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地区水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郜永祺 高登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76-1279,共4页
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和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大大加强了该地区地面环境与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大气过程的联系。本文采用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绒布河水样品,对该地区30年来水环境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对绒布河水中1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和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大大加强了该地区地面环境与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大气过程的联系。本文采用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绒布河水样品,对该地区30年来水环境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对绒布河水中1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北坡地区的水环境受到全球大气环境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该地区逐渐增加的人类活动的影响。1992年中东石油大火排放的污染物使得珠峰地区绒布河水中的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30年研究期间中的极大值;2004年以后人类无序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珠峰北坡绒布河水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近30年研究区间中的第二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北坡 水环境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趋缓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2
作者 苏京志 温敏 +2 位作者 丁一汇 郜永祺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3-1153,共11页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变暖趋缓的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可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停滞的事实,并认为太阳活动处于低位相、大气气溶胶(自然和人为)增加以及海洋吸收热量是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因子,其中海洋(尤其是700米以下的深海)对热量的储存可能是变暖停滞的关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中的模式并未精确地描述各种有利降温影响因子的近期位相演变,因而其模拟的近期增暖趋势较观测偏强。由此推断,变暖停滞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并且预测变暖趋缓将在近几年或几十年内结束(依赖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变),未来气温将仍主要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目前的全球变暖趋缓不大可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幅度变暖带来的风险。本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精确估算全球气温和海洋热含量的变率及其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年代际振荡)的转型机制,存储在深海的热量将在何时返回海洋表面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变暖趋缓 海洋吸收热量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72
3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Ⅰ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被引量:28
4
作者 周天军 宇如聪 +1 位作者 郜永祺 Helge Drange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共17页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中心位于副极地大洋、中纬度大洋的西部以及热带海域,耦合模式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与三核型SST异常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型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具有显著的正压结构。上述异常型主要发生在年际尺度,具有3—4年的谱峰;在次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谱峰。分析表明,模式中三核型SST异常的产生,主要来自大气的强迫,NAO增强,中纬度大洋上的西风减弱,海洋感热和潜热通量损失减少,中纬度大洋得到的净热通量增加,导致SST出现正距平;在包括Labrador海在内的副极地大洋,NAO增强、冰岛低压加深,气旋性环流增强,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吹过洋面,海气温差加大,大洋的感热通量损失增加,SST降低。热带地区东风的增强,也是导致那里SST降低的重要机制。三核型SST异常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较弱,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影响到北大西洋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年际气候变率 海气耦合模式 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II:热带太平洋强迫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天军 宇如聪 +1 位作者 郜永祺 Helge Drange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30,共13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M),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强迫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BCM能够相对合理地模拟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模态及相应的海温距平型和大气遥相关型,尽管其准3年的振荡周期过于规则。来自...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M),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强迫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BCM能够相对合理地模拟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模态及相应的海温距平型和大气遥相关型,尽管其准3年的振荡周期过于规则。来自数值模式和观测上的证据都表明,北大西洋冬季海温的主导性变率模态,即自北而南出现的“-+-”的海温距平型,受到来自热带太平洋强迫的显著影响,其正位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事件相对应。换言之,赤道太平洋暖事件的发生,在太平洋-北美沿岸激发出PNA遥相关型,进而通过在北大西洋产生类似NAO负位相的气压距平型,削弱本来与NAO正位相直接联系的三核型海温距平。北大西洋三核型海温距平对热带太平洋强迫的响应,要滞后2—3个月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年际变率 热带太平洋 遥相关 海气耦合模式.
下载PDF
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低值及地面加热 被引量:19
6
作者 邹捍 郜永祺 周立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3期18-26,共9页
首次利用Nimbus-7卫星上搭载的臭氧观测光谱仪(TOMS)资料,分析研究了大尺度山地(青藏高原、洛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上空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指出了大尺度山地对大气臭氧的减少作用。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分布... 首次利用Nimbus-7卫星上搭载的臭氧观测光谱仪(TOMS)资料,分析研究了大尺度山地(青藏高原、洛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上空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指出了大尺度山地对大气臭氧的减少作用。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纬向偏差分布可以看出:在上述3个大尺度山地上空均存在着明显的臭氧低值扰动,该扰动区夏季强于冬季。在这3个区域中,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值扰动为最强。分析同时指出:上述大尺度山地上空臭氧季节变化的极小值在秋季,极大值在春季。但上述地区臭氧总量与同纬度其它地区臭氧总量的偏差在春季或初夏达到极小值。为分析这种大尺度山地对臭氧减少作用的原因,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热源与臭氧总量的关系,指出:大尺度山地表面对大气的加热与该地区臭氧减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反相关;在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潜热加热和有效长波辐射加热中,以感热加热与臭氧减少的关系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大尺度山地 地面加热
下载PDF
高纬度淡水强迫增强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于雷 郜永祺 +1 位作者 王会军 Helge DRANGE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9-196,197,共19页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Bergen Climate Model,简称BCM),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的响应及其机制,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Bergen Climate Model,简称BCM),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的响应及其机制,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简称NADW)的生成率、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Diapycnal Mixing,简称DM)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持续150年增强(强度为0.4 Sv)的淡水强迫下(淡水试验,FW1),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简称SSS)减小,海水密度降低,冬季对流混合减弱,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在接下来的100年中,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1)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DM随之逐渐增强,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2)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3)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与之对应,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淡水试验中,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Irminger Sea)为主,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SLP)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NAO+)的模态,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强迫 瞬时响应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下载PDF
60~70~oS臭氧总量的QBO和ENSO信号 被引量:6
8
作者 邹捍 郜永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62-71,共10页
本文利用Nimbus-7上搭载的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得到的60~70oS纬圈中臭氧总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臭氧总量准两年振荡(QBO)和ENSO信号的纬向分布,指出在该纬圈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中包含着的QB... 本文利用Nimbus-7上搭载的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得到的60~70oS纬圈中臭氧总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臭氧总量准两年振荡(QBO)和ENSO信号的纬向分布,指出在该纬圈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中包含着的QBO和ENSO信号。同时,本文还分析研究了沿纬圈分布的大气臭氧总量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指出在该纬圈各个季节中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以60~100oW十月份的下降最大,达到-9.3DU/a。研究同时表明:臭氧总量季节变化、长期变化趋势、以及QBO信号的纬向分布都在西南极上空出现异常。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季节变化 QBO ENSO
下载PDF
我国气候变化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会军 郜永祺 +1 位作者 马柱国 姜大膀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年第2期165-166,共2页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本文作者就我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两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以期引起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影响
下载PDF
大尺度山地上空臭氧亏损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7
10
作者 邹捍 郜永祺 《山地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209-213,共5页
通过对卫星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有大气臭氧亏损,其极大值出现在春季或初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1979~1991年中,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大尺度 山地 臭氧总量 亏损 线性趋势
下载PDF
松林冠层大气湍流结构观测研究
11
作者 麻益民 郜永祺 +1 位作者 李德新 胡景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13-18,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与森林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用二层三维超声风速温度仪测量了重庆市郊松林风速和温度脉动值。采样速率为每秒1次和11次,数字量记录。计算了湍流动量通量和热通量的日变化,以及湍流风速的统计量和功率谱。结果表明,冠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与森林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用二层三维超声风速温度仪测量了重庆市郊松林风速和温度脉动值。采样速率为每秒1次和11次,数字量记录。计算了湍流动量通量和热通量的日变化,以及湍流风速的统计量和功率谱。结果表明,冠层上动量通量向下传输,而冠层内大多向上传输;冠层内湍流风速u的三阶矩平均值大于零,w的小于零;冠层上无因次湍流风速分量u、w标准差和无因次湍流动能耗散率与局地Monin-Obukhov长度相关,而在冠层内不存在这种相关性;满足“-2/3”幂次律的u,w功率谱惯性区在冠层上和冠层内都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测量 超声风温仪 松林
下载PDF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晏春 郜永祺 +2 位作者 王会军 JOHANNESSEN M Ola 于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0,共9页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d以及1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a...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d以及1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m的深度,在积分的20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泄漏 海洋环流模式 示踪物 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地球“三极”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菲 郜永祺 +4 位作者 万欣 李倩 郭东林 王朋岭 李惠心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分别是地球的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地球“三极”。地球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与敏感区,在区域及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地球三极气候...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分别是地球的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地球“三极”。地球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与敏感区,在区域及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地球三极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探究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地球三极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讨论并展望了未来地球三极气候变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地球“三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可能影响及预测价值
14
作者 张梦琪 孙建奇 郜永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1-40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多时,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类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的异常分布,并伴随经向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可以从冬季持续到春季,进而激发出从北大西洋到欧亚中纬度的纬向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引起气旋型环流异常。该气旋型环流异常会引起中国东部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相反,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少时,其滞后引起的春季环流异常则不利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进一步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信号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极端降水 北极海冰 预测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East Asian Climate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Mid-Pliocene Boundary Conditions 被引量:13
15
作者 姜大膀 丁仲礼 +1 位作者 Helge DRANGE 郜永祺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09-722,共14页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erform eleven 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e., TP10, TP10, .., TP100,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ltitude. The ...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erform eleven 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e., TP10, TP10, .., TP100,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ltitude.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of East Asian climate to th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onstructed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mid-Pliocene about 3 Ma ago. When the plateau is progressively uplifted, global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oling signals emerge onl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specially over and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larger magnitudes over land than over the oceans. On the contrary,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s notably over Central Asia and most parts of Africa, as well as over northeasternmost Eurasia in the experiments TP60 to TP100. Meanwhile, the plateau uplift also leads to annual precipitation augmen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ut a reduction in northern Asia, the Indian Peninsula, much of Central Asia, parts of western Asia and the southern portions of northeastern Europe. Additionally, it is found that a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esent initially exists in the TP60 and is gradually intensified with the continued plateau uplift. At 850 hPa the plateau uplift induces an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time and two anomalous westerly currents respectively located to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wintertime. In the mid-troposphere, similarto-modern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tim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only exhibited in the experiments TP60 to TP100, and the East Asian trough is steadily deepened in response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UPLIFT East Asian climate mid-Pliocene model
下载PDF
Impacts of the Kuwait Oil Fires on the Mount Qomolangma Region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登义 吕位秀 郜永祺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Mt. Qomolangma (also known as Mt. Everest),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 is situated over the world's highest plateau, the Tibetan Plateau. Because of its height and because of its distance from industrialized a... Mt. Qomolangma (also known as Mt. Everest),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 is situated over the world's highest plateau, the Tibetan Plateau. Because of its height and because of its distance from industrialized areas,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of the Mt. Qonlolangma region can normally be considered 'undisturbed'. It is interesting to investigate how this “undisturbed” state has been changing with time and whether i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large environmentally disruptive events such as the Kuwait oil fires of 1990 and 1991 (Small, 1991). In order to do this, river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ongpu River at Rongpu Temple Station in the summers of 1992 and 1993,as was done in 1975, and aeros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ummer of 1992 at the same station as was done in 1980. River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erosol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at the University of Fudan in Shangha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hemical species in the river water at Rongpu Temple Station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summer of 1992 than they were in 1975 and 1993,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tmospheric chemical species were much higher in 1992 than they were in 1980. The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 slope of Mt.Qomolangma was therefore heavily polluted before and / or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2, possibly due to the Kuwait oil fires in 1990 and 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wait oil fires Mt. Qomolangma CONTAMINATION Large external pollution source
下载PDF
Vertical Ozone Profile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II Data 被引量:4
17
作者 邹捍 郜永祺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74-81,共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ertical ozone distribution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SAGE II data.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ertical ozone profiles in 10.5-50.5 km a.s.l. over Tibet a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vertical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ertical ozone distribution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SAGE II data.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ertical ozone profiles in 10.5-50.5 km a.s.l. over Tibet a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low ozone value in this region. Regarding to the local ozone deficit, these profil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vertical ozone distribution in the non-mountain areas at the same latitudes. The summer low ozone and the May maximum ozone deficit are detected from the SAGE data. The largest ozone deficit in May is found in 15.5-20.5 km a.s.l. centered at 16.5 km over this region. This ozone deficit can be related to the upward mass transfer described by potenti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over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ozone TIBET SAGE Mass transfer
下载PDF
Revisiting Effect of Ocean Diapycnal Mixing on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Recovery in a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Simulation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雷 郜永祺 +1 位作者 王会军 Helge DRANG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97-609,共13页
The effects of ocean density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related ocean mixing on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are examined in a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simulation ... The effects of ocean density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related ocean mixing on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are examined in a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Bergen Climate Model (BCM).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are based on the model outputs of a previous freshwater experiment: a 300-year control integration (CTRL), a freshwater integration (FW1) which started after 100 years of running the CTRL with an artificially and continuously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freshwater flux to the Greenland-Iceland-Norwegian (GIN) Seas and the Arctic Ocean throughout the following 150-year simulation. In FW1,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MOC exhibits an initial decreasing of about 6 Sv (1 Sv=106 m3 s^-1) over the first 50-year integration and followed a gradual recovery during the last 100-year integr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density stratification as the crucial property of the interior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transient responses of AMOC by regulating the convective and diapycnal mixings under the enhanced freshwater input to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in BCM in which the ocean diapycnal mixing is stratification-dependent. The possible mechanism is also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enhanced freshwater forcing diapycnal mixing
下载PDF
Middle-High Latitude N_2O Distributions Related to the Arctic Vortex Breakup
19
作者 周立波 邹捍 郜永祺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5-223,共9页
The relationship of N2O distributions with the Arctic vortex breakup is first analyzed with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PDF) analysis. The N2O concentration shows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between the early a... The relationship of N2O distributions with the Arctic vortex breakup is first analyzed with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PDF) analysis. The N2O concentration shows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 vortex breakup years. In the early breakup years, the N2O concentration shows low values and large dispersions after the vortex breakup,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nhomogeneity in the vertical advection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lower stratosphere. The horizont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Kyy) shows a larger value accordingly. In the late breakup years, the N2O concentration shows high values and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s than in the early years after the vortex breakup, with a smaller vertical advection and Kyy after the vortex breakup. It is found that the N2O distributions are largely affected by the Arctic vortex breakup time but the dynamically defined vortex breakup time is not the only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distribution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vortex breakup time
下载PDF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雷 郜永祺 +2 位作者 王会军 郭栋 李双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98-807,共10页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海表散热加大,导致海表温度降低,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北大西洋经圈环流 淡水扰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