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血小板、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预测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丽雅 张晓蕾 +1 位作者 郑金普 邓茂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D-二聚体/血小板(DPR)、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23例,根据终止妊娠后异常子宫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21例)和正常组(...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D-二聚体/血小板(DPR)、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23例,根据终止妊娠后异常子宫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21例)和正常组(102例),流产术前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并计算DPR,血清VASH-1水平;采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DPR、VASH-1对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子宫出血相关因素。结果:异常组DPR[(0.85±0.31)×10^(-11)mg]、VASH-1[(567.32±84.15)ng/L]水平高于正常组[(0.57±0.24)×10^(-11)mg、(319.64±68.53)ng/L](P<0.05)。两组流产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比较存在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PR、VASH-1诊断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09,截点值分别为0.71×10^(-11)mg、323.48ng/L,特异度分别为62.2%、53.6%,敏感度分别为93.5%、93.5%;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特异度为85.3%,敏感度87.1%。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流产史,纤维蛋白原>4g/L、DPR及VASH-1高水平是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R、VASH-1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中呈高表达,可作为预测异常子宫出血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流产 D-二聚体/血小板 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 异常子宫出血 预测
下载PDF
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苏显都 林榕 +4 位作者 徐晓兰 陈旭 詹文丽 郑金普 范长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及细胞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配合CD38++/CD138+设门,对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标记CD138、CD38、CD56、CD117、CD3、CD13、CD33、CD19、CD7、CD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及细胞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直接免疫荧光技术、CD45/SSC配合CD38++/CD138+设门,对4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标记CD138、CD38、CD56、CD117、CD3、CD13、CD33、CD19、CD7、CD20、CD22、CD34、CD28进行检测,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分析应用CD45/SSC配合CD38+/CD138+设门证实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疑瘤细胞比例为9.42%-74.25%,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比例为11.0%-80.6%,两种方法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2=0.54,P<0.001);抗原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CD138为74.46%,CD38为100%,CD56为57.44%,CD117为40.42%,CD13为6.38%,CD33为19.15%,CD20为8.51%,CD28为27.66%,CD22为2.12%,CD34为4.25%,CD3为0.00%,CD19为0.00%,CD7为0.00%。结论:CD45/SSC配合CD38+/CD138+设门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设定需要分析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群,瘤细胞大多数表达CD138、CD38、CD56抗原;免疫表型分析结合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形态学 免疫表型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及其受体水平与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丹 尤共平 +2 位作者 张晓蕾 郑金普 符映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10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VD)及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在多发性子宫肌瘤中的变化及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肌瘤数目分为单发组(n=36)和多发组(n=46),同时选...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VD)及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在多发性子宫肌瘤中的变化及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肌瘤数目分为单发组(n=36)和多发组(n=46),同时选择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38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n=38),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VD和VDR水平以及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不同病理特征之间VD和VDR水平差异,进一步对多发性子宫肌瘤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发组、多发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VD、VD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321、24.518,P<0.01),每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多发肌瘤组血清VD、VDR水平均显著低于单发肌瘤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6.474、7.896、10.325、12.098,P<0.05),单发肌瘤组血清VD、VDR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5.309、7.328,P<0.05)。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不同肌瘤位置之间血清VD、VD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46、0.131,P>0.05),而不同肌瘤直径、不同肌瘤体积之间血清VD、VD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21、6.562、5.059、6.881,P<0.05),随着肌瘤直径和体积增加,患者血清VD、VDR水平逐渐降低。多发性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年龄构成、BMI、吸烟情况、孕次、产次、口服避孕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55~21.39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D、VDR、口服避孕药与多发性子宫肌瘤发生有关(OR值分别为3.729、4.180、3.288,P<0.05)。结论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血清VD及VDR水平显著降低,VD及VDR缺乏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因素,需要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子宫肌瘤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白介素-8与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丹 尤共平 +1 位作者 张晓蕾 郑金普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白介素-8(IL-8)与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儋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7例行保守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保守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 目的观察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白介素-8(IL-8)与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儋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7例行保守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保守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疗失败组(n=14)与治疗成功组(n=73)。记录并比较两组血清PAPP-A、IL-8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APP-A、IL-8水平与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血清PAPP-A、IL-8水平对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8表达上调是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OR>1,P<0.05);血清PAPP-A表达上调是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血清PAPP-A、IL-8水平单项及联合预测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血清IL-8表达上调、PAPP-A表达下调与输卵管妊娠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有关,可用于预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妊娠 保守治疗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白介素-8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miR-1192与Th17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丹 尤共平 +2 位作者 张晓蕾 甘海忠 郑金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RVVC)患者外周血miR-1192表达水平与辅助型T细胞17(Th17)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治疗RVVC患者100例...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RVVC)患者外周血miR-1192表达水平与辅助型T细胞17(Th17)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治疗RVVC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RVVC组,按照2∶1∶1比例纳入同期妇产科接受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阴道炎(VVC)患者和健康体检女性各50例(名),分别作为VVC组和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iR-1192在外周血中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IL-23水平。结果三组miR-1192、IL-17、IL-23整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miR-1192、IL-17、IL-23水平高于VVC组和对照组,VVC组miR-1192、IL-17、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患者中,重度组miR-1192、IL-17、IL-23水平高于非重度组(P<0.05),治疗后两组miR-1192、IL-17、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复查时miR-1192、IL-17、IL-23水平高于非复发组(P<0.05)。结论RVVC个体水平miR-119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与Th17细胞炎症因子相关,可能是导致VVC病情加重和复发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 miR-1192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