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栗红枣果醋醋酸发酵工艺及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大红 宋鹏辉 +2 位作者 张颖 郑迎莹 徐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3,共6页
以板栗为主料、红枣为辅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板栗红枣果醋的醋酸发酵工艺,对果醋进行游离氨基酸分析。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果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醋酸发酵的最佳... 以板栗为主料、红枣为辅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板栗红枣果醋的醋酸发酵工艺,对果醋进行游离氨基酸分析。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果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发酵时间5 d,接种量(体积分数)10%,初始乙醇体积分数8%。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板栗红枣果醋酸度为0.049 0 g/m L,含18种游离氨基酸,总质量浓度为449.0 mg/L。果醋中含34种风味物质,酯类、酸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为5.630%、58.932%和25.3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果醋 醋酸发酵 游离氨基酸 风味成分
下载PDF
纳他霉素的大孔树脂原位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迎莹 王大红 +2 位作者 徐鹏 沈文浩 张颖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46,共5页
考察9种大孔树脂对纳他霉素的静态吸附行为和解析效果,探讨吸附过程中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并研究大孔树脂在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发酵液中对纳他霉素的原位吸附效果。结果表明,HPD300和HPD450树脂对纳他霉素的吸... 考察9种大孔树脂对纳他霉素的静态吸附行为和解析效果,探讨吸附过程中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过程,并研究大孔树脂在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发酵液中对纳他霉素的原位吸附效果。结果表明,HPD300和HPD450树脂对纳他霉素的吸附与解吸效果较好,吸附率分别为83.47%,96.14%,解吸率分别为95.22%,85.42%,吸附量分别达到0.63,0.72 mg/g干树脂,HPD450适合对纳他霉素的吸附和解析。根据HPD450树脂的等温吸附动力学,HPD450树脂对纳他霉素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在发酵48 h时添加4 g/30 mL的HPD450树脂进行原位吸附,使发酵过程中纳他霉素总产量提高了66.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他霉素 大孔树脂 原位吸附 发酵
下载PDF
L-缬氨酸对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合成纳他霉素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大红 张颖 +3 位作者 郑迎莹 陈亚欣 徐鹏 王子旭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714,共7页
以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添加L-缬氨酸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他霉素发酵至36 h时添加0.5 g/L L-缬氨酸,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83 g/L,比对照组提高了84.85%。添加L-缬氨酸后引起菌体生物量... 以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添加L-缬氨酸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他霉素发酵至36 h时添加0.5 g/L L-缬氨酸,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83 g/L,比对照组提高了84.85%。添加L-缬氨酸后引起菌体生物量降低和pH升高,而葡萄糖利用速率加快;胞内丙酮酸激酶(P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丙酮酸羧化酶(PC)活性增强,柠檬酸合酶(CS)活力降低了26.57%;发酵液中丙酮酸(色谱法)、草酰乙酸(色谱法)和乙酰辅酶A(分光光度法)的含量分别提高了80.50%、53.28%和47.19%,乙酸(色谱法)、丙酸(色谱法)和α-酮戊二酸(色谱法)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6.98%、10.65%和15.40%,而柠檬酸(色谱法)的含量降低了2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他霉素 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 L-缬氨酸 前体 食品用化学品
下载PDF
一株ε-多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4
作者 徐鹏 王大红 +1 位作者 郑迎莹 沈文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7-896,共10页
【目的】筛选和鉴定产ε-多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的放线菌菌株,测定所产ε-PL的结构和聚合度,研究其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效果。【方法】利用亚甲基蓝和ε-PL因静电排斥而形成透明圈原理筛选ε-PL产生菌,采用Itzhaki方法复筛。考... 【目的】筛选和鉴定产ε-多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的放线菌菌株,测定所产ε-PL的结构和聚合度,研究其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效果。【方法】利用亚甲基蓝和ε-PL因静电排斥而形成透明圈原理筛选ε-PL产生菌,采用Itzhaki方法复筛。考察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RNA基因、gyr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鉴定菌种。结合其波谱特征对其所产ε-PL进行结构和聚合度鉴定。采用抑菌圈法考察所产ε-PL对7株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获得3株能够产生ε-PL的放线菌,其中X-18的ε-PL产量最高,达到0.8g/L,综合形态、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鉴定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根据波谱学特征,并与标准品比对,证实该ε-PL分子聚合度为25–30,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它对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真菌。【结论】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抑菌效果较好的ε-PL产生菌S.albulus X-18,丰富了ε-PL产生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