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身体与文本——18世纪末性别二元化构想的身体述行
1
作者 郑萌芽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是身体与语言的演示的结果,性别定义体现在行为实施、言语行为以及手势上等等,它是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其所栖身的具体的政治、经济语境密切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的人类学转折期,身体和灵魂、生理和智慧、... 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是身体与语言的演示的结果,性别定义体现在行为实施、言语行为以及手势上等等,它是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其所栖身的具体的政治、经济语境密切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的人类学转折期,身体和灵魂、生理和智慧、文化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局面,新旧范畴和历史话语的交织使得“人”这个概念的建构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身体 性别 二元化 文本 社会文化 19世纪初 男性气质
下载PDF
想象的女性气质与种族话语的交互——解读克莱斯特的叙事文本《圣多明哥的婚约》
2
作者 郑萌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6-60,共5页
关于女性气质问题,西蒙.波伏娃认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气质被两极化了,要么是纯洁的、赋予生命的圣母玛丽亚形象,要么是具有诱惑力、破坏性的夏娃形象。而《圣多明哥的婚约》的女主人公托妮既游离于两极女性气质之间,又同时体现了18世纪... 关于女性气质问题,西蒙.波伏娃认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气质被两极化了,要么是纯洁的、赋予生命的圣母玛丽亚形象,要么是具有诱惑力、破坏性的夏娃形象。而《圣多明哥的婚约》的女主人公托妮既游离于两极女性气质之间,又同时体现了18世纪末出现的种族话语与性别话语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女性性别认同问题还应当注意考察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女性气质 两级化 种族话语
下载PDF
彼得·汉德克小说《无欲的悲歌》中的情感空间 被引量:3
3
作者 郑萌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赫尔曼·施米茨定义,情感是空间性的、被灌注的氛围。彼得·汉德克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无欲的悲歌》发表于1972年,作品回忆了母亲在奥地利克拉根福的乡下与大都市柏林之间颠沛流离的一生。本文尝试探讨作品主人公在恐惧、羞耻... 赫尔曼·施米茨定义,情感是空间性的、被灌注的氛围。彼得·汉德克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无欲的悲歌》发表于1972年,作品回忆了母亲在奥地利克拉根福的乡下与大都市柏林之间颠沛流离的一生。本文尝试探讨作品主人公在恐惧、羞耻、绝望等情感张力中,如何被迫退行故乡、在绝望中自尽的情感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情感空间 恐惧 羞耻 绝望
下载PDF
论《明娜·冯·巴尔赫姆》中身体感知的启蒙问题
4
作者 郑萌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9,160,共8页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启蒙时期的感知话语为切入视角,解读莱辛的喜剧作品《明娜·冯·巴尔赫姆》。剧中明娜通过身体演示,模仿未婚夫台尔海姆受到压抑的视觉与听觉感知,引导台尔海姆恢复自身的整体感知能力,成...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启蒙时期的感知话语为切入视角,解读莱辛的喜剧作品《明娜·冯·巴尔赫姆》。剧中明娜通过身体演示,模仿未婚夫台尔海姆受到压抑的视觉与听觉感知,引导台尔海姆恢复自身的整体感知能力,成为完整的人。戏剧表达18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对构建感知整体性的呼吁——人要像重视理性那样,重视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能力。这既是对启蒙运动理性至上观念的反拨,又体现了启蒙时期身体感知话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追求,以及对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诉求,预示了启蒙之后古典时代的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启蒙运动 理性 视觉感知 听觉感知
原文传递
羞耻感与负罪感——简评《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
5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克劳蒂亚·本汀是汉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教授,她研究的领域涉及文学、历史人类学、性别研究、文化理论、情感研究、媒介学、戏剧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于2011年的论著《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呈现... 克劳蒂亚·本汀是汉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教授,她研究的领域涉及文学、历史人类学、性别研究、文化理论、情感研究、媒介学、戏剧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于2011年的论著《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呈现了她在悲剧理论与情感研究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悲剧理论 负罪感 羞耻感 法庭 德语文学 历史人类学 性别研究
原文传递
性别
6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16年第2期53-59,共7页
性别研究是丰富的、复杂的、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它的理论前身是女性主义文论,重点关注"文学与女性"这个主题。本论文尝试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回溯以及比较关于性别的问题研究历史中被讨论、拓展或者取代的典型思考方式与论... 性别研究是丰富的、复杂的、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它的理论前身是女性主义文论,重点关注"文学与女性"这个主题。本论文尝试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回溯以及比较关于性别的问题研究历史中被讨论、拓展或者取代的典型思考方式与论证模式,并考察跨文化的性别研究如何形成并发展。性别研究聚焦产生并维系性别权力机构的象征化实践,同时偏离以及讽刺性的模仿实践,又涵盖了颠覆权力秩序的可能性。由此文化转而成为述行演示性别认同与差异的舞台,性别研究也在跨越传统学科分野的进程中,彰显其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父权制 性别研究 性别表演 述行
原文传递
厄里倪厄斯的退场——论歌德的《陶里岛的伊菲格涅亚》中情感的内化
7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2期1-5,共5页
在荷马时代,所有的情感都是具象的:它们呈现为希腊神话系统中的神祗,如福波斯(恐惧之神),其神力侵袭人类,令人无力阻抗;古希腊的启蒙时代,情感失去其神秘的力量,内化为灵魂的情绪波动。本论文以歌德的戏剧《陶里岛上的伊菲格涅亚》为分... 在荷马时代,所有的情感都是具象的:它们呈现为希腊神话系统中的神祗,如福波斯(恐惧之神),其神力侵袭人类,令人无力阻抗;古希腊的启蒙时代,情感失去其神秘的力量,内化为灵魂的情绪波动。本论文以歌德的戏剧《陶里岛上的伊菲格涅亚》为分析对象,考察情感在其中经历类似的再编码过程: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原本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主题出场,后期却被内化为戏剧男主人公负罪感导致的想象。情感的内向投射,内在灵魂空间的发明,这是一个弱势的我向一个强势的自我认同的转变,表明了古典主义时期个体自我解放、控制掌握情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女神 情感 内化 古典主义
原文传递
克莱斯特喜剧《破瓮记》中受损的身体与沦落的乡村父权
8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1期11-14,共4页
《破瓮记》中的罐子历经代际更迭与自然灾害完好无损,这象征着性别与政治集体的延续性;而之后罐子的破洞与乡村法官头部的伤口,则表明代际传承不息的男性幻想以及乡村父权的破灭。新的理性化的官僚机制就此替代封建、私人的统治权威,却... 《破瓮记》中的罐子历经代际更迭与自然灾害完好无损,这象征着性别与政治集体的延续性;而之后罐子的破洞与乡村法官头部的伤口,则表明代际传承不息的男性幻想以及乡村父权的破灭。新的理性化的官僚机制就此替代封建、私人的统治权威,却并未与后者完全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延续性 身体 乡村父权 理性化官僚机制
原文传递
殡葬仪式上的笑声
9
作者 郑萌芽 《德语学习》 2005年第4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君特·格拉斯 《苏菲》 德语 文学欣赏 小说
原文传递
顺从却又叛逆的手——读霍夫曼斯塔尔的《她与他》
10
作者 郑萌芽 Hugo von Hofmannsthal 《德语学习》 2008年第4期5-7,共3页
手,可以称之为人的第二张脸,拥有无数功能,是人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主要媒介。它可以表明主人的自信,同时也能暴露主人的惊惶失措,霍夫曼斯塔尔的诗作《她与他》描述的正是一个与手密切相关的故事。
关键词 霍夫曼 斯塔 外部世界 主人
原文传递
捍卫男性自我认同的无望斗争 被引量:1
11
作者 Kurt Marti 郑萌芽 《德语学习》 2008年第2期6-9,共4页
关键词 自我认同 男性 意大利 工厂 文本 故事
原文传递
体验社会的生成性写作——析彼得·汉德克小说《无欲的悲歌》
12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2期14-17,共4页
舒尔泽认为,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进入了体验社会的历史时期,其体验导向与汉德克新主体主义写作方案相吻合。汉德克1972年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色彩的反成长小说,同时作品采取的回忆与叙事策略,使得叙事者能够感知被... 舒尔泽认为,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进入了体验社会的历史时期,其体验导向与汉德克新主体主义写作方案相吻合。汉德克1972年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色彩的反成长小说,同时作品采取的回忆与叙事策略,使得叙事者能够感知被叙述人物的身体感知与情感。叙述视角的转换,指向汉德克未来的写作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德克 日常 生成性写作 体验社会
原文传递
席勒戏剧《墨西拿新娘》中的情感诗学
13
作者 郑萌芽 《德语人文研究》 2019年第1期14-17,共4页
席勒的古典悲剧《墨西拿新娘》中戏剧人物的行为,主要受各种情绪的驱使;一系列不间断的暴力导致了兄弟阋墙的悲剧。墨西拿王族的悲剧,最终可以追溯至人失控的欲望与情感。这与席勒的悲剧美学理念,即暴力体验可以升华为崇高的情感,完全... 席勒的古典悲剧《墨西拿新娘》中戏剧人物的行为,主要受各种情绪的驱使;一系列不间断的暴力导致了兄弟阋墙的悲剧。墨西拿王族的悲剧,最终可以追溯至人失控的欲望与情感。这与席勒的悲剧美学理念,即暴力体验可以升华为崇高的情感,完全背道而驰,由此恰恰彰显了这一历史时期人类学话语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暴力 崇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