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儒学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增光 郑随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11,共11页
2017年儒学研究非常兴盛,除传统儒学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之外,尚有很多热点,主要包括:经学研究和新经学呼声的出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与经典解释的方法论、家与孝的讨论、东亚儒学研究和儒学的国际化、儒学新形态如企业儒学的... 2017年儒学研究非常兴盛,除传统儒学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之外,尚有很多热点,主要包括:经学研究和新经学呼声的出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与经典解释的方法论、家与孝的讨论、东亚儒学研究和儒学的国际化、儒学新形态如企业儒学的出现等。儒学研究中展现出经世致用意识、回归经典的本源意识、探究儒学真貌的整体意识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本身的关照意识。这些充分体现了儒学生生不息、道无定在的特质,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仁学 东亚 经学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列子》"化"本意发微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随心 彭永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30,共8页
《列子》中的"化"有四层含义.在宇宙生成论的层面上说,"化"指的是"道"的"化生"以及物的"自化";从万物存在的层面来说,表现为宇宙之"大化"、物性之"革物"以及在... 《列子》中的"化"有四层含义.在宇宙生成论的层面上说,"化"指的是"道"的"化生"以及物的"自化";从万物存在的层面来说,表现为宇宙之"大化"、物性之"革物"以及在世个体之"新陈代谢";从主体存在层面言,则体现为"与化为体"的生存方式;落实到政治的层面,对应一种"化"的生命政治学.这四个维度是层层推进的,"道"不具有意志的"化生"使得万物以"自化"的形式存在,由此便展开出一幅流动不居的、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的大化图景,这就决定了主体需要以一种"与化为体"的生存方式与之配合;帝王"为无为"、百姓"自为"的政治模式则担保了"与化为体"的主体生存方式能切实落实到每个生命个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 化生 大化 与化为体 无为
下载PDF
《新理学》中“势”之内涵——从认识论和生成论上考察“势”的超越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郑随心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84-88,共5页
从"势"的字形上考察其内涵,"势"可以被理解为客观的能预知未来的力。通过考察中国古人对"势"的使用,发现"势"多在认识论的领域内应用。而在《新理学》中,冯友兰打破这一界限,将"势"... 从"势"的字形上考察其内涵,"势"可以被理解为客观的能预知未来的力。通过考察中国古人对"势"的使用,发现"势"多在认识论的领域内应用。而在《新理学》中,冯友兰打破这一界限,将"势"作为构成人为之实际事物的一大要素,从而赋予以生成论上的意义。宋明理学认为理气结合便能形成实际事物,冯友兰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其批判性表现为理气结合只是生成实际之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势"的作用,同时人为因素也不可缺少,这就将原来的理气二元转变为理气势X(人为因素)四元,这一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势"本身的特点,在认识论层面上,沟通了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从生成实际之有的角度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和了理气内部冲突,从而更好地阐释了事物之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存在论 中介
下载PDF
“列子修道”与逍遥大义——《列子·仲尼》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列子进步路线的文本学析义
4
作者 郑随心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5-21,共7页
列子的进步路线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毫无修道经验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逍遥者的。《列子·仲尼》篇描述了列子修道的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心更无是非,口更无利害;不知我、彼之是非利害。修... 列子的进步路线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毫无修道经验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逍遥者的。《列子·仲尼》篇描述了列子修道的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心更无是非,口更无利害;不知我、彼之是非利害。修达此境的效验乃是一种去政治化的逍遥,即"御风而行",而真正之"逍遥"不仅仅是成己之自在、自由,而且还是带有鲜明政治向度的"成物、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非 利害 无为 自然
下载PDF
试论荀子的义利观——基于公私关系角度的考察
5
作者 郑随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11-12,17,共3页
在孔子、孟子的基础上,荀子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荀子谈义时将个体置于群体之下,认为群体是个体得以生存的基础,"义"是人成为人的规定,群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荀子谈利时与人的欲望相联系,人... 在孔子、孟子的基础上,荀子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荀子谈义时将个体置于群体之下,认为群体是个体得以生存的基础,"义"是人成为人的规定,群是"义"得以实现的前提。荀子谈利时与人的欲望相联系,人的欲求过度就会引起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义利对立发生在公利与私欲之间,平衡公利与私欲的方法是"养欲"。以礼养心,令欲适度,行于中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荀子 养欲
下载PDF
发现内圣外王的庄子——评陈赟教授的《庄子哲学的精神》
6
作者 郑随心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8年第1期302-313,共12页
陈赟教授的《庄子哲学的精神》是一部关于庄子哲学的论文集,全书共八章,每章各有论旨,形式上看似无系统性,实质上有着一贯性与整体性。该书始于内圣外王,终于与化为体,“化”构成了该书的潜在中心词。陈教授通过“万化”、“造化”、“... 陈赟教授的《庄子哲学的精神》是一部关于庄子哲学的论文集,全书共八章,每章各有论旨,形式上看似无系统性,实质上有着一贯性与整体性。该书始于内圣外王,终于与化为体,“化”构成了该书的潜在中心词。陈教授通过“万化”、“造化”、“大化”等的分析,指出“化”不仅意味着存在的本身,而且也是存在的方式。如果说以“化”为机制的生命政治之运作是该书之“显言”,那么作为一种思想事业的“深度诠释”则是该书之“隐言”。“深度诠释”极其注重文本与历史,并由历史深处的文化形式更新、转换当代。由此,陈书解读下的《庄子》成为了整个中国思想与文化在当代进行自我表达的“活文本”。一个更全面、更具厚重感的《庄子》被展现出来了,可以预见到陈书将是日后研究《庄子》的重要参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的精神》 内圣外王 与化为体 深度诠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