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7
1
作者 郑飞娜 初金鹏 +3 位作者 张秀 费立伟 代兴龙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3-431,共9页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 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互作效应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宽幅播种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运景 郑飞娜 +4 位作者 张秀 初金鹏 于海涛 代兴龙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6-725,共10页
宽幅播种与适宜种植密度合理组配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然而,在协同改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宽幅播种对籽粒品质有何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2个生长季,选用藁优5766、济麦44、泰山27、洲元9... 宽幅播种与适宜种植密度合理组配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然而,在协同改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同时,宽幅播种对籽粒品质有何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2个生长季,选用藁优5766、济麦44、泰山27、洲元9369等4个强筋小麦品种,设置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研究了宽幅播种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条件下,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4个强筋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粒数平均增加13.16%,籽粒产量相应提高13.39%。与此同时,宽幅播种强化了整个生育期特别是花后氮素的吸收,整个生育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幅为10.29%,花后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36.83%,进而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平均增幅分别为12.73%、13.39%。整个生育期特别是花后氮素吸收的增加,保障了籽粒氮素供应,提高了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且其提高幅度(平均增幅为13.38%)与单位面积粒数(平均增幅为13.16%)和籽粒产量(平均增幅为13.39%)的提高幅度相近,籽粒单粒含氮量和蛋白质含量得以保持不变,籽粒蛋白质构成和籽粒品质保持稳定。综上所述,宽幅播种在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能够通过优化产量形成过程与氮素吸收转运过程的耦合匹配,保持良好的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播种 强筋小麦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播种方式与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华一帆 秦际远 +6 位作者 王洁 张秀 初金鹏 郑飞娜 于海涛 贺明荣 代兴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85-2200,共1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技术下对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于2020—2021年小麦生育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材,... 【目的】研究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技术下对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于2020—2021年小麦生育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材,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潍坊市两试验点开展了大田试验。主区设置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副区设置4个肥料处理:常规分次施肥对照(F1)、稳定性氮肥一次性施用(F2)、腐植酸控释掺混氮肥一次性施用(F3)、树脂包膜氮肥与常规尿素7∶3掺混一次性施用(F4)。调查了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平均提高48.0×10^(4)/hm^(2)、12.4 kg/hm^(2)、7.9μmol CO_(2)/(m^(2)·s)、5.6天、920.7 kg/hm^(2),进而产量平均提高了902.6kg/hm^(2)。小麦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与花后氮素吸收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F1相比,F2、F3和F4处理的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均明显降低,但是宽幅播种下3个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的降低量分别为21.8kg/hm^(2)和2.6天,均小于对应的常规条播,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631.4 kg/hm^(2))可由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51.7 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持平。常规条播下,F2、F3和F4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降低量较大,分别平均为27.2 kg/hm^(2)和4.5天,导致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过高(1054.8 kg/hm^(2)),未能被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40.6 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低于F1处理。3个控释肥料处理之间在所有测定项目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宽幅播种较常规条播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新型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常规条播下会降低小麦产量,而在宽幅播种由于花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运转量补偿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不会降低小麦产量,3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宽幅播种条件下,可以采用新型氮肥一次基施替代传统的分次施肥,而在常规条播条件下,应慎重考虑采用新型氮肥一次性基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常规条播 缓控释肥 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运转 产量
下载PDF
迟播对冬小麦灌浆后期高温胁迫下旗叶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费立伟 初金鹏 +3 位作者 郑飞娜 孙立臣 代兴龙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5,共11页
为了解迟播对冬小麦灌浆后期高温胁迫下旗叶光合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播期(常规播期10月8日、推迟播期10月22日)和2种灌浆期温度(开放式增温、自然温度),分析了迟播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变化及其对灌浆后期高温胁迫的响应。结... 为了解迟播对冬小麦灌浆后期高温胁迫下旗叶光合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播期(常规播期10月8日、推迟播期10月22日)和2种灌浆期温度(开放式增温、自然温度),分析了迟播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变化及其对灌浆后期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降低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粒重和产量。与常规播期相比,迟播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叶绿体类囊体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保持类囊体膜相对稳定,减轻高温对旗叶光合机构的损伤;增强了旗叶活性氧清除能力,保障能量传输,减少热耗散,提高光化学反应中可利用能量的分配比例,保持较高的光合系统同化力;提高了气孔导度和胞间CO 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底物供应。总之,迟播小麦的旗叶可在灌浆期高温胁迫下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温胁迫 推迟播期 光合能力 粒重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钤太峰 董秀春 +5 位作者 张秀 初金鹏 费立伟 郑飞娜 代兴龙 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24-28,35,共6页
为探究播期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以泰农18(T18)和济麦22(J22)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共5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阶段干物质生产及其占总干物质比例、花... 为探究播期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以泰农18(T18)和济麦22(J22)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共5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阶段干物质生产及其占总干物质比例、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虽然降低小麦拔节前的干物质生产量及其占总干物质生产量的比例,但当播期由B1推迟至B4时,T18和J22两品种拔节—开花期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增加13.80%和8.41%,占总干物质比例分别由46.81%、50.75%增加至50.92%、52.39%;开花—成熟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增加29.67%和56.87%,占总干物质比例由32.52%、25.92%增加至40.30%、38.75%。B4播期因拔节后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使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它播期,并结合较高的抗倒伏能力和收获指数获得了最高产量。而其高产的光合产物,则主要依赖于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其对产量贡献率的提升。当播期继续推迟至B5播期时,其各阶段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低于B4播期,进而导致产量降低。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适宜播期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干物质 积累和分配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以趣激学 寓学于乐——政治课教学贵在得法
6
作者 郑飞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9期155-155,共1页
政治课上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是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事半功倍。
关键词 政治课 教学心得 教学手法
下载PDF
灌水量与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秀 朱文美 +5 位作者 董述鑫 初金鹏 费立伟 郑飞娜 代兴龙 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为明确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溉水平(不灌水、每次灌水45、60、75 mm)和4个种植密度,其中泰农18选用135×10^(4)... 为明确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溉水平(不灌水、每次灌水45、60、75 mm)和4个种植密度,其中泰农18选用135×10^(4)、270×10^(4)、405×10^(4)、540×10^(4)株·hm^(-2),山农22选用90×10^(4)、180×10^(4)、270×10^(4)、360×10^(4)株·hm^(-2),研究了籽粒产量、麦田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量和密度互作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两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每次灌水量为45 mm,泰农18种植密度为405×10^(4)株·hm^(-2)、山农22种植密度为270×10^(4)株·hm^(-2)时,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拔节后棵间蒸发量占阶段农田总耗水量的比例最小,1 m以下土壤水消耗比例、水分利用效率高。种植密度与灌溉量合理组合,有利于降低水分无效损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灌水量 总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花后高温胁迫下晚播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和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费立伟 代兴龙 +4 位作者 张秀 初金鹏 李梅 郑飞娜 贺明荣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9-488,共10页
本试验以大穗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早播(10月8日)和晚播(10月22日)两个播期,运用开放式大田增温系统实施增温,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下晚播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和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晚播冬小... 本试验以大穗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早播(10月8日)和晚播(10月22日)两个播期,运用开放式大田增温系统实施增温,研究了花后高温胁迫下晚播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和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晚播冬小麦主要通过增加旗叶单位叶面积干重和单位叶面积含氮量来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片功能期;通过提高冬小麦旗叶二氧化碳扩散能力以及Rubisco占比和活性来提高光合碳同化能力,提升光合速率。与早播处理相比,花后高温胁迫下晚播小麦灌浆持续期延长了3.01 d、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8.64%、粒重增加了10.34%。因此,高温胁迫下小麦晚播可延长灌浆持续期、提高灌浆速率,进而增加粒重和产量,降低高温胁迫造成的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温胁迫 晚播 灌浆特性 粒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