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光纤VISAR在动高压中的测量技术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其先 谭华 +6 位作者 王为 李学梅 王悟 胡力 叶昆珍 刘国祥 郑胜才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介绍了全光纤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仪 (F VISAR)的原理 ,并在动高压条件下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 ,在Hopkinson杆实验中冲击速度较低 ,全光纤VISAR系统工作性能很好 ;在一级轻气炮实验中冲击速度较高 ,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并对此进行... 介绍了全光纤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仪 (F VISAR)的原理 ,并在动高压条件下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 ,在Hopkinson杆实验中冲击速度较低 ,全光纤VISAR系统工作性能很好 ;在一级轻气炮实验中冲击速度较高 ,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AR 动高压 测量技术 全光纤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仪
下载PDF
LncRNA-PVT1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胜才 廖文华 +4 位作者 邹子俊 曾可静 周明根 郑煜凯 何志捷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VT1在LPS诱导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基因表达相关性,推测lncRNA-PVT1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LPS刺激THP-1源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造模,利用RT-qPCR检测...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VT1在LPS诱导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基因表达相关性,推测lncRNA-PVT1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LPS刺激THP-1源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造模,利用RT-qPCR检测,比较不同刺激浓度(0、0.5、5.0μg/ml,8 h)下各组细胞中lncRNA-PVT1及TNF-α、IL-1β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1β及TNF-αmRNA在LPS不同刺激浓度下,均表达上调,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着刺激浓度增加,IL-1β及TNF-αmRNA表达量上升,呈浓度依赖,在LPS 5.0μg/ml作用8 h下,IL-1β及TNF-αmRNA表达量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在5.0μg/ml LPS组中ln-cRNA-PVT1表达明显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5μg/ml LPS刺激8 h后,THP-1源巨噬细胞中lncRNA-PVT1相对表达量分别与IL-1β及TNF-α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2<0.6134,P=0.0125;R^2<0.7825,P=0.0015)。结论:LncRNA-PVT1在LPS致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高表达,且与TNF-α及IL-1βmRNA表达呈正相关,提示该lncRNA-PVT1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脓毒症 长链非编码RNA PVT1 THP-1源巨噬细胞
下载PDF
带闭环控制的双泵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
3
作者 陈亮 郑煜凯 +2 位作者 郑胜才 袁衡新 何志捷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提出一种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对心脏骤停家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方法:8头健康实验猪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6 min内无任何干预,6 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比... 目的:提出一种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对心脏骤停家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方法:8头健康实验猪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6 min内无任何干预,6 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比较辅以带闭环控制的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和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ED-CPR),并记录复苏过程中升主动脉压(PAO)、右房压(PRA)、冠脉灌注压(CPP)等指标。结果:与ED-CPR相比,AEI-CPR可使主动脉收缩压最大值提高到(103.83±5.87)mm Hg(P<0.05);冠脉灌注压最大值提高到(75.92±10.70)mm Hg(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能提高升主动脉收缩压及冠脉灌注压,复苏效果好,明显提高心肌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压 冠脉灌注压 闭环控制
下载PDF
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大循环与微循环变化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乔华 郑胜才 +3 位作者 凌钦 伍靓靓 杨正飞 方向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的大循环以及微循环的动态改变和协调一致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450~550 g)随机分为2组(n=10):失血性休克组(H-Shock)和脓毒性休克组(S-Shock)。H-Shock组于1 h内抽出全身血容量的40%;S-Shoc... 目的探讨严重失血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大鼠的大循环以及微循环的动态改变和协调一致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450~550 g)随机分为2组(n=10):失血性休克组(H-Shock)和脓毒性休克组(S-Shock)。H-Shock组于1 h内抽出全身血容量的40%;S-Shock组行盲肠结扎穿孔后关腹。两组均连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于基线状态(BL)后1、2、3 h以此类推行心脏超声、舌下微循环检查,共观察12 h或大鼠死亡(End)。于BL、MAP≤65 mmHg(Shock)、End时测量动脉血气。结果 H-Shock组中反映大循环和微循环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监测值较BL均下降(P <0.05);S-Shock组中反映大循环的MAP、ETCO2、心输出量等指标在3 h内无明显变化(P> 0.05),而微循环指标各时间点监测值与BL相比均下降(P <0.05);随着休克进展,两组动物的酸碱度均进行性降低,乳酸则进行性升高(P <0.05)。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变化基本一致;脓毒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不协调,大循环早期明显滞后于微循环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大循环 微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