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鳞毛蕨中的新间苯三酚及其体外抗菌活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郑诗倩 宋国强 +3 位作者 殷川平 陈艳芬 王帅帅 沈志滨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74-2479,共6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TLC薄层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通过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确定其化学...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TLC薄层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通过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确定其化学结构为2,5-cyclohexadien-1-one, 2-{[2,6-dihydroxy-4-methoxy-3-methyl-5-(1-isobutyl)phenyl]methyl}-3,5-dihydroxy-4,4-dimethyl-6-(1-oxobutyl)(1),命名为异绵马素BB(disaspidin BB)。对该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实验结果显示,与常用的外用药红霉素或莫匹罗星相比,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P)、溶血葡萄球菌S.haemolyticus(SH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均具有显著抗菌活性(P<0.05);异绵马素BB对耐头孢他啶的表皮葡萄球菌SEP1~SEP4、溶血葡萄球菌SHA5~SHA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8和MRSA9均敏感;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67~2.71、10.00~33.33μg·mL^(-1)。结果表明异绵马素BB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以及开发成外用抗感染新药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间苯三酚衍生物 异绵马素BB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黄绵马酸BB联合红霉素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芝玲 莫梓童 +3 位作者 郑诗倩 谢胜军 蓝诗华 沈志滨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17-2427,共11页
目的探讨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抑菌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为黄绵马酸BB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被膜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11株S... 目的探讨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抑菌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为黄绵马酸BB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被膜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11株SE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与最低抑膜浓度(minimum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价联合用药对SE的动态杀菌作用;通过二甲氧唑黄[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5-[carbonyl(phenylamino)]-2H-tetrazolium hydroxide,XTT]比色法、半定量黏附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评价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各阶段的清除作用;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索联合用药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的FICI为(0.51±0.00)~(0.75±0.05),表现为相加作用;联合用药对受试菌呈动态抑制和杀灭作用,整体呈相加作用;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联合用药组均可显著抑制受试菌的代谢活性及生物被膜总量的形成,并减少细菌量及胞外聚合物的形成。联合用药组在耐药菌株SE04的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均下调基因aap及sarA的表达,并上调基因agrA的表达;对于敏感菌株SE08,在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均下调aap、sarA的表达,在黏附及聚集期上调agrA的表达。结论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可以有效抑制SE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呈相加作用。抗生物被膜效应与抑制细菌代谢活性、生物被膜总量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黄绵马酸BB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柠檬醛对马拉色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的止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谢胜军 郑诗倩 +3 位作者 潘敬灵 莫梓童 蔡芝玲 沈志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0-1245,共6页
目的 探究柠檬醛(citral)抗限制性马拉色菌活性及其在豚鼠皮肤感染模型中的止痒作用。方法 采取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柠檬醛对限制性马拉色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建立限制性马拉色菌致豚鼠皮肤感染模... 目的 探究柠檬醛(citral)抗限制性马拉色菌活性及其在豚鼠皮肤感染模型中的止痒作用。方法 采取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柠檬醛对限制性马拉色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建立限制性马拉色菌致豚鼠皮肤感染模型,分别从皮损评分、真菌转阴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Ki67四方面综合评价柠檬醛对限制性马拉色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的作用;建立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模型,探讨柠檬醛的止痒作用。结果 柠檬醛对限制性马拉色菌的MIC值为(0.14±0.076)μg/mL。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空白基质组豚鼠皮肤均可见角质层破损严重、表皮角质化过度、颗粒层和棘层增厚等症状。给药7 d后,与模型组和空白基质组比较,各给药组豚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柠檬醛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豚鼠感染模型皮损评分(P<0.05);柠檬醛低、中、高剂量组的真菌转阴率分别为37.50%、50.00%、62.5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柠檬醛中、高剂量组可抑制表皮增殖因子Ki67的阳性表达;同时柠檬醛中、高剂量组可提高豚鼠的致痒阈值(P<0.05)。结论 柠檬醛具有较好的抗限制性马拉色菌活性,在马拉色菌所致豚鼠皮肤感染模型中有较好的止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马拉色菌 脂溢性皮炎 柠檬醛 止痒 KI67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