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的阐释——解读《活着》 被引量:8
1
作者 郑阿平 《唐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22-125,共4页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的善良和光辉,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零度感情的叙述策略和对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奇妙的心灵视域: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的善良和光辉,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零度感情的叙述策略和对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奇妙的心灵视域: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式的生存哲学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余华 零度感情 内心的真实
下载PDF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阿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共5页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 ,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 ,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 ,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 ,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 ,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 ,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 ,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专制文化 西部民间文化 宗教文化 人性的超越
下载PDF
爱有尽时:《伤逝》悲剧新解 被引量:3
3
作者 郑阿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8-72,共5页
不少论者认为: 造成《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涓生和子君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把个人的解放和全社会的解放联系起来,妇女没有取得根本的经济权。 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鲁迅写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 不少论者认为: 造成《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涓生和子君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把个人的解放和全社会的解放联系起来,妇女没有取得根本的经济权。 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鲁迅写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他更多地侧重于表现受过“五四” 洗礼,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方面尚没有挣脱传统的限制, 又受到崇尚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西方文化的制约,这双重的困境投射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家庭上,造成了双方在思想、文化及各自独特的性爱心理之间的巨大差距和鸿沟, 而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引发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 家庭女仆 《伤逝》 悲剧 小说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被引量:2
4
作者 郑阿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7-91,共5页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家族 伦理 异化
下载PDF
对儒家伦理文化的再认识 被引量:1
5
作者 郑阿平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2期212-217,共6页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即奴隶性,双重人格,缺乏个体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家族利益,缺乏公德和凝聚力,注重人际关系而轻视科学探索,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重塑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由人的现代化入手,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社会现代化 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 儒家伦理文化
下载PDF
论《仓颉密码》的文学想象
6
作者 郑阿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79,共4页
《仓颉密码》探源华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将史前神话人物还原成圣君贤相,消解了原始文化的神秘和粗粝色彩,过多地打上了文明时代的烙印。作者力图还原历史本相却又热衷于讲述现代通俗的爱情故事,减弱了小说的历史感觉。相比之下,自然描... 《仓颉密码》探源华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将史前神话人物还原成圣君贤相,消解了原始文化的神秘和粗粝色彩,过多地打上了文明时代的烙印。作者力图还原历史本相却又热衷于讲述现代通俗的爱情故事,减弱了小说的历史感觉。相比之下,自然描写和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小说杰出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君贤相 通俗故事 金二伯 新历史主义 自然描写
下载PDF
川西大地上一棵树站成的风景——读钟正林的小说
7
作者 郑阿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2,共4页
5.12大地震让汶川这个名字烙入了中国人的心底,《鹰无泪》让读者记住了钟正林这个名字。钟正林以川西山区为背景的小说写作直面工业化进程中川西农民的生活、道德精神乃至人性的困境和危机,他尤其擅长表现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残害和异化,... 5.12大地震让汶川这个名字烙入了中国人的心底,《鹰无泪》让读者记住了钟正林这个名字。钟正林以川西山区为背景的小说写作直面工业化进程中川西农民的生活、道德精神乃至人性的困境和危机,他尤其擅长表现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残害和异化,对和谐完美的男女关系的扼杀和毁灭,他的小说创作的主题和基调具有浓厚的劳伦斯式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正林小说 工业文明 女性命运 劳伦斯小说
下载PDF
沪港社会的众生——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和人生
8
作者 郑阿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5-48,共4页
主要把张爱玲的小说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典型文本,探究其中所蕴涵着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性的内涵:那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传统文明逐渐式微的中国,最具现代文化特征的上海和香港,所演绎的都市普通人物的人生命运和人性悲剧。主要表现... 主要把张爱玲的小说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典型文本,探究其中所蕴涵着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性的内涵:那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传统文明逐渐式微的中国,最具现代文化特征的上海和香港,所演绎的都市普通人物的人生命运和人性悲剧。主要表现为金钱和人的正常感情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人性的丑恶和变态,这是现代人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文化 异化 情欲 金钱 失落者 苍凉
下载PDF
《伤逝》和《沉沦》的爱情主题比较
9
作者 郑阿平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42-46,共5页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沉沦》 爱情 悲剧 知识分子 女性
下载PDF
汉代“孝”观念的传播及其意义
10
作者 郑阿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13-17,共5页
孝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当作是立身立国的根本。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国。自汉以后,孝道成为家族、国家专制统治的支柱,成为有类于狂热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神圣信条。
关键词 汉王朝 封建制度 传统观念
下载PDF
大众传播与文化革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阿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3-26,共4页
一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革比较迅速,短短几十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但社会心理文化的变革则相对艰难得多,也缓... 一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革比较迅速,短短几十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但社会心理文化的变革则相对艰难得多,也缓慢得多,经过千百年的淀积而成为固定的心理,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惰性。这种文化心理往往通过各种旧的习俗的沿袭和向旧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同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媒介 文化心理 文化水平 制度文化 农民 思想观念 心理文化 有线广播 思维模式 舆论环境
下载PDF
“在场主义”散文探析——从兴盛到没落
12
作者 郑阿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8-42,共5页
"在场主义"散文曾经走红文坛,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场散文在"推倒"与"重建"方面的贡献和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场"的含义,提出"在场"就是寻求创作自由的过程,即散文创作者的自由精神... "在场主义"散文曾经走红文坛,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场散文在"推倒"与"重建"方面的贡献和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场"的含义,提出"在场"就是寻求创作自由的过程,即散文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和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介入姿态,凸显被各种权力话语遮蔽和垄断了的人生以及历史的真相这一观点。本文还指出在场散文流派的辨识性含混不清以及所面对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散文 散文性 介入性 自由 辨识性
下载PDF
《生死场》与《红高粱家族》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阿平 叶建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141,共4页
萧红和莫言性别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呈现出20世纪文学的一些鲜明特征,比如:两人的作品都喜欢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给人物的塑造和读者的审美判断留下多维空间;两人都偏爱北方乡土中国的生活... 萧红和莫言性别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呈现出20世纪文学的一些鲜明特征,比如:两人的作品都喜欢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给人物的塑造和读者的审美判断留下多维空间;两人都偏爱北方乡土中国的生活场景,在对民间的生存状态的书写中寄予深刻的国民精神的文化思考;在对鲁迅精神这一孤独的文化旗帜的继承方面,萧红以启蒙主义者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生命意识 家族 高粱 20世纪文学 文化思考 鲜明特征 叙事视角
原文传递
为他人解围而防卫过当的判断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阿平 李风林 《人民司法》 2021年第20期37-38,55,共3页
【裁判要旨】被害人一方纠集数人无端围殴他人,被告人见朋友被围殴,遂持随身携带的刀具捅刺被害人一方致一死一伤的行为,应认定为防卫过当。【案情】公诉机关: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被告人:何潇冰。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 【裁判要旨】被害人一方纠集数人无端围殴他人,被告人见朋友被围殴,遂持随身携带的刀具捅刺被害人一方致一死一伤的行为,应认定为防卫过当。【案情】公诉机关: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被告人:何潇冰。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7年9月25021时左右,被害人郎作建因与向磊有矛盾,遂纠集彭搏、刘朋、陈毅等人前往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二村缘梦网吧欲教训向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卫过当 公诉机关 福建省福州市 鼓山镇 裁判要旨 中级人民法院 被害人 随身携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