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Der f 7)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6
1
作者 郑蔓茵 邬玉兰 +2 位作者 闫浩 吉坤美 刘志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 目的克隆和表达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提取粉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提供的Der f 7编码区(CDS)(登录号为AY 28329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PCR(RTPCR)克隆Der f 7基因。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得到的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纯化结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Der f 7基因片段大小约为650 bp。测序结果表明,Der f 7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粉尘螨Der f 7基因(登录号为FJ436108)同源性为99%。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32a-Der f 7在BL21(DE3)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 r)约为23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Der f 7重组蛋白可被尘螨过敏患者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粉尘螨第7类变应原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Der f 7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螨 Der f7 变应原 表达 纯化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蔓茵 吴海辉 +3 位作者 王军 靳广毅 姜文奇 沙鸥 《解剖学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223-228,共6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甚至可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关于RB的研究已涉及病因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肿瘤干细胞及新药应用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就国内外RB发病机制的研...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甚至可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关于RB的研究已涉及病因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肿瘤干细胞及新药应用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就国内外RB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希望为R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分子生物学 基因突变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从2014年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议分析基础医学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
3
作者 郑蔓茵 梁怡琳 +6 位作者 谢天顺 牛俊飞 管又飞 谢苗 刘志刚 范新民 沙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8-748,共3页
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议(IFAA)第18届大会暨中国解剖学会第30届学术会议于2014年8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大会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共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国内外代表参会.深圳大学医学部... 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议(IFAA)第18届大会暨中国解剖学会第30届学术会议于2014年8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大会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共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国内外代表参会.深圳大学医学部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并在会议期间就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与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现就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内容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可以与各位同行进行分享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 神经解剖学 干细胞 学时比例 虚拟切片 医学院校 实验课 报告会 教学法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谢天顺 梁怡琳 +2 位作者 郑蔓茵 冯先玲 沙鸥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458-460,463,共4页
神经性疼痛属于慢性疼痛,以痛觉过敏为特征,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或间歇性烧灼痛,同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性增高。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直以来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背根神经节(DRG)作为痛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在痛觉的外周机制中起着极为... 神经性疼痛属于慢性疼痛,以痛觉过敏为特征,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或间歇性烧灼痛,同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性增高。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直以来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背根神经节(DRG)作为痛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在痛觉的外周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背根神经节上离子通道的认识,对于阐明神经性疼痛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对背根节上电压门控钠通道的研究进展,对其与神经性疼痛的关系加以综述,望有助于同行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电压门控 钠离子通道 神经性疼痛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5-HT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玲 郑蔓茵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29-30,共2页
目的分析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5-HT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深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观... 目的分析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5-HT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深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均治疗3周。观察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5-HT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1~3周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呈降低趋势,治疗1、2、3周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背数记忆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患者再认、联想、图片分测验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升高,对照组下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发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可有效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5-HT水平,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减少认知功能损害,缓解患者抑郁情绪,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无抽搐电休克 认知功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五羟色胺
下载PDF
氯氮平联合碳酸锂对躁狂症患者血清NO、ET-1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玲 郑蔓茵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45-46,49,共3页
目的探讨氯氮平联合碳酸锂对躁狂症患者血清NO、ET-1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次筛选78例躁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是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就诊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 目的探讨氯氮平联合碳酸锂对躁狂症患者血清NO、ET-1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次筛选78例躁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是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就诊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碳酸锂缓释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氮平片,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前,治疗1、2、4、6周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O、ET-1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3.59%,高于对照组的20.51%(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1、2、4、6周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呈降低趋势,治疗1、2、4周研究组患者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NO水平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躁狂症状,降低躁狂评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但是用药安全性不高,用药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症 氯氮平 碳酸锂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