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5年再入院ISR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周桑 秦永文 +4 位作者 胡桃红 杨学青 郑程荣 张铮 靳志涛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07-411,416,共6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5年再入院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首次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并于术后5年再次在中心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103例冠心病患者作...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5年再入院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首次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并于术后5年再次在中心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10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他们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n=49)和非ISR组(n=54)。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相关临床数据,并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R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D-二聚体水平(P<0.01)高于非ISR组,ISR组冠心病家族史比率、术后吸烟比率高于非ISR组(均P<0.05)。运用ROC曲线分析各因素对PCI术后ISR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LDL-C在预测ISR存在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0.01),最佳临界值为2.34 mmol/L,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4.4%;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P<0.01),最佳临界值为0.49μg/L,灵敏度为63.3%,特异度为85.2%;糖化血红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P<0.01),最佳临界值为7.45%,灵敏度为51.0%,特异度为98.1%。冠心病家族史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9(P=0.082),术后吸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P<0.01)。结论LDL-C、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冠心病家族史和术后吸烟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再狭窄 糖化血红蛋白 冠心病家族史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老年HFrEF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心脏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娟 刘辉 +4 位作者 张丽娜 辛超 廖翔 郑程荣 郑新民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388-1392,共5页
目的:探究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133例老年HFrE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老年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133例老年HFrE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n=69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培哚普利,n=6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的心功能分级、心脏重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心功能指标水平;记录两组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的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Z=2.112,P=0.035)。两组治疗3个月时的LVEF值高于治疗前(P<0.05),LVEDd、LVESD值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的HR值低于治疗前(P<0.05),CO、CI值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的血清NT-proBNP、hs-CRP、cTn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低血压、干咳、头晕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HFrEF安全有效,前者在改善心功能及心脏重构,稳定血流动力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 老年 沙库巴曲缬沙坦 培哚普利 心功能
下载PDF
计算流体力学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张铮 田宇航 +2 位作者 靳志涛 郑程荣 胡桃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潜在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但研究发现斑块常位于冠状动脉(冠脉)的特定部位,提示血管局部流体动力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起着至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潜在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但研究发现斑块常位于冠状动脉(冠脉)的特定部位,提示血管局部流体动力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 计算流体力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炎症性疾病 流体动力学 冠心病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永涛 覃军 +4 位作者 高旭滨 陈国柱 郑程荣 杨杰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3-73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在平原与高原采集一般资料、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AMS... 目的观察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在平原与高原采集一般资料、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AMS评分及体能测试结果。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47)。唑吡坦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0.009)。不同时间点唑吡坦组AMS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19、0.014、0.025、0.026),其中唑吡坦组各时间点的重度AMS发病率均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47、0.044、0.031和0.020)。急性高原暴露20h后,唑吡坦组虚弱、疲劳、眩晕症状明显轻于安慰剂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两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体力活动能力、左右手握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唑吡坦能减轻AMS症状,降低AMS发病率,可望成为预防AMS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 睡眠障碍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评价 被引量:36
5
作者 张丽娟 靳志涛 +5 位作者 张铮 高国杰 丁力平 张丽娜 郑程荣 郑新民 《中国药业》 CAS 2021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均持续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vs 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疗效显著,能有效延缓心肌重塑,降低NT-proBNP,sST2,AngⅡ水平,缓解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美托洛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心力衰竭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空腹血糖水平、超重及糖尿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熙然 郑程荣 +4 位作者 鞠鹏 何妍 白帆 李琳 白玉蓉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某部门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血糖、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6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495例成人进行横断面研究。Hp感染的诊断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根据^(13)C-... 目的探讨某部门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血糖、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6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495例成人进行横断面研究。Hp感染的诊断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分析两组糖代谢指标和体重指数的差异以及Hp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Hp阳性率的差异,以及超重与非超重者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495例受检者中Hp阳性365例(24.38%);相比Hp阴性组,Hp阳性组具有更高的空腹血糖(FBG)水平[(5.3±1.4)vs.(5.2±0.8)]、更高的糖尿病合并率(8.5%vs.5.4%)以及更高的超重患病率(40.5%vs.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Hp阳性率更高(33.7%vs.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被进一步分为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阳性亚组的FBG明显高于阴性亚组[(8.6±3.2)mmol/L vs.(7.5±1.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者(540例)Hp感染率高于非超重者(27.4%vs.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BG是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147(1.030~1.278))。结论Hp感染与FBG水平升高和超重相关,FBG水平是Hp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Hp感染风险明显增加,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空腹血糖 体重指数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唑吡坦改善高原睡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永涛 覃军 +4 位作者 高旭滨 陈国柱 郑程荣 杨杰 黄岚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624-627,共4页
目的观察唑吡坦在高原睡眠障碍治疗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例。唑吡坦组予唑吡坦片10 mg,睡前口服;安慰剂组予安慰剂(由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院制... 目的观察唑吡坦在高原睡眠障碍治疗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例。唑吡坦组予唑吡坦片10 mg,睡前口服;安慰剂组予安慰剂(由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院制作,并经辐照中心辐照消毒处理),服用方法同唑吡坦。均在急进高原前一晚始服药,连续服用7 d。分别在平原和高原采集一般资料、指脉氧饱和度(Sp O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0例,实际完成39例,安慰剂组1例因个人原因失访。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睡眠质量PSQI各因子评分及其总评分[(4.15±2.76)分vs(6.58±3.98)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均<0.05);两组内Sp O2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比较在平原与高原Sp O2水平相当(P均>0.05);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与5羟色胺水平在平原与高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唑吡坦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高原睡眠障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高原 睡眠障碍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组分中包含糖耐量减低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琳 郑程荣 +5 位作者 靳志涛 王熙然 秦雪英 鞠鹏 李全民 白玉蓉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中糖耐量减低(IGT)对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参加体检的1 989名年龄≥40岁且既往无T2DM的某部机关干部作为调查对象,...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中糖耐量减低(IGT)对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参加体检的1 989名年龄≥40岁且既往无T2DM的某部机关干部作为调查对象, 对一般人口学信息、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 并随访观察其T2DM发生情况作为研究结局。根据是否发生T2DM, 将研究对象分为T2DM组和非T2DM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是否患有MS和(或)IGT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 并计算人口归因分数(PAF)以表达T2DM的发病归因于MS和IGT的比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1年。随访期间, 共有291例(14.63%)确诊T2DM。与非T2DM组(1 698例)比较, T2DM组患者年龄较大, 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比例更高, 并且腰围、体重指数、收缩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更高(均P<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运动、糖尿病族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 与非MS人群相比, 基线时患有MS的人群T2DM的发病风险(HR=2.84, 95%CI 1.20~6.69)及PAF(PAF=18.70%, 95%CI 11.82%~25.60%)均显著升高。IGT人群的T2DM发生风险(HR=3.17, 95%CI 1.88~5.34)和PAF(PAF=21.63%, 95%CI 10.07%~35.53%)均高于糖耐量正常者。具有IGT的非MS人群(PAF=11.50%, 95%CI 10.71%~19.83%)比糖耐量正常的MS人群(PAF=0.69%, 95%CI -5.75%~11.47%)与T2DM发生关联更强。代谢异常组分中含有IGT的MS患者其T2DM发生风险(HR=4.39, 95%CI 2.40~8.04)及PAF最高(PAF=21.87%, 95%CI 10.63%~37.34%)。结论本研究MS且代谢异常组分中含有IGT的人群其T2DM发病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代谢综合征 糖耐量减低 人口归因分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