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谈电子秤中的疲劳强度设计
1
作者 马洁 郑道阔 刘允波 《衡器》 2005年第B06期21-22,共2页
疲劳强度的设计是电子秤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螺纹联接件的疲劳强度的设计和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的设计在电子秤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设计时应注意选择最佳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电子秤的疲劳强度。
关键词 疲劳强度 螺纹连接件 焊接接头
下载PDF
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于高危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郑道阔 葛振伟 +7 位作者 朱喜亮 程兆云 马露 张华坤 张桥 李传威 刘前进 赵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 目的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平均年龄(61.2±9.2)岁,其中男性131例(74.9%)。根据IABP置入时机分为预防性置入组(术前置入IABP)(66例)和对照组(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10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置入组IABP支持时间[(107.5±68.3)h比(130.4±72.6)h],机械通气时间[(76.9±82.1)h比(129.6±160.5)h],ICU监护时间[(145.9±99.9)h比(196.4±180.5)h]显著减少(P<0.05)。术后急性肾损伤(13.6%比28.4%)、低心排量综合征(0比6.4%)、多器官功能衰竭(0比7.3%)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围术期病死率(10.6%)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CABG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低心排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IABP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马露 程兆云 +5 位作者 侯剑峰 胡俊龙 张华坤 郑道阔 赵勇 刘前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但面临着供体短缺的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出血、泵血栓形成、卒中、右心衰竭和溶血是限制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关键因素,第三代全磁悬浮离心式...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但面临着供体短缺的问题。左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出血、泵血栓形成、卒中、右心衰竭和溶血是限制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关键因素,第三代全磁悬浮离心式连续流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发,旨在克服这些并发症。近年来我国心室辅助装置发展迅速,多款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结合国际前沿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以磁悬浮为技术特点的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左心室辅助装置 终末期心力衰竭
下载PDF
粉料秤的结构设计
4
作者 马洁 郑道阔 《衡器》 2019年第8期29-30,共2页
介绍了粉料秤的常用结构,并对粉料秤的设计从传感器的选择及布置形式,秤斗的设计,称架的设计,破拱装置的设计这几个方面提出了设计的注意点。
关键词 水泥秤 粉煤灰秤 传感器 摩擦角 破拱装置
下载PDF
外加剂秤的传力复位装置设计
5
作者 马洁 李桂娟 郑道阔 《衡器》 2019年第10期41-42,共2页
介绍了外加剂的重要性及外加剂称常用结构,并对目前常用的外加称的传力复位装置的优缺点对比,提出了外加剂称传力复位装置设计的注意点。
关键词 外加剂称 传力复位装置 搅拌站 计量精度
下载PDF
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郑道阔 葛振伟 +6 位作者 王保才 程兆云 赵勇 张桥 马露 张华坤 刘前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迷宫Ⅲ型手术是其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以新型能源消融线路替代迷宫Ⅲ型手术"切与缝"线路的迷宫Ⅳ型手术,可降低手术对心脏造成的损伤,获得满意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在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迷宫Ⅲ型手术是其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以新型能源消融线路替代迷宫Ⅲ型手术"切与缝"线路的迷宫Ⅳ型手术,可降低手术对心脏造成的损伤,获得满意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改良迷宫手术、微创迷宫手术及杂交迷宫手术也在临床逐渐开展。本文就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杂交手术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经右胸小切口入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效果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郑道阔 王保才 +6 位作者 程兆云 赵勇 张桥 张华坤 马露 刘前进 葛振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2-747,共6页
目的分析经右胸小切口入路治疗左心瓣膜术(left-sided valve surgery,LSVS)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因LSVS后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分析经右胸小切口入路治疗左心瓣膜术(left-sided valve surgery,LSVS)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因LSVS后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右胸小切口组32例,男13例(40.6%),年龄(57.3±5.3)岁;胸骨正中切口组45例,男17例(37.8%),年龄(55.7±6.6)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小切口组三尖瓣成形术24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胸骨正中切口组三尖瓣成形术29例、三尖瓣置换术16例。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右胸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监护时间短(P<0.001),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及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少于或低于胸骨正中切口组(P<0.05);两组之间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右胸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与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相比,右胸小切口手术入路可以显著降低围术期并发生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手术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小切口 三尖瓣关闭不全 正中切口 手术
原文传递
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华坤 孙俊杰 +8 位作者 程兆云 轩继中 葛振伟 胡俊龙 郑道阔 马露 李传威 刘前进 赵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目的:评价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与常规开放方式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阜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应用不接触技术(NT组)或常规开放方式(CV组)同期行CABG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 目的:评价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与常规开放方式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阜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应用不接触技术(NT组)或常规开放方式(CV组)同期行CABG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获取大隐静脉技术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NT组41例,男38例(92.7%),女3例(7.3%),年龄(51.78±5.36)岁;CV组42例,男35例(83.3%),女7例(16.7%),年龄(53.81±4.27)岁;两组手术时间、静脉桥血管总干流量及搏动指数(PI)、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胸液引流量、输血量、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下肢愈合不良及急性肾功能损伤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二次开胸探查及死亡等病例。结论: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应用于CABG是安全有效的,并未增加CABG的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不接触技术
原文传递
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对静脉桥通畅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华坤 程兆云 +4 位作者 孙俊杰 胡俊龙 赵勇 马露 郑道阔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7期745-747,共3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缺血症状,但静脉桥CABG后10年通畅率约为50%,不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CABG桥血管常选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等,但左乳内动脉长度有限,桡...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缺血症状,但静脉桥CABG后10年通畅率约为50%,不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CABG桥血管常选用原位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等,但左乳内动脉长度有限,桡动脉不易获取、易痉挛等,大隐静脉是目前最主要的血管移植物材料之一。大隐静脉的获取技术是影响静脉桥中远期通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带蒂大隐静脉,即保留大隐静脉周围部分组织及血管外膜、保持静脉结构的完整性,然后作为桥血管应用于CABG,可取得与左乳内动脉桥相似的中远期通畅率。本文就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及在CABG中的应用情况、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桥 不接触技术 通畅率
原文传递
内窥镜下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露 程兆云 +6 位作者 侯剑峰 王圣 胡俊龙 张华坤 郑道阔 赵勇 刘前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比较内窥镜技术与常规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探讨内窥镜下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2例,其中采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者103例为内窥... 目的比较内窥镜技术与常规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探讨内窥镜下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2例,其中采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者103例为内窥镜组,采用常规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者9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毕静脉桥总干平均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术中输血比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围术期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2、3天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术后住院时间,观察2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内窥镜组术后下肢切口麻木、水肿和疼痛发生率(5.8%、6.8%、7.8%)低于对照组(22.2%、20.2%、25.3%)(P<0.05),内窥镜组糖尿病患者术后下肢切口麻木、水肿和疼痛发生率(2.9%、2.9%、5.9%)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25.6%、30.8%、30.8%)(P<0.05);内窥镜组术后第1、2、3天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194.90(122.10,314.50)、150.50(88.40,223.30)、115.10(67.00,174.30)ng/L]和肌酸激酶同工酶[5.16(3.45,9.52)、3.56(2.15,5.65)、1.87(1.11,2.78)μg/L]与对照组[164.40(92.00,248.40)、122.80(69.90,224.50)、87.64(36.70,152.50)ng/L,4.96(3.33,9.31)、3.50(2.53,4.63)、1.94(1.21,2.85)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2组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均高于术前(P<0.05);内窥镜组术毕静脉桥总干平均血流量[(69.41±39.25)mL/min]和搏动指数(1.91±0.71)与对照组[(78.58±35.74)mL/min、1.92±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率、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下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有良好的围术期效果,与传统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相比,可减少下肢伤口麻木、疼痛和水肿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内窥镜下获取大隐静脉
原文传递
内镜取大隐静脉与不接触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效果对比
11
作者 李传威 程兆云 +5 位作者 王保才 赵勇 孙俊杰 张华坤 郑道阔 马露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比较内镜取大隐静脉与不接触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因冠心病在我院行CABG的患者7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46例)与不接触组(3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等情... 目的:比较内镜取大隐静脉与不接触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因冠心病在我院行CABG的患者7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46例)与不接触组(3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等情况。结果:内镜组术后切口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不接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3%∶10.87%,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结论:内镜辅助下获取大隐静脉具有创伤小、术后下肢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且不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镜 不接触技术 大隐静脉
原文传递
二尖瓣成形对比二尖瓣置换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世权 徐高俊 +7 位作者 王保才 张桥 段晓夏 李萌浩 郑道阔 程兆云 张岩 葛振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科单一治疗组于2018年7月—2021年10月行风湿性二尖瓣手术患者共计100例,按其接受术式分为成形组(49例)和置换组(51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科单一治疗组于2018年7月—2021年10月行风湿性二尖瓣手术患者共计100例,按其接受术式分为成形组(49例)和置换组(5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及随访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ICU滞留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成形组在出院前左房内径(前后径)及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置换组(P<0.05),且其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高于置换组(P<0.05)。随访期间,置换组中2例因术后心功能差、肺部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均于出院后48 h内死亡。2例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患者于术后6个月分别出现脑出血和全身多发瘀斑;成形组无再次手术及死亡患者。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术可以获得与瓣膜置换同样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在术后早期心功能恢复方面甚至优于二尖瓣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原文传递
一期手术治疗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10例
13
作者 徐高俊 胡帅 +3 位作者 王保才 孙俊杰 郑道阔 葛振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例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53岁,平均(45±6)岁。全组均联合妇科医师,在全麻下行一期肿瘤完整切除,其中6例取体外循环下胸腹联合切口,4例取非体外循环下单纯...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例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53岁,平均(45±6)岁。全组均联合妇科医师,在全麻下行一期肿瘤完整切除,其中6例取体外循环下胸腹联合切口,4例取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腹部切口。术后1例出现急性肾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家属拒绝继续治疗,术后第9天自动出院。余9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电话或门诊随访3~47个月,平均(29±13)个月,1例术后2月余因肠梗阻再次住院,予保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病的诊断较困难,一期手术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后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联合切口 妇科医师 急性肾衰 非体外循环 右心系统 门诊随访 一期手术 长期生存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