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追寻别样的声景:国际现代主义与抗战中国的声音战争
- 1
-
-
作者
郝宇骢
-
机构
上海纽约大学
-
出处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36-155,共20页
-
文摘
本文追溯了两种战时现代主义的交叉路径,以及他们在1930年代末与中国战时声景的相遇:第一种以W·H·奥登的现代主义诗歌为代表,第二种则是尤里斯·伊文思的政治现代主义记录片。本文以1930年代现代主义的跨国网络为背景,探讨了奥登和伊文思的战时中国之行,如何启发了他们关于声音美学的各自不同的现代主义实验。1938年,奥登和伊文思,从西班牙内战的废墟中走来,抵达战时中国的战场。他们对于中国抗战的观察和经历,使他们分别创作了《战时组诗》(1939年)与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们共同记录了战时中国的复杂声景:空袭来临时的爆炸声、警报声,与战争受害者的哭喊声。然而在写实之外,他们也试图重新想象另类的声景,以对抗战争所造成的感官危机。
-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声音
抗日战争
感官危机
-
Keywords
modernism
sound
Sino-Japanese War
crisis of perception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戏曲的三种身体:“戏改”中的跨媒介化与再媒介化
被引量:5
- 2
-
-
作者
郝宇骢
盛亦惠
-
机构
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
-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5期56-63,共8页
-
文摘
过去关于新中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史的体制改造与文学史的剧本改编。本研究从表演理论和媒介理论入手,将"十七年"戏曲改革视为一场身体的变革。"戏改"重塑了三种身体:演员的身体、角色与行当的身体,以及由戏曲电影的摄影机所捕捉的媒介化的身体,应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强音,戏曲演员积极探索锻炼、寻找表达身体的新方法。与此同时,如何对传统剧目去芜存菁,使角色、行当的精神、形象、唱念做表符合社会主义新文化、新人的理念,也成为戏改的另一核心。这一时期关于戏曲电影的探索,也使得戏曲的身体有意识地回应了媒介技术的需求,并与之交流、互动,实现从戏曲舞台到电影银幕的跨越。文章以《十五贯》(1956)为个案研究,通过思考"跨媒介化"(intermediation)里不同媒介的互相影响,以及"再媒介化"(remediation)中新旧媒介的斡旋交互,探索不同媒介间的互动与张力如何为戏曲的身体生动赋形。
-
关键词
戏曲改革
表演
跨媒介化
再媒介化
社会主义文化
-
Keywords
xiqu reform
performance
intermediation
remediation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
分类号
J712.3
[艺术—舞蹈]
-
-
题名万隆时代的中国舞蹈艺术——以非洲舞表演为中心
- 3
-
-
作者
郝宇骢
-
机构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系
-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29,共6页
-
文摘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万隆会议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层面的合作与交往,同时促进了亚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平等、尊重的万隆精神为核心,丰富多彩的亚非艺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文章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舞台上有关非洲及非裔题材的舞剧,追溯中国艺术家对于非洲及非裔离散舞蹈的学习、训练和表演。这一源起于万隆精神的表演实践,不仅将多元的异国语汇引入中国的舞蹈剧目,同时还激励着中国舞蹈艺术家将平等、尊重、包容的理想具身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表演艺术家勤学苦练、挥洒汗水,力求向中国观众展现出“真实”的非洲舞蹈。
-
关键词
万隆会议
非洲舞
跨文化交流
真实
社会主义文化
-
Keywords
Bandung Conference
African dance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uthenticity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
分类号
J712
[艺术—舞蹈]
-