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陶范物源及制作工艺分析
1
作者 陈博 尹邵君 +1 位作者 许俊杰 郜向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4,共10页
为了解河南荥阳两周时期官庄城址出土陶范物源及其制作工艺,利用粒度、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岩相分析法对官庄陶范、自然沉积地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制范原料取自于遗址文化层之下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层,马兰黄土... 为了解河南荥阳两周时期官庄城址出土陶范物源及其制作工艺,利用粒度、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岩相分析法对官庄陶范、自然沉积地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制范原料取自于遗址文化层之下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层,马兰黄土在用于制作陶范前经过了简单的人工淘洗,澄泥池与早期陶范制作中的原料淘洗环节有关;2)陶范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少量草木灰及钙结核粉末作为羼合料以增加耐高温性能;3)容器范的面范、背范选料与制作工艺不同,面范主要选用马兰黄土,而背范材质则由马兰黄土与河砂混合而成,掺和比例约为7∶5;与工具范相比,容器范的优势粒径更偏细粒,显示不同器型的陶范加工工艺有所不同,而容器范制作更为精细;与早期陶范制作相比,晚期陶范制作相对粗糙,但差别不明显。4)双层范岩相特征结果指示面、背范存在不同制作工艺。面范在制作过程中是经淘洗选取100μm以下较细颗粒的马兰黄土作为原料,有定向修整的痕迹;而背范则由粗细两部分矿物混合制成,未见明显处理加工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陶范 粒度 XRF 岩相分析
下载PDF
商墓中的毁器习俗与明器化现象 被引量:23
2
作者 郜向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9,共8页
用打碎了的陶、铜、玉器随葬,或者用非实用性的明器随葬,是商文化墓葬中常见的现象。前者流行于二里岗文化时期,后者则以殷墟文化时期为盛。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习俗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商代中期的此消彼长,反映了商代丧... 用打碎了的陶、铜、玉器随葬,或者用非实用性的明器随葬,是商文化墓葬中常见的现象。前者流行于二里岗文化时期,后者则以殷墟文化时期为盛。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习俗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商代中期的此消彼长,反映了商代丧葬观念的变化。本文拟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墓葬 毁器 明器
下载PDF
浅谈专业文献阅读课程——以考古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为例
3
作者 郜向平 《决策探索》 2013年第12期55-55,共1页
高校本科教学中,多数课程是依托教材进行的。教材具有全面、系统及简明扼要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及现状。但是,教材的普及和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与专业文献的直接接触。专业文献作为科... 高校本科教学中,多数课程是依托教材进行的。教材具有全面、系统及简明扼要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及现状。但是,教材的普及和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与专业文献的直接接触。专业文献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原初表述文本,是教材的转述所无法替代的。阅读专业文献不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课程 专业文献 写作 考古 科学研究过程 本科教学 课堂讲授 专业知识
下载PDF
荥阳官庄遗址制陶作坊出土陶泥陶坯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娟 崔剑锋 +1 位作者 崔天兴 郜向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3,共7页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陶坯 烧失值 产源分析
下载PDF
荥阳官庄遗址两周时期制陶原料的来源及加工工艺分析
5
作者 许俊杰 王超永 +1 位作者 陈博 郜向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探讨官庄遗址两周之际制陶原料的选取与陶泥料加工工艺的差异,本研究以官庄遗址泥料坑出土夹砂陶泥料、泥质陶泥料及泥制陶坯、夹砂陶坯,和遗址所在自然沉积地层中的全新世古土壤、马兰黄土、附近枯河河道河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粒... 为探讨官庄遗址两周之际制陶原料的选取与陶泥料加工工艺的差异,本研究以官庄遗址泥料坑出土夹砂陶泥料、泥质陶泥料及泥制陶坯、夹砂陶坯,和遗址所在自然沉积地层中的全新世古土壤、马兰黄土、附近枯河河道河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粒度、磁化率、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官庄制陶原料来自于遗址所处地点的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其中夹砂陶泥料和陶坯中的羼合料主要取自于枯河河道中的河砂;2)遗址使用期间,早晚不同时期的陶泥料选取和加工工艺有所不同——早期以马兰黄土或全新世古土壤为原料,经严格的淘洗工序后,选用优势组分为1~11μm的部分添加河砂制备成夹砂陶泥料,粗粒河砂与细粒黏土比例为1∶4;而晚期出现了以全新世古土壤为原料,直接或只经过简单淘洗工序后制备成泥质陶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制陶原料 粒度 磁化率 XRF
下载PDF
略论商周青铜弓形器的形制演变 被引量:12
6
作者 郜向平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对商周青铜弓形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其形制演变和空间分布。
关键词 商周 弓形器 形制演变 考古学
原文传递
从都城变迁论商代社会的发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郜向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在先秦时期,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都城规模和布局的变迁集中体现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化。和商代早期相比,晚商都城的规模明显扩大,不再修建城墙,宫室建筑和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布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葬俗也发... 在先秦时期,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都城规模和布局的变迁集中体现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变化。和商代早期相比,晚商都城的规模明显扩大,不再修建城墙,宫室建筑和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布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葬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现象意味着晚商都城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行政管理体系更趋复杂化,王权有了较大的发展,宗教和祭祀活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王权和神权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都城变迁 王权 神权
原文传递
二里头遗址三号建筑院内墓葬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郜向平 覃覃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二里头遗址3号建筑内的贵族墓葬是目前所见二里头文化前期最高等级的墓葬。本文对这些墓葬所汇聚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综合讨论,并将墓葬置于宫殿区的营建过程中考察,进而认为这些墓葬的意义应在早期国家权力建构的背景中去理解,墓葬位置的... 二里头遗址3号建筑内的贵族墓葬是目前所见二里头文化前期最高等级的墓葬。本文对这些墓葬所汇聚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综合讨论,并将墓葬置于宫殿区的营建过程中考察,进而认为这些墓葬的意义应在早期国家权力建构的背景中去理解,墓葬位置的选择及其体现的文化因素的汇聚整合,都应与提升王室权力的努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墓葬 早期国家 王权
原文传递
殷墟小屯M5再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郜向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26,共7页
本文从形制规模、随葬品以及与周邻遗迹的关系等方面对小屯M5进行了分析,认为小屯M5可能附属于邻近的以F7为代表的建筑群。该墓虽然具备殷墟墓葬的一般特征,但是又可能兼有献祭的性质。
关键词 小屯M5 妇好 性质 殷墟墓葬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遗址的商墓与商城 被引量:2
10
作者 郜向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1,共6页
对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墓葬的分析表明,商城中聚集了多元的人群,先商以来的大型亲缘组织此时可能趋于解体,人群依等级和职业在城内外居处。郑州商城的建造是对大量聚集的都城人口的地缘整合,同时也以其宗教意义影响了埋葬习俗。
关键词 郑州商城 商墓 城墙 社会控制
原文传递
商文化中的火葬与焚烧墓室现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郜向平 宋雪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本文对商文化中的两例瓮棺火葬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葬俗应源于甘青地区,其墓主很可能是来自甘青地区的异族人群。此外,对几例焚烧墓室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作为葬俗的可能性。
关键词 商文化 墓葬 火葬 焚烧墓室
原文传递
试论夏商周考古中“文化”概念的阶段性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郜向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56,共4页
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 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原文传递
晚商“族墓地”再检视 被引量:3
13
作者 郜向平 《古代文明辑刊》 2018年第1期123-131,共9页
一国内利用墓葬资料对社会组织进行的探索,或可溯源至20世纪30年代郭宝钧对浚县辛村墓地的发掘和研究。~①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一些学者认识到埋葬方式可能与社会组织存在关联。~②从60年代初开始,很多学者利用日渐丰富的墓... 一国内利用墓葬资料对社会组织进行的探索,或可溯源至20世纪30年代郭宝钧对浚县辛村墓地的发掘和研究。~①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一些学者认识到埋葬方式可能与社会组织存在关联。~②从60年代初开始,很多学者利用日渐丰富的墓葬资料,对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相较之下,以殷墟墓葬为代表的晚商墓葬发掘时间长,积累数量多,但其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地 研究 社会 利用 资料 墓葬
原文传递
安阳殷墟苗圃北地铸铜作坊探讨
14
作者 郜向平 韩冬 王俭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8,共7页
本文通过对殷墟苗固北地铸铜作坊相关遗存及其空间分布的分析,认为该作坊可能由多个生产生活单元组成。其生产者以小的亲缘群体为基础,同一生产生活单元内人群的构成并不单一。生产者主要是平民,地位较殷墟其他地点平民稍低,其生产、生... 本文通过对殷墟苗固北地铸铜作坊相关遗存及其空间分布的分析,认为该作坊可能由多个生产生活单元组成。其生产者以小的亲缘群体为基础,同一生产生活单元内人群的构成并不单一。生产者主要是平民,地位较殷墟其他地点平民稍低,其生产、生活和埋葬都在相对固定的同一区域。“陶敛葬”是某些群体在殷都人口不断汇聚的背景下,为构建自身认同而复兴的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圃北地 铸铜作坊 手工业者 陶敛葬
原文传递
郑州地区周代农作物资源利用研究:以荥阳官庄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唐丽雅 郑越 +3 位作者 朱津 田洁 郜向平 韩国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43,共15页
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即史前时期传入中国的小麦冲击了粟类作物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农业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环嵩山地区是中原的腹地,对官庄遗址的浮选研究丰富了这一地区植物利用的... 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即史前时期传入中国的小麦冲击了粟类作物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农业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环嵩山地区是中原的腹地,对官庄遗址的浮选研究丰富了这一地区植物利用的资料。官庄遗址(34°51′06″N,113°22′28″E)是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的一处周代遗址,该遗址共进行过两次浮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1-2012年度第二次浮选所得样本,发掘共获得82份浮选土样,其中包含53个"大单位"的土样,采集土样总量共872 L,主要来自地层、房址、灰坑、井、火膛和陶器内填土,浮选过程使用塑料小水桶和80目标准分样筛。本次浮选获得炭化植物种子10509粒,出土农作物包括粟、黍、小麦、大豆、豇豆属植物和大麻,非农作物种类丰富,多达25种。将官庄与其他周代遗址相比,两次浮选显示官庄遗址虽然一直维持着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传统,但农业生产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似与两周时期全国农业经济的时代特点有所差异。两周时期,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位几乎与粟不相上下,黍似乎已成为一种次要的旱地作物,但官庄遗址小麦的出土概率始终未高于粟,在春秋中期以后则出现了黍的出土概率反而大于小麦的现象,这可能受到了冷干气候、政治局势动荡或遗址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官庄先民似不喜食稻米,一方面大概是由于冷干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周朝统治阶层饮食习惯的制约。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藜科和豆科植物应是中国家畜饲料的主要来源;丝绸之路开通后,苜蓿作为优良饲料传入中国,饲料的获取方式、饲料种类、家畜的饲养水平、肉类资源的供应、农田土壤的改良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对官庄遗址植物遗存的分析不仅深化了对该地周代农业经济的研究,更为探讨两周之际到战国早期郑州地区周代植物利用提供了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地区 周代 农作物 官庄遗址
原文传递
西周墓葬方向及相关问题探讨
16
作者 郜向平 《三代考古》 2021年第1期438-447,共10页
从考古发现看,夏、商时期的墓葬均以北向为主,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商文化北向墓多为北偏东方向^([1]),而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墓葬则多为北偏西方向^([2])。有学者结合建筑朝向等指出,这种方位差异当是夏、商两个族群的文化差异^([3... 从考古发现看,夏、商时期的墓葬均以北向为主,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商文化北向墓多为北偏东方向^([1]),而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墓葬则多为北偏西方向^([2])。有学者结合建筑朝向等指出,这种方位差异当是夏、商两个族群的文化差异^([3]),或认为分别与磁北方向和地理子午向接近^([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曾进一步指出,商代东、南、西向的墓葬也大多不朝向正方向,而是顺时针偏转了10°左右,这种偏转很可能并非出于对某个方位的尊崇,而是源于基准坐标轴的偏差^([5]),即整个方位测量系统的偏差。同理,二里头文化墓葬和建筑方向的偏转也应理解为整个方位测量系统的偏差,即较正方位系统逆时针偏转了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墓葬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墓葬 方位测量 建筑朝向 方位系统 考古发现 相关问题探讨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县马川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锋 郜向平 +5 位作者 孙危 孙锦 金海旺 周润山 马哲 王振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2,F0003,共9页
2008年10~12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马川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战国、汉代、唐宋等时期的墓葬、灰坑等遗存,为研究该地区战国至唐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马川遗址 战国 汉代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技术与金属资源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吉 郜向平 +2 位作者 丁思聪 赵昊 陈建立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对荥阳官庄遗址近年发掘的部分铸铜遗物进行显微物相及成分分析,铜渣块均为青铜熔炼渣,产品以铅锡青铜为主,部分样品锡含量较低,与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青铜器的合金技术面貌近同。官庄遗址大部分熔炼渣及铜器与同出的纯铅块具有一致的... 对荥阳官庄遗址近年发掘的部分铸铜遗物进行显微物相及成分分析,铜渣块均为青铜熔炼渣,产品以铅锡青铜为主,部分样品锡含量较低,与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青铜器的合金技术面貌近同。官庄遗址大部分熔炼渣及铜器与同出的纯铅块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比值;铸铜生产最早及最晚阶段的少数实例,分别与扶风李家及新郑中行铸铜作坊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一致,填补了春秋早期金属资源序列的缺环。综合合金技术、铅料资源及已报道的制范技术,能够初步探讨春秋早中期铸铜作坊技术与资源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春秋 铸铜技术 金属资源 变迁
原文传递
河南温县徐堡龙山城址西城墙2007~2008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郜向平 +4 位作者 付江凤(绘图) 尹彩燕 孙新民 李锋 张清池(绘图)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3,共11页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温县徐堡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其中对徐堡龙山城址西城墙的解剖,揭示了城墙的结构和建造过程,进一步厘定了城址的兴废年代。
关键词 徐堡遗址 龙山城址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夏商时期王室祖先祭祀的演进与早期王权发展——基于对夏商都城遗址考古发现的研究
20
作者 王俭 郜向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5,共5页
考古发现表明,夏商王室的主要祭祀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神向祖先神的演变。夏至早商时期,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颇具原始色彩的沟、坑状等祭祀遗存表明对自然神的祭祀仍占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祖先祭祀逐步发展,出现了宗庙性质的建筑,体... 考古发现表明,夏商王室的主要祭祀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神向祖先神的演变。夏至早商时期,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颇具原始色彩的沟、坑状等祭祀遗存表明对自然神的祭祀仍占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祖先祭祀逐步发展,出现了宗庙性质的建筑,体现出王室对血缘祖先的尊崇和神化。至晚商时期,在宗庙区和王陵区进行的祭祀占据了优势地位,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对祖先的祭祀成为王室祭祀的核心。夏商王室祭祀内涵的变化是早期国家王权发展的体现,也是王权发展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时期 祭祀 宗庙祭祀 王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