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他者”情怀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芷芳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2-54,共3页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他者 黑人 女性 内在原因
下载PDF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野性的呼唤》与《雪虎》解析
2
作者 郑芷芳 黄诗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161-162,共2页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出生于1876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1部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3部戏剧等多类文学作品50余部,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高产作家。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以狗为主人公的小说的文本阅读为基...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出生于1876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1部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3部戏剧等多类文学作品50余部,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高产作家。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以狗为主人公的小说的文本阅读为基础,以其中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与《雪虎》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解析杰克·伦敦笔下对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生态批评 《野性的呼唤》 《雪虎》 自然
下载PDF
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论述
3
作者 郑芷芳 黄诗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9-70,共2页
由于个人经历的影响,在时代风尚与本土文化的熏陶下,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形成了鲜明的生态诗学,这种生态诗学集中体现了文化、文明、科学、技术等方面。斯奈德认为诗的本质来源于自然,蕴含了丰富的真善美特征。诗是"生态的求生本领&... 由于个人经历的影响,在时代风尚与本土文化的熏陶下,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形成了鲜明的生态诗学,这种生态诗学集中体现了文化、文明、科学、技术等方面。斯奈德认为诗的本质来源于自然,蕴含了丰富的真善美特征。诗是"生态的求生本领",作为诗人应该不断深入与回归自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生态诗学 美国文学
下载PDF
“电报体”与“易安体”——寻找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诗歌创作风格中的共同点
4
作者 郑芷芳 黄诗海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89-90,共2页
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相距甚远,各自为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她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拟就这两位杰出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在互为参照... 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相距甚远,各自为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她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拟就这两位杰出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在互为参照系的比较中,研究她们诗歌创作风格中的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李清照 诗歌创作风格 共同点
下载PDF
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女性主义解读
5
作者 郑芷芳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230-232,共3页
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分别是东西方著名女性诗词作家。本文从主题这一角度入手,运用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解读两位女诗人,并揭示二者反传统意识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李清照 女性意识 异同点
下载PDF
中西古典爱情诗的比较及其差异成因的探讨
6
作者 郑芷芳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74-75,共2页
本文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分析了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并从个人追求、社会背景、宗教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其差异成因。
关键词 中西古典爱情诗 内容与表现手法 差异成因
下载PDF
从学生的“输入”到“输出”论新的教学模式及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7
作者 郑芷芳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8Z期34-35,共2页
本文通过对本校学生英语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统计样本分析以及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的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由此本... 本文通过对本校学生英语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统计样本分析以及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的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由此本文指出,为达到使学生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的转变,教师应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变自身角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缩短师生间距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输入 输出 教师的角色定位
下载PDF
历史与伦理:厄普代克兔子系列小说的叙事向度 被引量:4
8
作者 黄诗海 郑芷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69-173,共5页
兔子系列小说充满生活质感的描绘演绎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蕴含着作者厄普代克的历史关怀和叙事伦理。作家将现实感受、历史理解和叙事活动有机结合,激起读者的对历史的想象、发问和反思,启迪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展示了一个... 兔子系列小说充满生活质感的描绘演绎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蕴含着作者厄普代克的历史关怀和叙事伦理。作家将现实感受、历史理解和叙事活动有机结合,激起读者的对历史的想象、发问和反思,启迪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展示了一个当代文学家所特有的历史意识、叙事方式和伦理倾向。厄普代克用他独特的思维观念来审视历史,通过生活化的历史叙事探询个体的存在和社会的走向,引领读者准确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因此,厄普代克关于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叙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与伦理构成了兔子系列小说的叙事向度,也使兔子系列小说成为一种蕴含特殊意义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子系列小说 历史 叙事伦理 叙事向度 厄普代克 美国现代小说
下载PDF
直面工业文明,关爱生命自然——劳伦斯长篇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诗海 郑芷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11期19-21,共3页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生态批评 生态思想
下载PDF
浅析厄普代克《兔子富了》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诗海 郑芷芳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4-56,共3页
"兔子系列"是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的《兔子富了》是这一系列的第三部,经过前两部的发酵,厄普代克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协会奖。通过对叙事视角、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以及幽默手法的运用... "兔子系列"是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的《兔子富了》是这一系列的第三部,经过前两部的发酵,厄普代克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协会奖。通过对叙事视角、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以及幽默手法的运用,使《兔子富了》的叙事艺术显得更加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兔子富了 叙事视角 现代主义手法 幽默
下载PDF
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诗海 郑芷芳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9期4-6,共3页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诗歌关于儿童题材方面的不同:一、中西诗歌中儿童形象的对比;二、中西诗歌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三、中西诗歌中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并结合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差异、语言文字模式等几方面探...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诗歌关于儿童题材方面的不同:一、中西诗歌中儿童形象的对比;二、中西诗歌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三、中西诗歌中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并结合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差异、语言文字模式等几方面探讨了中西社会文化特征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歌 对比研究 儿童题材
下载PDF
纳撒尼尔·霍桑的空间艺术——论《红字》的空间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诗海 郑芷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5-49,共5页
根据空间理论——尤其是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理论,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建构了三个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个空间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互相介入、互相结合、互相叠加,有时甚至互相抵... 根据空间理论——尤其是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理论,美国浪漫主义经典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建构了三个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个空间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互相介入、互相结合、互相叠加,有时甚至互相抵触与冲撞。正是通过空间的构建,霍桑把严肃的道德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赋予《红字》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也正是通过空间的构建,小说关于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主题和意蕴才更好地显现出来,并且展现出霍桑对现实世界的沉思和超越。在解读《红字》空间建构的过程中,读者得以欣赏文本的叙述技巧及其艺术效果,进而审视小说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空间理论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社会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