰 +5 位作者 郭伟剑 楼丽广 唐卫东 郑磊贞 章莉 沈伟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药成分大黄素 (Emodin ,EMD)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 7/Adr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四唑氮盐 (MTT)比色法 ,P糖蛋白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EMD在 0~ 2 0 μmol/L浓度时作用 14天后对MCF 7/Adr未... 目的 :探讨中药成分大黄素 (Emodin ,EMD)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 7/Adr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四唑氮盐 (MTT)比色法 ,P糖蛋白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EMD在 0~ 2 0 μmol/L浓度时作用 14天后对MCF 7/Adr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EMD在 10 μmol/L浓度时 ,其耐药逆转倍数为 1 7倍。EMD在 2 0 μmol/L浓度时 ,处理MCF 7/Adr 2、4、6和 11天后 ,检测P糖蛋白发现自第 4天起P糖蛋白表达下降 ,至第 11天无法检测到P糖蛋白的表达。结论 :EMD具有逆转MCF 7/Adr多药耐药性的作用 ,可明显下调P糖蛋白的表达 ,且逆转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乳腺癌 多药耐药细胞 MCF-7/ADR细胞 耐药逆转作用
下载PDF
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和防治进展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李倩 郭伟剑 郑磊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0-433,共4页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抗癌谱广、毒副反应轻微是其主要特点。但该药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却高达90%,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神经毒性分为两种:以遇冷后表现加重为特征的急性神经毒性以及与顺铂相似的慢性的累...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抗癌谱广、毒副反应轻微是其主要特点。但该药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却高达90%,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神经毒性分为两种:以遇冷后表现加重为特征的急性神经毒性以及与顺铂相似的慢性的累积神经毒性。该文就LOHP所引起的神经毒性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神经毒性 药物副作用 防治进展
下载PDF
雷替曲塞单药治疗不能耐受或不适合5-FU/CF治疗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全国多中心Ⅳ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秦叔逵 杨柳青 +11 位作者 李进 刘云鹏 程颖 徐农 叶正宝 徐建明 白玉贤 梁军 黄建瑾 郑磊贞 于丁 王哲海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开展国产雷替曲塞(赛维健)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和评价雷替曲塞单药治疗不能耐受或者不适合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全国多... 目的开展国产雷替曲塞(赛维健)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和评价雷替曲塞单药治疗不能耐受或者不适合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全国多中心的Ⅳ期临床研究设计。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15 min,21天为1个周期。治疗持续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接受的毒性。主要研究目的是安全性评价,采用NCI CTC 3.0版标准。次要目的为有效性评价,客观疗效按照RECIST 1.1版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共入组215例患者,其中205例患者进入安全分析集(SS),204例患者进入全分析集(FAS)。在研究过程中,92例患者发生394例次的不良事件(AEs),其中1~2级占94.4%,3~4级仅占5.3%;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为5.8%。最常见的AEs是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恶心和疼痛。治疗过程中,监测肝酶水平发现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在第1周期雷替曲塞治疗后开始升高,在第2或第3周期时达到峰值,第4周期恢复至基线水平。与此同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水平未见明显升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3.7%。最常见的消化道AEs包括恶心(8.3%)、腹泻(4.4%)和呕吐(3.9%)。心电图异常罕见。全组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二线、三线治疗的DCR分别为49.5%和37.3%,中位OS分别为13.6个月和8.9个月。结论国产雷替曲塞(赛维健)单药治疗含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者不适合5-FU/CF治疗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良好,同时其疗效确切,且与5-FU不存在完全交叉耐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雷替曲塞 不良事件 氟尿嘧啶 化学治疗
下载PDF
草酸铂腔内应用治疗恶性体腔积液 被引量:8
15
作者 章莉 郭伟剑 +3 位作者 李杰 郑磊贞 沈伟 蔡嵘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观察草酸铂局部腔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10例晚期肿瘤伴有恶性体腔积液的患者,局部抽出积液后注射草酸铂50-100mg和免疫制剂,同时予化疗,所有患者完成局部治疗1-2个疗程,全身化... 目的观察草酸铂局部腔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10例晚期肿瘤伴有恶性体腔积液的患者,局部抽出积液后注射草酸铂50-100mg和免疫制剂,同时予化疗,所有患者完成局部治疗1-2个疗程,全身化疗1-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时间为21-28天。结果10例患者中CR2例,PR4例,NC4例,有效率为60%。毒性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感觉障碍。结论草酸铂局部腔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所致恶性体腔积液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铂 肿瘤转移/药物疗法 灌注 局部 腹腔 胸腔 心包积液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蔡嵘 任刚 +3 位作者 陈强 许幼如 郑磊贞 陆汉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c Ha ras和p5 3基因点突变。结果 Hp阳性患者c Ha ras和 p5 3基因的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 ;胃癌组Hp阳性患者中c Ha ras和 p5 3的突变率显著高于... 目的 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c Ha ras和p5 3基因点突变。结果 Hp阳性患者c Ha ras和 p5 3基因的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 ;胃癌组Hp阳性患者中c Ha ras和 p5 3的突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 结论 Hp的感染可能和胃癌的发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病因学 癌基因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抗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小平 郑磊贞 +2 位作者 顾建春 马飞 郭伟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2-555,共4页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与奥沙利铂联合抗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方法转移性肝癌造模成功后,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n=12):奥沙利铂组(A组)、生脉中剂量组(B组)、奥沙利铂+生脉小剂量组(C组)、奥沙利铂+生脉中剂量组(D组)、奥沙利铂+生脉大剂...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与奥沙利铂联合抗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方法转移性肝癌造模成功后,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n=12):奥沙利铂组(A组)、生脉中剂量组(B组)、奥沙利铂+生脉小剂量组(C组)、奥沙利铂+生脉中剂量组(D组)、奥沙利铂+生脉大剂量组(E组)和对照组。生脉注射液小、中、大剂量浓度分别为10.0、100.0、1 000.0μg/L,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 mL/d腹腔注射,连续给药。奥沙利铂剂量浓度为9.3μg/L。给药14 d后处死小鼠,观察瘤重抑制率和肝转移抑制率;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介素(IL)-15、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D、E组小鼠的瘤重抑制率和肝转移抑制率均明显升高(P<0.01),HGF、IL-15、IL-6和VEGF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肝脏MVD明显降低(P<0.01)。A、D、E组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和抗肿瘤肝转移作用,其对肝转移的干预机制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奥沙利铂 结肠肿瘤 肝转移
下载PDF
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青 陆舜 +10 位作者 朱蕙燕 郑磊贞 姜斌 梁晓华 赵任 周箴 王梅 陈健华 徐宇 秦环龙 魏于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1]。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多项临床研究[2-3]显示,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1]。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多项临床研究[2-3]显示,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不同进展阶段,甚至转移性和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瘤病毒 H101 T-VEC 肿瘤 共识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顾建春 郑磊贞 +2 位作者 章莉 陈思宇 李小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晚期胃癌患者20例,给予紫杉醇8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卡培他滨1000mg/m2,分早晚各口服1次,第1~14天;21天为1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19例可评价疗效,获CR1例...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晚期胃癌患者20例,给予紫杉醇8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卡培他滨1000mg/m2,分早晚各口服1次,第1~14天;21天为1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19例可评价疗效,获CR1例,PR7例,总有效率(RR)为42.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4.8个月和9.7个月,1年生存率为36.8%。主要的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脱发和手足综合症。结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紫杉醇 卡培他滨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奥沙利铂化疗中血清NGF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倩 郭伟剑 +6 位作者 陈强 郑磊贞 沈伟 章莉 顾文华 李小平 冯艺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457,461,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奥沙利铂(L-OHP)化疗过程中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动态变化,研究NGF与L-OFIP神经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定期评价37例应用L-OHP患者的神经毒性,采用Bertheault-Cvitkovic标准进行分级;应用ELISA法动态... 目的:观察应用奥沙利铂(L-OHP)化疗过程中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动态变化,研究NGF与L-OFIP神经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定期评价37例应用L-OHP患者的神经毒性,采用Bertheault-Cvitkovic标准进行分级;应用ELISA法动态检测血清NGF化疗前后的变化;分析NGF下降幅度与神经毒性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L-OHP给药后,NGF较基础值下降。NGF下降幅度大于33.24%(NGF下降幅度的中位值)的人数的百分比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而增高。NGF的下降幅度与对应化疗周期的神经毒性分级相关(r=0.522,P<0.001),而与患者多周期化疗后的毒性分级不相关(P>0.05)。结论:L-OHP化疗过程中NGF水平下降;NGF下降幅度与临床神经毒性症状的分级相关。NGF的下降可一定程度预测L-OHP化疗后的近期神经毒性,但不能预测远期神经毒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毒性 奥沙利铂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