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中学生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相关行为,开展干预并评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1所流动学生比例最高的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讲...目的了解中学生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相关行为,开展干预并评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1所流动学生比例最高的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手抄报、知识竞赛等为期6个月的干预活动,比较干预前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学生人群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基线的11. 8%提高至44.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 09, P <0.001)。干预后学生人群中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良好"的人员比例从干预前的22. 8%提高至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 665, P <0.001)。干预后,学生人群在"健康责任"维度人数比例从基线的53.5%提高至干预后的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3, P <0.05)。结论对中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达到预期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中学生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相关行为,开展干预并评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1所流动学生比例最高的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手抄报、知识竞赛等为期6个月的干预活动,比较干预前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学生人群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基线的11. 8%提高至44.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 09, P <0.001)。干预后学生人群中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良好"的人员比例从干预前的22. 8%提高至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 665, P <0.001)。干预后,学生人群在"健康责任"维度人数比例从基线的53.5%提高至干预后的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3, P <0.05)。结论对中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