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郝友娟 李臻 +1 位作者 孙金凤 杨雪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0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5例,造孔组通过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单纯造孔;联合组在造孔的基础上联合泪道置管,术中通过咬骨钳凿孔,然...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0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5例,造孔组通过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单纯造孔;联合组在造孔的基础上联合泪道置管,术中通过咬骨钳凿孔,然后将泪道再通管通过骨孔植入鼻腔内的泪囊造孔处,观察术后疗效并随访2~12个月。结果造孔组11例治愈,1例好转,10例因造瘘口周围肉芽增生无效,冲洗泪道不通,3例失访,临床有效率48%(12/25);联合组21例治愈,2例好转,2例失访,临床有效率92%(23/2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优于单纯造孔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孔术 泪道置管
下载PDF
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郝友娟 孙金凤 +1 位作者 王君婷 王良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眼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21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CT特征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21例眼... 目的初步探讨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眼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21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CT特征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21例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中以女性、双眼发病者居多,表现为泪腺区持续性、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少数伴有口干,伴有不同程度的唾液腺肿大;CT检查均表现为泪腺区边界清楚的均一性密度增高影。21例患者中1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或2个疗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4例患者对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以临床诊断为主;多数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首次治疗时可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泪腺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外伤性前房积血7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郝友娟 魏俊 王君婷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1-793,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年龄分布、致伤物、并发症及治疗结果。方法对732例(732眼)前房积血进行分析。结果732例中,发病年龄以20-29岁最多;致伤原因以拳击伤最常见;并发症以外伤性瞳孔散大最多见;绝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可以在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年龄分布、致伤物、并发症及治疗结果。方法对732例(732眼)前房积血进行分析。结果732例中,发病年龄以20-29岁最多;致伤原因以拳击伤最常见;并发症以外伤性瞳孔散大最多见;绝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可以在保守治疗的情况下恢复;732例中,视力恢复到0.6以上的为509例,占69.53%。结论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处理原则是仔细全面检查,在促进积血吸收的同时及早发现并预防并发症。一旦有并发症,要积极治疗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积血 分析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中白内障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郝友娟 孙金凤 +3 位作者 王君婷 王冰 顾秀丽 杨雪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2091-209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白内障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远期疗效,寻找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最适宜的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006-06/2009-08于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摘除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50眼。采用标准三通... 目的:通过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白内障的不同处理方式及远期疗效,寻找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最适宜的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2006-06/2009-08于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晶状体摘除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50眼。采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方式。对术前晶状体混浊影响术中玻璃体手术操作或术中晶状体混浊加重无法进行玻璃体手术的患眼同时行晶状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晶状体超声乳化组(A组)和晶状体超声粉碎组(B组),各25例25眼。晶状体手术完成后,建立标准的巩膜三通道切口,进行前后段的玻璃体切除术,完全切除周边前段玻璃体和玻璃体后皮质。部分病例同时行剥膜,部分患者同时行硅油填充术。手术结束后,根据视网膜情况决定是否囊袋内或睫状沟内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1,3,6mo的视力、前房反应程度、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情况、囊膜混浊情况和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术后均按常规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眼药水和短效散瞳剂,检测眼压和进行裂隙灯散瞳检查。结果:两组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晶状体囊膜完整。两组同时行硅油充填15眼。A组术后囊袋内植入AcrysofNatural人工晶状体15例15眼。B组术后睫状沟内植入AcrysofNatural人工晶状体18例1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诊3~22mo,乳化组手术后视力为光感3眼,眼前手动者10眼,0.1~0.3者12眼,粉碎组手术后视力为光感者4眼,眼前手动者10眼,0.1~0.3者11眼,差别无显著性(P>0.05);乳化组术后1,3,6mo后囊膜混浊逐渐增加,以后囊周边部及前囊膜为主,术后3~6mo,取硅油时后囊膜混浊不妨碍手术前后对眼底的检查,粉碎组术后2~4wk晶状体前囊膜混浊逐渐加重,术后3~6mo取硅油时14例均有严重的囊膜混浊,16例同时进行前囊膜切开术,差别有显著性(P<0.05);人工晶状体偏移程度:乳化组有4眼发生轻度偏移,粉碎组有10眼发生轻、中度偏移,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组观察表明,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对混浊的晶状体采取超声乳化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优于晶状体超声粉碎术。由于现有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多适用于囊袋内植入,符合生理解剖结构,其后表面的方边设计有利于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囊袋内的稳定植入,有利于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玻璃体手术 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VEP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君婷 郝友娟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29-330,共2页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96例(147只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及对照组行VEP及视野等检查。结果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96例(147只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及对照组行VEP及视野等检查。结果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结论VEP检查可大大提高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率,并对其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 球后视神经炎 视神经功能
下载PDF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FFA及VEP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君婷 郝友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8期957-959,共3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的237例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VEP及视野检查,对其视神经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7例糖尿病患者474只眼中有198只眼(41.8%)发生糖尿病视神经病变,其病变发生率与...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的237例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VEP及视野检查,对其视神经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7例糖尿病患者474只眼中有198只眼(41.8%)发生糖尿病视神经病变,其病变发生率与病程长短有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成比例。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率高,是影响视力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眼底荧光造影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发病率
下载PDF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FFA及视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君婷 郝友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12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和视野检查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5例患者50只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视野检查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视盘部分或大部分荧光充...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和视野检查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5例患者50只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视野检查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视盘部分或大部分荧光充盈迟缓或缺损,伴有相应的视野缺损。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眼底、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野
下载PDF
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郝友娟 王君婷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减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11例
9
作者 郝友娟 孙玉春 刘翠娥 《中国农村医学》 1996年第12期36-36,共1页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11例郝友娟,孙玉春,刘翠娥264001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由淋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眼的感染常见,危害极大,其特点是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眼睑及球结膜高度水肿充血。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11例郝友娟,孙玉春,刘翠娥264001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由淋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眼的感染常见,危害极大,其特点是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眼睑及球结膜高度水肿充血。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由淋球菌引起的结膜炎在24小时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炎 淋球菌性结膜炎 新生儿
下载PDF
视觉诱发电位在眼外伤疾病中的应用及评价
10
作者 王君婷 郝友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20期2774-2775,共2页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眼外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15例眼球钝挫伤(115眼)病例进行VEP、ERG等检查。结果:眼外伤视神经损伤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VEP对视...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眼外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15例眼球钝挫伤(115眼)病例进行VEP、ERG等检查。结果:眼外伤视神经损伤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VEP对视神经损伤程度反应灵敏。结论:VEP是一种客观、定量、定位评定视神经功能的方法,是目前视神经病变最敏感的客观检查方法,借此可以对眼外伤视神经损伤程度行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眼球钝挫伤 视神经损伤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康烨 郝友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 手术
下载PDF
中药提取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道伟 徐梓怀 郝友娟 《齐鲁药事》 2008年第7期436-437,共2页
中成药的生产提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使得中成药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中成药生产废水中主要成分有糖类、苷类、蒽醌、木质素、生物碱、鞣质、蛋白质、色素等物质,与其它类的工业污水、废水在水质和污染物成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采... 中成药的生产提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使得中成药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中成药生产废水中主要成分有糖类、苷类、蒽醌、木质素、生物碱、鞣质、蛋白质、色素等物质,与其它类的工业污水、废水在水质和污染物成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采用常规的厌氧—好氧法等技术进行处理很难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废水 UASB COD
下载PDF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在制药企业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3
作者 徐梓怀 郝友娟 《齐鲁药事》 2006年第6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制药企业 化学原料药 工业废水 理中 污水 污泥 厌氧 流式 中药提取 生物发酵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眼压下前房角的改变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5
14
作者 郝友娟 王君婷 +3 位作者 孙金凤 娄勤英 王冰 顾秀丽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6期822-824,共3页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9年6月于烟台山医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在...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9年6月于烟台山医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观察6个月~3年。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的前房角为关闭状态,NⅡ~NⅣ(Scheie房角分级法),前房角宽度为0°~20°,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在20mmHg以内。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个月~3年,眼压持续稳定,术后一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术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前房角 眼压 屈光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绪国 郝友娟 +1 位作者 黄经璋 王启民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87-288,共2页
对4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各20例)进行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及血脂水平测定,发现冠心病患者sIL-2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复合物、IgG亦升高、IgM有降低趋势... 对4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各20例)进行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及血脂水平测定,发现冠心病患者sIL-2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复合物、IgG亦升高、IgM有降低趋势。提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确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对阐明冠心病免疫学发病机理、利用免疫调节药物防治冠心病可能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免疫复合物 冠心病 白细胞介素
原文传递
视神经管周围结构解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郝友娟 王君婷 孙金凤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了解视神经管周围结构的解剖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及鼻窦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研究。(1)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0个,观察和测量筛窦和蝶窦的形态和大小;(2)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湿性头颅标本15个,观察和测量蝶窦中部外侧... 目的了解视神经管周围结构的解剖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及鼻窦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研究。(1)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0个,观察和测量筛窦和蝶窦的形态和大小;(2)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湿性头颅标本15个,观察和测量蝶窦中部外侧壁与颈内动脉的距离、眼动脉起始处与颈内动脉的夹角,测量视神经颅内段的长度、视神经于视交叉前方之间的夹角、视神经颅内段颅口处两侧视神经内侧缘之间的距离,测量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的长度和直径;(3)选取6例经甲醛溶液防腐固定的完整成年无明显病变的成年湿性头颅标本,应用CT对筛、蝶窦进行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视神经管与筛、蝶窦的关系;然后将CT扫描后的湿性头颅标本利用工业用钢锯行筛、蝶窦的断面(6例)、水平断面(3例)、冠状断面(3例)解剖,层厚均为6mm。将筛窦、蝶窦、视神经管的CT扫描图像和相对应的解剖断面标本进行对比、观察。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男性与女性湿性颅骨标本的测量值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全筛窦前后径(39.02±4.89)mm,前部横径(12.26±2.12)mm,前筛窦上下径(11.89±2.56)mm;蝶窦前后径(24.08±4.87)mm,蝶窦中部外侧壁与颈内动脉的距离(1.23±0.56)mm;眼动脉起始处与颈内动脉的夹角54.33°±7.89°;视神经颅内段的长度(9.91±2.89)mm,两侧视神经于视交叉前方之间的夹角59.89°±4.79°,视神经颅口处两侧视神经内侧缘之间的距离(14.26±3.23)mm;眼动脉在管内段的长度(5.38±1.87)mm,眼动脉外径(2.18±0.37)mm。男性与女性间的视神经颅内段长度(t=0.25)、两侧视神经于视交叉前方之间的夹角(t=0.71)、视神经颅口处两侧视神经内侧缘之间的距离(t=0.57)、蝶窦中部外侧壁与颈内动脉的距离(t=0.29)、眼动脉起始处与颈内动脉的夹角(t=0.99)、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段的长度(t=0.50)、眼动脉外径(t=0.52)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切开视神经管内侧壁时,在蝶窦内切开的深度不宜超过13mm,否则有可能损伤颈内动脉并引起大出血;(2)在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时,穿破前部筛窦的左右深度不宜超过15mm,上下不宜超过12mm,否则易穿破到对侧筛窦或向上穿破颅底进入颅内;(3)应特别注意保护眼动脉,防止眼部缺血和失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抗生素修饰人工晶状体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杨雪莉 郝友娟 +6 位作者 杨建芳 王君婷 孙金凤 王冰 顾秀丽 杨旭梅 娄勤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7期69-69,共1页
研究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在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作用。方法:将莫西沙星(0.5%)地塞米松(0.1%)和莫西沙星(0.75%)地塞米松(0.1%)分别制作成纳米微球,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修饰后人工晶... 研究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在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作用。方法:将莫西沙星(0.5%)地塞米松(0.1%)和莫西沙星(0.75%)地塞米松(0.1%)分别制作成纳米微球,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修饰后人工晶状体的表面形貌发现;采用Datacolor-650型测色仪测定表面修饰后人工晶状体透光率;采用裂隙灯观察植入兔眼的未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和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性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组别不同时间新西兰兔房水中的药物含量;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修饰后的人工晶状体表面成均质状,无明显表面形态改变。修饰前后透光率差别不大(P>0.05)。结论: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能在眼内发挥药物缓释作用,维持眼内有效药物浓度,其作用较球膜下注射组和前房注射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抗炎药物 人工晶状体
原文传递
抗生素修饰人工晶状体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杨雪莉 郝友娟 +6 位作者 杨建芳 王君婷 孙金凤 王冰 顾秀丽 杨旭梅 娄勤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7期69-69,共1页
研究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在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作用。方法:将莫西沙星(0.5%)地塞米松(0.1%)和莫西沙星(0.75%)地塞米松(0.1%)分别制作成纳米微球,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修饰后人工晶... 研究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在维持眼内药物浓度效果的作用。方法:将莫西沙星(0.5%)地塞米松(0.1%)和莫西沙星(0.75%)地塞米松(0.1%)分别制作成纳米微球,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修饰后人工晶状体的表面形貌发现;采用Datacolor-650型测色仪测定表面修饰后人工晶状体透光率;采用裂隙灯观察植入兔眼的未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和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性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组别不同时间新西兰兔房水中的药物含量;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结果:修饰后的人工晶状体表面成均质状,无明显表面形态改变。修饰前后透光率差别不大(P>0.05)。结论:抗生素纳米微球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能在眼内发挥药物缓释作用,维持眼内有效药物浓度,其作用较球膜下注射组和前房注射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抗炎药物 人工晶状体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近视情况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康烨 郝友娟 王良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7期1147-1148,共2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是儿童常见眼病,在各种外斜视中占80%,主要临床表现为有时正位,有时外斜视,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看远时出现外斜视或外斜更明显[1].是否出现斜视主要与患者的融合功能能否控制眼位有关.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正位 强型 统计学意义 眼球 调节性近视 辐辏范围 看远斜视度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