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BRM1分子表达及作用分析
1
作者 高洋 卫田 +5 位作者 张星哲 豆猛 郑秉暄 牛泽家馨 郑瑾 田普训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PBRM1分子在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组肾脏组织(每组5例),分为正常肾脏组(Control组)、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STA组)、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采用... 目的探讨PBRM1分子在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组肾脏组织(每组5例),分为正常肾脏组(Control组)、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STA组)、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多溴蛋白1(polybromo 1,PBRM1)在3组中的蛋白表达。结合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分析PBRM1在肾脏IRI后的表达,探讨其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Pbrm1分子在Th17细胞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STA组相比,IRI组的PBRM1表达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经GSE180420数据库分析显示,与Control相比,IRI组PBRM1分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GSEA结果提示PBRM1可促进Th17细胞的功能。体外实验证实,与Th0细胞相比,Pbrm1基因的转录水平在Th17细胞中显著升高。结论移植肾IRI后PBRM1分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BRM1分子可能通过影响Th17细胞的功能,从而加重肾脏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多溴蛋白1 TH17细胞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卫田 邓格 +7 位作者 豆猛 郑秉暄 石玉婷 郭映聪 丁晨光 丁小明 薛武军 田普训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患者10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抗感染策略及临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患者109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抗感染策略及临床转归。结果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病原学诊断较为困难,常以混合感染为主,主要病原体为耶氏肺孢子菌26例(23.9%)、巨细胞病毒22例(20.2%)、支原体15例(13.8%)、肺炎克雷伯菌13例(11.9%)。经综合治疗97例(89.0%)患者痊愈出院,12例(11.0%)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目前诊断基于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病原体以耶氏肺孢子菌与巨细胞病毒为主,对高危患者应动态监测,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性足疗程治疗。临床上间质性肺炎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吸氧、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减轻炎症因子,并及时完善病原学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检查、由经验性转为针对性有效抗感染,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有效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间质性肺炎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铁死亡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郑秉暄 王博 +1 位作者 田普训 丁晨光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53-256,共4页
2012年Dixon等[1]首次提出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种新的细胞死亡类型,其特征主要是铁离子过载、毒性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导致细胞死亡,形态学主要表现为胞膜破裂,无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膜密度增加、体积减小等[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 2012年Dixon等[1]首次提出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种新的细胞死亡类型,其特征主要是铁离子过载、毒性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导致细胞死亡,形态学主要表现为胞膜破裂,无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膜密度增加、体积减小等[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死亡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急性肾损伤、缺血/再灌注[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肾脏疾病 脂质过氧化物 DIXON 细胞死亡 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膜 胞膜破裂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浸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格 豆猛 +8 位作者 宫惠琳 郑秉暄 石玉婷 卫田 丁晨光 郑瑾 丁小明 薛武军 田普训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在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表达和科学意义。方法利用CIBERSORT算法对GEO数据集GSE36059中的免疫细胞浸润进行分析。选取三组肾脏穿刺组织,分为正常肾脏组(Control组)、...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在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表达和科学意义。方法利用CIBERSORT算法对GEO数据集GSE36059中的免疫细胞浸润进行分析。选取三组肾脏穿刺组织,分为正常肾脏组(Control组)、移植肾肾功能稳定组(Stable组)、ABMR组。组织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1、CD68、CD86、CD206的染色程度及阳性部位。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巨噬细胞及其亚型的浸润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GSE36059分析显示,与Stable组相比,ABMR组浸润的M0巨噬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Stable组相比,ABMR组的移植肾内浸润的总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主要分布在微血管周围(肾小球内和间质毛细血管)。对ABMR组中浸润的巨噬细胞进一步分型表明,以M1型巨噬细胞为主,M2型巨噬细胞浸润不显著。肾小球内总巨噬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移植肾功能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和0.823)。结论肾移植受者发生ABMR时,M1型巨噬细胞显著浸润,且主要浸润在移植肾组织内的微血管周围。我们推测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可以招募趋化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ABM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生物人工肾在肾衰竭研究中的进展
5
作者 牛泽家馨 卫田 +1 位作者 郑秉暄 田普训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肾衰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医疗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肾脏功能替代疗法是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尚存在诸多局限性,肾脏移植又因器官短缺匮乏限制了肾衰竭患者的普遍救治。近年来... 肾衰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医疗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肾脏功能替代疗法是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尚存在诸多局限性,肾脏移植又因器官短缺匮乏限制了肾衰竭患者的普遍救治。近年来生物人工肾(bioartificial kidney)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替代肾小球过滤功能的血液过滤器和替代肾小管功能的生物反应器,旨在替代肾脏的大部分过滤、重吸收、分泌及代谢功能。本综述重点介绍国际前沿的生物人工肾装置的进展,包括硅纳米技术、组织工程及透析液再生技术等,重点是血液过滤器的滤过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载体膜以及体外肾小管细胞的培养技术及存在的技术难点。期待现代生物人工肾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肾脏替代方式应用于肾衰竭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肾脏替代治疗 人工肾 血液过滤 生物反应器
原文传递
髓源性抑制细胞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6
作者 张星哲 郑秉暄 +8 位作者 邓格 豆猛 石玉婷 卫田 郭映聪 韩锋 赵艳龙 丁晨光 田普训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IRI组、IRI+MDSC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采取背部双侧切口,切除左肾。假手术组小鼠暴露右肾50 min后缝合,IRI组...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IRI组、IRI+MDSC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采取背部双侧切口,切除左肾。假手术组小鼠暴露右肾50 min后缝合,IRI组夹闭右侧肾蒂50 min后开放灌注,IRI+MDSC组于开放灌注1 h内经尾静脉输注使用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诱导的MDSC。恢复灌注后24h,留取小鼠血液及肾脏和脾脏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T细胞活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与IRI组相比,IRI+MDSC组小鼠肾功能明显改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低于IRI组[(29.6±3.1)和(34.1±1.4)mmol/L,(105±13)和(176±20)μmol/L,P均<0.05]。IRI+MDSC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程度、范围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IRI组减轻,Paller评分优于IRI组[(55.0±3.0)和(40.6±6.7)分,P<0.05]。IRI+MDSC组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IRI组(P均<0.05),TNF-α分别为(452±55)和(605±73)pg/mL,IFN-γ分别为(405±101)和(576±76)pg/mL,IL-6分别为(459±37)和(863±20)pg/mL;而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水平则高于IRI组,分别为(1519±244)和(926±66)pg/mL。同时,IRI+MDSC组小鼠脾脏中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IRI组,分别为(15.6±1.3)%和(20.2±1.4)%、(31.8±1.8)%和(4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体外诱导MDSC可通过抑制IRI后机体的炎症反应,减轻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脏 炎症反应 小鼠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秉暄 李金存 +2 位作者 王慧 李乐 袁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8期1572-1575,共4页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明显升高,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浓度可降低或不变,但HDL的亚型分布异常,即HDL3增加而HDL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明显升高,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浓度可降低或不变,但HDL的亚型分布异常,即HDL3增加而HDL2减少。这提示我们HDL3转变为富含CH的HDL2成熟障碍。不过,关于高脂血症在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还不十分清楚。但是目前有关该机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1)低白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增加,(2)外周脂蛋白的清除障碍,(3)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成熟障碍,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
原文传递
老年器官捐献供肾在不同年龄肾移植受者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郑秉暄 豆猛 +7 位作者 石玉婷 李杨 丁晨光 项和立 丁小明 郑瑾 薛武军 田普训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器官捐献供肾在不同年龄层的肾移植受者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298例接受供者年龄≥60岁的器官捐献供肾的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者年龄将...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器官捐献供肾在不同年龄层的肾移植受者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298例接受供者年龄≥60岁的器官捐献供肾的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30岁,59例)、B组(30~39岁,125例)、C组(40~49岁,83例)和D组(≥50岁,31例),观察不同年龄层术后AR发生情况;同时根据供受者年龄差将其分为年龄差≥25岁组(166例)和年龄差<25岁组(132例),观察AR发生情况。结果A、B、C、D四组术后1年内AR发生率分别为15.3%(9/59)、8.8%(11/125)、7.2%(6/83)和3.2%(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差≥25岁组和年龄差<25岁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2.5%(20/166)和5.3%(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1周、1个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1年内血清肌酐水平、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和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器官捐献供肾在不同年龄层受者中可获得满意的移植效果;随着受者年龄的降低,AR发生呈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供受者年龄差≥25岁的受者AR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老年供肾 急性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滴形态和脂滴表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存 郑秉暄 +2 位作者 王超 高星 叶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7期5220-5224,共5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滴形态和脂滴表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方法分离和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采用100μM油酸诱导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采用0、10、20、50μM的雷帕霉素处理肝细胞12 hr后,利用...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滴形态和脂滴表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方法分离和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采用100μM油酸诱导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采用0、10、20、50μM的雷帕霉素处理肝细胞12 hr后,利用中性脂肪染料Bodipy493/503对肝细胞内的脂滴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脂滴形态和数量。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的小鼠原代肝细胞脂滴表面蛋白ADRP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小鼠原代肝细胞,使用油酸处理能够明显增加原代肝细胞内脂滴的数量。随着体外雷帕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代肝细胞内脂滴的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也呈见明确的下降趋势,在20μM浓度下就表现出显著性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雷帕霉素能够在抑制肝细胞内脂肪储积的同时降低脂滴表面蛋白ADRP的表达水平,并且随着雷帕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其对ADRP表达的抑制越明显。结论:雷帕霉素能够抑制肝细胞内中性脂肪的储积,同时降低脂滴表面蛋白ADRP的表达水平。也间接说明了mTOR信号通路能够影响肝细胞内脂肪的储积,也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脂滴 脂滴表面蛋白 MTOR
原文传递
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诱导方案治疗后TCR高可变区监测结果差异分析
10
作者 韩锋 豆猛 +6 位作者 郑秉暄 王宇祥 丁晨光 丁小明 薛武军 郑瑾 田普训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07-711,共5页
目的观察总结不同诱导方案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T淋巴细胞受体(TCR)高可变区监测结果的差异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非干预性纵向观察,根据术后早期使用免疫诱导抗体不同,将1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分为巴利昔单抗组(BLX组,4例)、抗人类... 目的观察总结不同诱导方案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T淋巴细胞受体(TCR)高可变区监测结果的差异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非干预性纵向观察,根据术后早期使用免疫诱导抗体不同,将1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分为巴利昔单抗组(BLX组,4例)、抗人类胸腺免疫球蛋白组(rATG组,4例)和甲泼尼龙组(MP组,4例),建立免疫组库分析术前第3 d(服药前)和术后1周、2周、1个月外周血TCR-CDR3克隆多样性、克隆频率、克隆变化模式等差异,并通过与免疫相关标志物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各组结果差异及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均存活;术后免疫抑制方案按照受者免疫状态调整用药剂量,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rATG组出现2例轻度感染;TCR-CDR3克隆多样性、克隆频率、克隆变化模式及部分免疫标志物指标等在各组间及组内均发生改变,其中rATG组改变最明显。结论受者外周血TCR-CDR3表达谱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应用后出现不同的表达特点,与免疫状态的改变显示出一定相关,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中可能成为一种对感染或排斥有预测价值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T淋巴细胞受体 基因 免疫
原文传递
活体肾移植供者留存肾不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对供者长期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豆猛 郑秉暄 +7 位作者 韩锋 丁晨光 潘晓鸣 丁小明 项和立 任莉 薛武军 田普训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留存肾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对供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及长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0月19日至2018年12月31日512例活体肾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留存肾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对供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及长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0月19日至2018年12月31日512例活体肾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供者左、右肾GFR,根据供者术前留存肾GFR结果,将供者分为GFR<45 ml/min组111例(其中12例供者留存肾GFR为35~40 ml/min),45 ml/min≤GFR<50 ml/min组91例和GFR≥50 ml/min组147例。评价供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及长期健康情况。结果根据随访情况,512例供者中163例因资料不完整排除,349例供者纳入本研究,供者随访时间为1.0~20.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3年。所有随访供者均健康存活,术后无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生。三组供者术后高血压及尿蛋白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留存肾GFR<45 ml/min组相比,留存肾GFR≥50 ml/min组的血清肌酐水平在术后3d、1周、3个月、1年、3年、5年、10年均略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高,术后3d、1周、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10年以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存肾GFR<45 ml/min组与留存肾45 ml/min≤GFR<50 ml/mi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供者术后10年以上的GFR(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后长期安全性良好。对于术前总GFR≥80 ml/min的供者,留存肾GFR影响供者早期肾功能水平,留存肾GFR高的供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血肌酐水平较低、eGFR水平较高,但留存肾GFR水平不影响供者术后远期肾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肾小球滤过率 供者
原文传递
肾移植受者免疫风险分层评估标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玉婷 豆猛 +7 位作者 田普训 郑秉暄 邓格 丁晨光 郑瑾 丁小明 薛武军 甘宝玉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743-748,共6页
目的:分析尸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术前危险因素并建立AR风险分层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尸体供肾移植且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1382例受者资料,根... 目的:分析尸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术前危险因素并建立AR风险分层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尸体供肾移植且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1382例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AR组,115例)与非急性排斥反应组(非AR组,1267例)。对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AR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回归系数建立评分标准。根据受者评分结果将其分为低危组(907例)、中危组(450例)及高危组(25例),并分析比较不同评分组受者AR发生情况。结果:1382例受者中术后1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115例,总体AR发生率为8.32%(115/138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供者年龄、供受者年龄差≥25岁、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供肾冷缺血时间≥12 h、供受者HLA错配数≥3、扩大标准供者(expanded criteria donor,ECD)是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供受者年龄差≥25岁(OR=1.84,95%CI:1.19~2.83,P=0.006)、冷缺血时间≥12 h(OR=2.09,95%CI:1.33~3.22,P<0.001)、HLA错配数≥3(OR=2.25,95%CI:1.49~3.39,P<0.001)、PRA+DSA阳性(OR=2.10,95%CI:1.18~3.58,P=0.008)、ECD(OR=2.26,95%CI:1.47~3.51,P<0.001)五个变量,根据其回归系数计算评分,建立了基于以上5个危险因素的总分为36分的评分系统。根据评分的三分位数将受者分为低、中、高危组,三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4.3%、14.7%和40.0%,中危组及高危组AR发生率高于低危组(均P<0.001)。结论:肾移植受者免疫风险分层评估能够有效地区分术后AR风险大小;针对免疫风险分层为中、高危的肾移植受者应在术前诱导和维持期适当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强度和剂量,并动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