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堆频次对奶牛粪污异位发酵床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郜道玉 崔华威 +7 位作者 周源 龚萍 陈洁 万平民 邵志勇 华娟 李鹏 金尔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41-1851,共11页
为了探讨翻堆频次对异位发酵床动态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整合子基因(intI1)及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1 d翻堆1次(T1)和2 d翻堆1次(T2)2种条件,采取qPCR、16S rRNA技术研究了目标基因(tetG、tetW、... 为了探讨翻堆频次对异位发酵床动态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整合子基因(intI1)及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1 d翻堆1次(T1)和2 d翻堆1次(T2)2种条件,采取qPCR、16S rRNA技术研究了目标基因(tetG、tetW、sul1、sul2、blaTEM-1、ermQ和intI1)及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并分析ARGs与细菌群落及intI1的关系。结果表明:堆肥后T1和T2组目标基因总相对丰度较0 d时分别降低82.33%和80.46%,其中tetG、tetW、sul1、blaTEM-1、ermQ、intI1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6.70%、87.88%、54.60%、>99.99%、97.80%、59.33%和61.33%、99.46%、50.91%、99.29%、82.23%、99.92%。网络分析发现,Trichococcus、Aquabacterium和Clostridiaceae_Clostridium等是ARGs和intI1的共同潜在宿主菌;冗余分析显示,细菌群落解释了ARGs变化的70.07%,intI1解释了25.10%。研究表明,细菌群落的演替和intI1相对丰度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异位发酵床堆肥过程中ARGs相对丰度变化的关键因素,两处理组均能降低大部分ARGs的丰度,但不能有效去除tetG、sul1、sul2,其中2 d翻堆1次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污 异位发酵床 抗生素抗性基因 细菌群落
下载PDF
奶牛无绿藻乳腺炎的跟踪监测及对生产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胡秀秀 夏建安 +8 位作者 郜道玉 邵志勇 胡长敏 万平民 金尔光 王明琼 杨倩 王家乡 陈洁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3-39,共7页
为探究牛无绿藻(Prototheca bovis)乳腺炎感染情况及其对生产数据的影响。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共采集某规模化奶牛场生鲜乳样本378份,进行菌落计数、细菌分离鉴定,并将感染优势菌群比例与奶牛产奶量、SCC及CFU等生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 为探究牛无绿藻(Prototheca bovis)乳腺炎感染情况及其对生产数据的影响。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共采集某规模化奶牛场生鲜乳样本378份,进行菌落计数、细菌分离鉴定,并将感染优势菌群比例与奶牛产奶量、SCC及CFU等生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生鲜乳中分离的主要微生物为P.bovis、不动杆菌属(Aci.)、链球菌属(Str.)、葡萄球菌属(Sta.)、棒状杆菌属(Cor.)和微杆菌属(Mic.)等;主要混合感染类型为P.bovis+Aci.(20.3%)、P.bovis+Str.(20.3%)、Aci.+Sta.(13.7%)、P.bovis+Cor.(12.1%)、P.bovis+Sta.(11.6%)和P.bovis+Mic.(10.5%)等;P.bovis月检出率最高达43.6%,并随当地平均高温升高而升高;P.bovis感染比例与奶牛胎次、SCC、CFU和乳蛋白率呈正相关(P<0.01),与产奶量(P<0.01)和乳脂率(P>0.05)呈负相关。提示P.bovis是该场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呈混合和持续感染,显著影响产奶量和SCC等生产数据,需要生产者和研究者加强重视,从早期监测、对症治疗和环境控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奶牛场正常生产和生鲜乳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牛无绿藻 生产数据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一株鸵鸟源新城疫病毒对鸡胚的毒力特性初探
3
作者 谢洋 曹紫梦 +5 位作者 郜道玉 汤学超 唐瑞林 唐春燕 王家乡 李鹏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254-256,共3页
为探明鸵鸟源新城疫毒株的毒力特性,取患病雏鸵鸟的组织样品研磨成匀浆接种SPF鸡胚,24 h后收集提取鸡胚尿囊液获得野毒株。对野毒进行血细胞凝集、血凝抑制试验,并进一步测定了病毒致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及半... 为探明鸵鸟源新城疫毒株的毒力特性,取患病雏鸵鸟的组织样品研磨成匀浆接种SPF鸡胚,24 h后收集提取鸡胚尿囊液获得野毒株。对野毒进行血细胞凝集、血凝抑制试验,并进一步测定了病毒致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及半数致死量(ELD50)。结果显示,该病毒对1%鸡红细胞凝集且其血凝特性能够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初步鉴定该毒株为新城疫病毒,并命名该毒株为NDV-HB2019株,试验测得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50.4 h,脑内致病指数(ICPI)为1.71,每0.2 mL半数致死量(ELD50)为5×10-7.4。综合以上各项测定指数以及结合病毒毒力判定特点,分析该毒株符合NDV强毒株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鸵鸟 新城疫病毒 鸡胚 毒力特性
下载PDF
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活力的测定 被引量:5
4
作者 郜道玉 周源 +4 位作者 龚萍 万平民 邵志勇 金尔光 李鹏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9-73,共5页
试验旨在提高奶牛粪污生物降解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效果,对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及其酶活力的测定。试验以奶牛粪污异位发酵床高温期(第5 d、≥50℃)物料为菌源,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刚果红培养基法,在50℃条件下进行分离... 试验旨在提高奶牛粪污生物降解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效果,对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株进行筛选、鉴定及其酶活力的测定。试验以奶牛粪污异位发酵床高温期(第5 d、≥50℃)物料为菌源,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刚果红培养基法,在50℃条件下进行分离纯化培养,采用滤纸条崩解试验、纤维素酶活测定进行筛选。结果显示:筛选出3株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a2、a4和a8。3株菌株10 d内均可完全崩解滤纸条,5 d内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分别为104.32、168.92、114.98 U/mL。经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鉴定,a2为嗜热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vulgaris),a4和a8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研究表明,3株菌具有耐高温及高产酶等特性,可进一步应用于牛粪中纤维素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污 纤维素降解菌 筛选 鉴定 酶活力
下载PDF
翻堆频次对奶牛粪污异位发酵床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华威 龚萍 +7 位作者 郜道玉 周源 华娟 邵志勇 陈洁 万平民 金尔光 李自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2,共9页
为了探讨翻堆次数对异位发酵床连续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的影响,设置1 d翻堆1次(F1组)和2 d翻堆1次(F2组)2种条件,采用PCR技术检测堆肥过程中15种基因,包括2种四环素类(tetG、tetW)、3种磺胺类(sul1、s... 为了探讨翻堆次数对异位发酵床连续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的影响,设置1 d翻堆1次(F1组)和2 d翻堆1次(F2组)2种条件,采用PCR技术检测堆肥过程中15种基因,包括2种四环素类(tetG、tetW)、3种磺胺类(sul1、sul2、dfrA1)、2种β-内酰胺类(blaTEM-1、fexA)、2种MLSB类(ermX、ermQ)、2种FCA类(optrA、IsaE)、1种氨基糖苷类(aac(6ʼ)-Ib-cr)、1种整合子(intI1)及2种转座子(Tn916/1545、I SCRI)基因。PCR结果显示,2组样品中均检出11种ARGs(tetG、tetW、sul1、sul2、blaTEM-1、fexA、ermX、ermQ、optrA、IsaE、aac(6ʼ)-Ib-cr)和3种MGEs(intI1、Tn916/1545、I SCR1),其中7种基因(tetG、tetW、sul1、sul2、bla_(TEM-1)、ermQ、intI1)的检出率较高;F1和F2组0~5 d均检出12种,33 d和40 d分别检出1种,40 d后明显增加,表明ARGs和MGEs种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采用qPCR技术对检出率较高的7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F1和F2组7种目标基因的总相对丰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试验结束时较0 d分别降低82.33%和78.89%,其中tetG、tetW、sul1、blaTEM-1、ermQ、intI1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6.51%、87.89%、54.58%、99.99%、97.80%、59.29%和64.32%、99.46%、50.91%、99.29%、82.22%、99.92%。结果表明,异位发酵床降解粪污高温期可减少ARGs种类和丰度,且2 d翻堆1次对大部分ARGs的去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污 降解 异位发酵床 抗生素抗性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